后共產時代中國社會的改造(二)

劉宗正

標籤:

【大紀元4月18日訊】十一、中國文明的未來与命運

在后共產時代,中國必須以人道主義与人道關怀的立場,重建中國未來的文明。

21世紀初期,中國文明的生存与發展,面臨了各种危机与困境,這些危机与困境,是中國人現階段必須努力解決与思考的問題。

如果在后共產時代,中國人能夠以人道關怀的立場,并且以寬闊的心靈与高明的智慧,來探討這些問題,這將有助于中國人未來建立生存与發展的机會,也有助于中國人未來面對人類与世界的各种問題。

以中國的土地而言,有近2/3是高原及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只有近1/3的地方,屬于平地及适宜人居住的地方,從人道關怀的觀點,中國有責任設法有效綠化与建設上述2/3地區,否則未來中國人的生存与發展空間,將會受到極大的限制。

由于中國人口不斷地膨脹,中國的可耕地越來越少了,中國未來將要面對文明生存与發展空間的問題,也要面對人口如何有效平均分配或一部分人口出國的問題。不僅如此,鄰近中國的日本与印度也有同樣的問題,中國文明也要思考,未來如何面對未來日本与印度文明的發展与擴張的問題。

這其中包括了亞洲人民的道義与責任,凡是文明与經濟發達地區的人民,有責任對文明与經濟不發達地區的人民,提供各种積極的幫助与支援,這些幫助与支援,包括提供各种教育、資金、人才、技術、設備、醫療、衛生、環保等。

在后共產時代,中國文明將面對未來各种不斷向內与向外發展的問題,這些問題關系到中國文明的生存与發展。中國文明在面對向內与向外發展時,中國文明必須考慮到如何創造人類文明核心价值理念,以這种新的理念,來創造未來的世界哲學,并以此接納与包容世界,也讓世界來接納与學習中國文明。

一個國家如果只有經濟發展,是不夠的,必須文明也發展,如此才能夠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正如同一個國家只有經濟發展,而沒有良好的生態与居住環境,這個國家將不是一個适合人居住的地方。

所謂文明的發展,是指這個文明國家,有偉大的思想、哲學与价值理念,而這种人文理念可以构成被全世界人民接受与認同的觀念。中國文明的未來,需要有文明大宏觀的大思想家,來建立全民的大信仰,并且指引中國文明的大方向。

在后共產時代,中國文明与人民走向世界時,中國文明必須具備有上述偉大的人文理念,否則中國文明与人民,將很難被世界其他的文明与人民接受。例如,在世界各地中國城、唐人街与各處的華僑,雖然他們非常安分守己,或者在經濟上很富有,但是他們從不對當地人民有人文關怀,或者積極參加當地的政治或社區活動,因此他們未必能被當地的人民所接受(如印尼与世界各地區的排華活動)。

未來的中國文明,需要從傳統民族文明的价值理念,轉化成為具有世界性認同的价值理念;未來的中國文明,也需要探討中國這种屬于傾向以群團价值為优先的文明意識,与西方那种屬于傾向以個體价值為优先的文明意識,如何作有效的文明互補与融合,如此中國文明才可以走向世界。

此外,中國文明也要認真地思考,如何建立起包容多元文化与价值的理念,改變傳統強調一元文化与价值的觀點。前者,有助于接納新的文明与不同的文化,也有助于中國創造新的文化与价值;后者,會造成中國文明封閉的心態,也會造成中國文明生存与發展的限制。

從文化的觀點而論,多元文化有助于人類文明的大融合,也有助于人類發展世界一家人的理念,它也是人類民主、自由与平等文化的基礎;一元文化容易產生人類文明的壁壘心態,這种壁壘心態,會使一個民族走向文明保守与封閉的意識,也會使一個國家邁向文明反智与落后的型態,甚至會促成法西斯政權或獨裁專制政治的复蘇。

現在全世界的人,都在尋找未來人類文明与世界政治,如何能更有效互動与融合的思維體系,現在所有的人類文明現象与世界政治結构,未來都會改變的,人類需要尋找新的文明理念与信仰,并且建立文明的大共識,如此人類文明未來才可以走向良性的文明大融合,進而締造一個人類文明長久和平与幸福的發展形態。

從亞洲人民的長久生存与發展來分析,未來亞洲各國文明的大融合趨勢,是絕對必要的,也符合亞洲人民的共同利益。

我認為,在后共產時代,中國應該盡早主導亞洲各國,建立亞盟,成立一個共同的經濟与政治實體,這個強大的實體,將能促進亞洲人民之間各种的文明交流活動。

例如,在亞盟里,各國人民互相免簽證移民、建立自由商業貿易區、經濟的合作、同一貨幣(使用亞元)、同一度量衡、教育交流与合作、建立洲內的交通网絡、農業交流与合作、科技合作与共享、有效的物流規划、合理分配与規划產業園區(避免各國從事相同的產業,造成互相低价競爭或人力浪費)、資源交流(避免資源過剩,或資源不足)、各方面互助与互惠等。

亞盟可以擴大亞洲文明与經濟的實力,創造亞元的競爭性,使亞元成為世界性的优勢貨幣,解除美元与歐元獨占世界貨幣市場与地球資源的現象。亞盟不僅可以提高亞洲人民生活的水平,也可以促進亞洲人民的互助、合作、互惠、團結与和諧,使亞洲人民共享永久繁榮、幸福与和平的文明盛世。

這個亞盟,將可以成為未來建設世盟的基礎。我們希望有一天,人類之間充滿了愛与正義,世界文明可以大融合,世界人民可以成為一家人;所有的人都能包容不同的文化与价值,所有的人都可以在世界各地免簽證旅行,所有的人可以使用相同的世界貨幣,所有的人都重視生態保育与環境保護,所有的人都能為人類未來生存与發展提出貢獻。

從中國的易經看人類文明的歷史,中國文明在后共產時代,應該屬于一种吸納的陰文明,西方文明屬于一种放射的陽文明,當吸納文明吸納充足之后,便將變成放射的文明,當放射的文明放射過度之后,便將變成吸納文明,這种陰陽交替的文明運動,就是中國文明在后共產時代未來發展的趨勢。

我認為,中國文明在在后共產時代,即將有大的變革,這种大變革源于時代的需求,也源于人民的意志,它將會促成中國民主憲政与人權的高度發展,也會促成中國文明走向世界化。中國文明未來將成為世界最受矚目的文明,中國文明需要思考文明大改造与重建的問題,因為政治上的變革,如果沒有雄厚的文明价值与理念為支持,這种文明的變革,注定要接受失敗的命運,20世紀中國的歷史,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后共產時代,中國需要為這個人類文明的大趨勢,創造一些有利于未來人類文明和平發展与世界文明大融合的各种文明价值理念。如此,中國文明在人類的文明史上,才有存在的价值与意義。

這些文明的預備措施,包括:中國提出人類文明的新信仰、思考國民精神改造、推動世界哲學、建立橫跨歐亞的大陸橋、促使中國成為世界物流運籌与管理的中心、思考國際漢語標准體系与通行化、發展各种世界級的文化創意產業与工業、積極參与世界扶貧的工作、主導聯合國的改革、扮演維護世界正義与和平的角色、擔任世界領袖、進行國際人道救援与干涉的工作、推動世界生態的保育与環境的保護、研發綠色能源、提倡節約地球資源等。

在后共產時代,我們需要以人道關怀的立場,來思考中國与人類之間的所有問題,我們也需要以人道愛与正義的觀點,來改善中國与世界文明之間的關系。唯有如此,中國才能与世界各國,建立永久美好和平的關系。

十二、中國應該以人權立國,以便爭取國際SWAP的幫助,有效快速發達國家經濟

如何爭取中國經濟發展的有利形勢与机會?在后共產時代,中國應該積極吸納世界資本与國際金融運作方式創造資本,以解決中國經濟与社會建設的問題。而這個國際資本運作的關鍵,卻与人權、企業管理能力、商業誠信體系,具有完全不可分割的關系。

一個現代的國家,并不能僅依靠摸索或勤奮工作,便能將經濟建設成功,如果這個國家,能夠遵循現代進步文明國家經濟發展的成功規律,那么才有可能在短期內成為富裕之國。

所謂現代進步文明國家經濟發展的成功規律,就是有效地改善本國的投資環境,以便吸納世界各國的資本。所謂的有效改善國家的投資環境,是指建立良好的社會監督机制、信用制度、商業誠信、自由化的市場流通、現代管理技術、市場營銷能力、人力素質、環境保護、物流系統等。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國家競爭力或投資環境評比。

國際金融的資本運作,也可以透過現代國際金融SWAP的操作原則与方法來進行。這种SWAP的操作原則与方法,可以使一個國家或企業快速累積資本,進而創造各种經濟發展的奇跡。

例如,隸屬于西方七國集團(即美日英德法加意七國,簡稱G7)的許多大型企業,其資金經常來自于SWAP。

SWAP是一种國際金融操作的游戲,它可以創造無限資本,它也可以幫助一個國家的銀行或企業累積資金。很明顯地,一個國家能夠參加上述西方集團,這個國家便能透過國際金融SWAP,使國家經濟快速進步与增長,短期內成為富裕的國家。

換言之,一個未開發或正在發展中的國家,可以透過SWAP的操作,快速取得資金,這些無數筆巨額的資金,可以協助國家發展經濟,使國家富裕,也使人民的GDP快速增長。

SWAP的操作,如同養母雞,只要母雞養得好,母雞可以生出無數的雞蛋,母雞也可以孵出許多的小雞。所謂母雞,即是企業,當一個企業有了充裕的資金之后,就有可能變成大企業,大企業需要雇用許多的人,只要企業管理与市場策略經營得好,企業便會創造利潤(如雞蛋),供養許多的員工。如果企業經營得好,同一個企業可以發展出許多相關的獨立企業(如母雞生小雞),例如日本一個大企業,可以發展出1千多個相關企業,每一個企業的資金,都可以透過SWAP取得。

人類必須以長期的觀點操作SWAP,如同樣母雞一樣,決不能將母雞養死了(如以現代管理方式經營企業,避免資金被不當挪用、企業經營不善或倒閉),也決不能輕易殺雞取卵(如不按國際金融SWAP的規定,支付費用,或有不正當舞弊之情形)。國際金融的操作,必須講究誠信与責任原則,也必須按照規定來操作,如此才能建立長期与穩定的合作關系,彼此才能達到互惠与雙贏的局面。

SWAP的操作流程,有如自然界水的循環原理,如一粒水珠,它可以匯成河流,也可以聚成大海,然后蒸發成云,云再化成雨,雨可以滋養大地与人民。人類只要按照SWAP的規律操作,就可以創造如水一般,無限与永不止息的資金,這些資金,可以供養企業与員工,也可以提高人民人均收入。

SWAP所創造的資金,基本上只是電腦上的文件作業,這些資金并不是實物,只是一張信貸的債券,任何國家的財務赤字、銀行的呆賬、企業的運營資金等,都可以透過SWAP解決。如果中國能夠熟悉SWPA的操作方式与游戲規則,中國可以立即解決所有金融的危机、財政赤字与銀行呆賬,也可以解決國家或企業資金短缺、失業問題、提高人民人均收入、協助中國發展大型企業、促使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

從人道的觀點而論,SWAP所創造的資金,應用于照顧廣大人民的生活。例如用于大型企業,以便增加就業率与提高人民收入;用于興建公共工程,造福人民;用于發展農業与物流,解決貧窮農村的問題;用于環境保護与生態保育,維護人民永續的生活環境;用于教育,提高人民的知識与生產力等。

如何才能參加上述的西方集團?凡欲參加這個西方集團而成為富裕之國,必須与這個西方的集團有相同的文明共識,這個西方的文明共識,即是人道文明、商業誠信、民主、自由与人權。如果不具備有這种文明共識与條件的國家,很難得到上述七國的充分信任与支持。

如果一個國家的民主不夠深化、市場發展不夠自由化、商業誠信与社會監督机制不夠發達、人民素質不夠、管理与市場經營能力不足、銀行體系不夠健全等,即使是勉強參加了,也不可能得到上述七國的信任与支持,如此想要透過國際金融SWAP來取得大量資金,恐怕也不能順利成功。

例如俄羅斯已是G8成員國,但是并沒有得到上述七國的充分信任与支持,因此并未獲得實際的益處。除非俄羅斯能有成熟的人道文明、民主憲政、完善的自由市場机制、高度的商業誠信与責任感、進步的管理与市場經營能力、健全的金融与銀行體系等,否則很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重新贏得上述七國的信任与支持,取得各种充裕的資金。

中國在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當中,与許多發展中的國家有相同的社會現象。這些現象是許多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市場經濟過程當中,必然會面對的社會現象。這些社會現象,包括貪污腐敗、高度失業率、嚴重的貧富不均問題等,而中國的情況,卻遠比其他國家更為嚴重。

在上述七國的文明發展過程中,也有同樣的問題,他們都采行民主憲政、多党政治、三權分立(司法獨立)、自由市場、普及國民教育、開放大眾傳播、重視人道關怀、提倡人權等,并以上述的方法,建立社會監督与制衡的机制。

由于七國的民主憲政經驗,建立了他們對人道文明、民主、自由与人權的共識,因此凡是不具備有上述文明共識与成熟發展條件的國家,他們都會有潛在的懮慮与戒心,并且設法排斥或抵制,也不愿意与這些國家分享金融資源。因為他們不愿幫助這些屬于缺乏人道文明与人權的國家,更不愿意幫助這些在未來市場上,可能潛在的競爭對手或敵人,這可能會影響七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机會与利益。

許多國家都想要分享這份世界金融的資源,因此想盡辦法要成為G7后的新會員。然而,凡是不認同人道文明、民主、自由与人權理念的國家,或者不具備有成熟民主化條件的國家,其申請的過程,將會十分困難。

在后共產時代,中國想要從發展中國家,邁向發達國家,其過程必須透過各國資金与國際金融SWAP的幫助,才能取得充裕的資金,解決所有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如果中國缺乏這些國際資金,中國想要充分及有效解決許多經濟建設的問題,恐怕十分艱難。

在后共產時代,為了盡快解決中國貧窮農村、失業問題、資本不發達、教育資金困境、金融危机、生產力解放等,中國必須設法加入這些進步文明國家的俱樂部。

在后共產時代,為了盡快加入這個上述西方組織,中國必須設法推動人道文明、改善人權問題、建立社會監督机制、加強商業誠信、提高現代管理方法、學習市場操作方法与競爭策略、提高全民的文明素質等。

如果未來,中國能夠取得G7各國的信任与支持,并參加這個西方集團,那么中國便可以充分地吸收世界各國資金,并且參与SWAP的操作,如此可以盡快提高中國的經濟能力与水平。

G7是富國的俱樂部,七國各國的人均GDP約為3万美元,七國GDP占世界總量2/3,發展援助額占國際援助總量約3/4。這七國的資產与對世界資源的消耗,已造成了人類財富与資源分配的各种不平均化現象。

從人道主義的觀點,地球的財富与資源應該由人類共同分享,財富与資源的平均化,是人類愛与正義的真理。換言之,富國應該照顧貧窮國家,有錢人應該幫助貧窮地區的人民。

七國的人口總合,約中國人口的1/2,目前中國的人均GDP約1千美元,這說明了,世界各國文明与經濟的發展,十分不平均化。中國与許多經濟不發達的國家,仍然有許多極端貧困的人民,有待于人類共同來救援。

由于地球資源有限,人類應該提倡簡約与節用的哲學,人類不應該盲目地發展經濟与工業化,人類也不應該過度地耗費地球資源,人類應該以建設世界足用的社會為目標,如此地球的資源与人類文明才能永續發展。

在后共產時代,希望中國各地的文明与經濟發展能夠平均化,也希望中國能夠透過文明的建設、經濟的發展与資源的平均化,減少貧困人民的數量与文明落后的現象,并且普遍与平均地提高人民合理的人均收入。

從中國文明未來發展的大策略而言,在后共產時代,中國積極推動人道文明与民主憲政是必要的,如果中國能夠不斷加強人道文化、民主、自由与人權的改革,并且有效加強建設社會誠信體系与提高企業管理的能力,中國終會有机會加入這個西方的集團。

不僅如此,中國將可以得到國際更多國家的擁護与支持,這對未來中國文明長遠的發展与經濟的建設,會有極大的助益。

十三、民主憲政的基礎在于全民的教育素質

民主憲政的基礎在于全民的教育素質,在后共產時代,中國必須提高教育的投資,也必須發展全民的大學習活動。

中國在中共專制的統治之下,發生了許多客觀的社會危机,例如,人民缺乏民主的觀念与意識,缺乏法治的觀念与意識、官員貪污腐敗、國有資金与資產流失、社會不公不義現象、社會誠信體系破產、銀行呆賬坏賬過多、國民經濟處于瀕臨破產的邊緣、生態浩劫与環保缺失、社會福利制度不夠完善等。這些問題,在后共產時代,中國需要透過提高全民教育的水平与建立社會監督机制來改善。

在后共產時代,中國在建立社會監督机制方面,應該盡快推動現代民主憲政的發展。雖然中國有許多文明的危机与問題,但是中國必須高度地表現出實行民主、自由与人權的決心,并且設法在體制上進行各种理性的改革。

民主憲政的基礎,在于全民的文明素質,因此教育的建設是民主憲政成功的關鍵。

在后共產時代,中國在教育方面,中國應盡快增加人年均投資的比例,以便加強普及國民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工作。教育是一個國家文明建設与經濟發展的主體,如果為政者不能做好教育的工作,將會遺害社會与禍及子孫后代。中國在20世紀文明發展的落后与民主憲政改革的延誤,都是教育不發達所造成的。

在普及國民教育方面,除了國家需要增加教育的經費之外,還必須考慮如何以教育資源平均分配与机會平等發展的原則,維護學員的教育權利,因為人的教育權是人的基本權利。換言之,不論貧窮地區或城市地區的學員,都應該享有相同的教育品質、教育經費与平等的學習机會。

在普及成人教育方面,由于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教育的中斷,造成了中國文明教養的斷層,使中國無法有效發展民主憲政与文明改革,這對中國的文明發展,有很大的阻礙。

在后共產時代,中國要有效發展民主憲政,中國必須先設法提高全民的教育素質,否則民主憲政永遠無法開始。提高全民的教育素質,必須先從提高教育經費開始,也必須制訂全面提高人民文明教養与人權理念的教育計划,否則一切將成為空談。

20世紀中國歷史證明了一個事實,中國人想要實行民主憲政,但是無論如何做,卻無法做到,其原因在于民主憲政是一种舶來品,中國如果不能夠建立一個充分接納這种文明的客觀環境,就不可能創造出一种能夠讓這种舶來品能夠生存与發展的泥土。

在后共產時代,中國必須充分改造中國的文明內涵与价值觀,否則絕無可能有接納民主憲政的可能。這种文明改造的工程,必須透過反省傳統文明、學習新的人性价值觀、包容多元文化价值、接納新的人道理念、普及全民教育等工作,才有可能改造成功。

然而,中共對教育經費的投資過低、普及教育工作的缺失、缺乏現代人本教育的內容,如缺乏對人性教育、人道關怀、人道正義、人道干涉、民主、自由、平等、法治、人權等理念的培養,使中國無法提早實現這個夢想。

此外,也由于中共的專制統治、中國文明的落后、社會監督机制不夠健全与公務員素質普遍地低落,使中國文明的發展力、創造力、科學性与生產力無法充分解放,造成了中國文明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延誤,中國經濟力建設也受到了無法評估的損失。

在后共產時代,中國文明,必須設法透過肯定人性的价值、建立人本教育、尊重人的權利、引進新智力、普及現代化的國民教育与成人教育等,來增加中國文明的生命力、知識力、新理念与創造力,并且努力改造中國文明,推動現代化的民主憲政。

在后共產時代,中國應該積極發動全民大學習活動,中國人要創造偉大的人類文明,必須透過向世界各先進文明國家的學習,才能有效達成。

事實上,這种文明的大學習与大溝通,是中西兩种不同文明与意識的大交流活動,也是兩者人民的一种文明大整合的活動。透過這种人民大交流与大學習的机制,人類的文明將可以進行有效的和平融合。

如果當年的慈禧太后、孫中山、袁世凱、蔣介石、毛澤東等人,能夠多包容异己觀點,并且愿意放棄大一統与專制思想,設法建立全民的文明共識的話,中國近代史上所有的苦難与戰爭,應可以完全避免。在后共產時代,中國人應該汲取歷史教訓,努力開創未來偉大的新文明格局。

人類仇恨的根源与階級意識的對立,是人類群體、宗族、社會、階級、宗教、民族、國家等,与人類生命個體之間,生存与發展激烈競爭之后的結果,是個體与群體生命基因所制約的原始本能与沖突的結果,人類之間,如果想要達到共生、共存、共融与合作的關系,人類之間必須建立一個理念的共識,這种理念的共識,即是人類共同的行為准則与游戲規則。

以和平与愛的態度,來面對人類之間的關系,并解決人類文明的問題,要比固守人的仇恨意識与意識型態沖突要有意義。

中國近代史上的國共戰爭已過去了,國共之間的仇恨也消失了,為什么過去曾是敵對的雙方人民,現在卻可以進行各种文化与經濟的交流?過去中國人為了文明共識問題,犧牲了無數的人民,他們的流血与犧牲,完全是可以避免的,這种無謂的流血与犧牲真是冤枉!

在后共產時代中國人,不應再以文明共識問題而讓人民流血与犧牲了,否則中國文明的內耗与自我傷害,將會再次發生。

十四、全面提高中國公務員的素質

在后共產時代,中國應該任用高學歷、有道德、有經驗、有能力、有理想的公務員,這些公務員,可以是外國人,只要他們能夠為中國貢獻,中國應該大膽地啟用他們。

人類的政治,必須符合精英政治的型態,否則無法體現人類政治的理性与最高价值。所謂的精英政治,是指一個國家應該由有道德及高素質的統治者來主持。

所謂的統治者,在古代是指皇帝及其所任命的官員,在現代是指全體人民或人民所指定的公務員及議員代表。然而,不論在古代或現代,統治者對全體素質,關系到精英政治的素質。

一個國家人民的平均素質,決定了這個國家文明發展的可能性。同理可證,一個國家的統治者、領導團隊与公務員的平均素質,決定了這個國家的管理素質,也決定了這個國家未來生存与發展的机會。

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素質不夠,則其國家民主憲政的發展,不可能有理想的成績。同理可證,如果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或領導人,不斷地任用庸才、蠢才、奴才、騙才与小人來主政,卻讓人才、英才、干才与有正義感的人遠离政治圈,這個國家的未來,絕對是沒有希望的。

所謂的提高中國公務員的素質,有兩方面的考慮,第一方面,任用高素質与道德的人才;第二方面,提供公務員現代管理与專業的培訓。

所謂任用高素質与道德的人才,是指中國所有的公務員或議員代表,不論是基層的公務員或議員代表,或者最高層的公務員或議員代表,都必須具備有高素質的學經歷与道德。中國必須啟用高學歷、經歷、道德、能力、理想与正義感的人才來主政,如此中國未來文明的發展,才會有美好的遠景。

中國是世界上擁有最多國內外碩士与博士數量的國家之一,然而大部分优秀与有道德的人才,并未能被國家所啟用,這是中國文明的巨大損失,也是中國人民最大的遺憾。為了中國文明未來的生存与發展,中國必須充分地使用人才,并使人才的流通管道暢通。

所謂提供公務員現代管理与專業的培訓,是指中國所有的公務員,不論是基層的公務員,或者最高層的公務員,都必須因應國家全球化的趨勢,接受現代管理与專業的培訓。這种現代管理与專業的培訓,必須是高質量与符合工作需求的,如此公務員才能受人民之委托与倚重,為人民服務。

在人類文明与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里,一個國家的人民、領導人与公務員團隊,如果不具備有現代化先進文明的理念与素質,那么這個國家在未來很難有大發展的机會与條件。

例如,中國各階層公務員的領導人,都需要有一個具有世界視野与先進知識的專家團隊來擔任高參,如此中國在制定國內外重大政策時,才能走在時代的前沿,有理想的政績。

中國文明的發展与民主憲政的建設,必須從提高人民与公務員的素質開始,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一個世紀后,中國文明的發展与民主憲政的建設,仍然會在原地空轉与踏步,20世紀中國的歷史就是最好的例子。

十五、建立文明標准化的制度,有效管理國家

在后共產時代,中國應該參考進步國家各种的文明標准,建立中國的標准化制度。

中國由于幅員廣大、文化多元与人口眾多的因素,造成了許多區域性文明發展不均衡的現象。這些現象,不僅造成了文化素質的差异,也影響了未來中國文明合理化建設的机會。

例如,中國各地的城市建設、道路規划、交通設計、工程質量監督、工程招標与投標法規、資產評估法規与標准、物流管理、環保條例与標准、空气污染控制方法与法規、水土保持与法規、生態保育措施、下水道管理條例与法規、人事任用標准、教育經費標准、農業發展方案、林業管理辦法、建筑質量与標准、衛生標准、傳染病防治措施、食品与藥物管理條例、金融操作規范与法規、反洗錢法規与措施、貪污防治辦法与規章等。

在后共產時代,上述的問題,中國都需要有專家來設計与制訂,這些專家必須具備有世界性視野与熟悉先進文化國家操作方式的能力。中國可以聘請國內外的專家,或者聘請國內外的學術机构來設計与制訂。

如果上述的問題,中國再任由各地區各自為政的方式來操作,則中國文明未來的發展,將會出現很多的后遺症。這會使中國文明的建設,付出更大的成本与代价,也會使中國的發展机會受到許多的阻礙。

在后共產時代,中國文明的建設与經濟的發展,必須是由高素質的領導團隊与專家來主導,絕不可以容許一些沒有道德与文化的庸才來推動,否則中國文明的建設与經濟的發展,將會出現各种無法事后補救的問題。

現代人類文化,已經邁向了高知識經濟与文化創造的時代,如果在后共產時代,中國的文明發展与經濟建設,不能參考先進文明國家的經驗,而盡量普及高素質教育,及任用有道德与高素質專才的人來主政,中國文明發展与經濟建設,如何能居于世界前沿的行列?那么中國未來的文明發展,是值得商榷的。

十六、拯救地球与生態危机

在后共產時代,中國應該思考如何拯救地球与生態危机的問題?例如,中國人口過多的現象,已以充分地危害到地球的資源与生態平衡等問題。

目前地球上的人太多了,如果長此以往增加人口,地球的資源与生態環境,將會消耗殆盡,人類為了文明的生存永續,應該追求簡朴与節用,給地球合理的生養与休息時間,人必須与自然和諧相處与互惠共生,如此人類才會有美好与永續的未來文明。

目前人類人口增長的速度極快,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類科技文明的發展,使死亡率明顯下降,例如初生嬰儿与老人的存活率,已不斷在提高。其次,許多文明較落后的國家,出生率不斷在增加。這兩种因素是人類人口膨脹的嚴重問題,人類至今仍然無法有效解決。

以中國而論,中國已超過13億人口,由于中國人口數量過多問題,造成了中國有限的可耕地与資源,無法長久供應中國人口的需求,使中國未來文明的生存与發展,出現了許多潛在的危机与困境。另外一方面,由于中國急驟工業化的發展、各种污染的產生、環保意識的低落、生態保育常識的缺乏等,也造成了中國人總體生存環境的危机。上述各种文明危机,已威脅到中國人的生存環境,也威脅到了中國文明未來永續發展的空間。

在后共產時代,中國需要考慮有效的節育方案,這种節育方案,并不是靠強迫性的政策或制度來維護,而是靠國家提供高素質的全民教育來誘導,使人民充分認識到,高素質的文明教育,是世界各先進國家節育最好的方法。

提倡節育方案,還不如倡導提高人口素質的觀念。一個家庭,如果不能夠提供子女高素質的生長環境,還不如不要生子女;一個家庭,如果不能夠提供子女好的教育与學習環境,也還不如不要生子女。現代進步的文明國家,基于人道責任的原因,大多不愿意生太多的孩子,父母對子女有責任,如果父母不能做好各种文明教養的工作,則不應該生太多的子女。

在后共產時代,除了中國須考慮有效的人口節育方案之外,中國人也要多重視節約簡朴的生活態度与積極從事生態保育的工作。中國需要提倡高質量的人口素質運動、提倡全民大節儉的運動,也需要提倡生態保育的運動。

這种高質量人口素質的觀念、節約簡朴的意識、積極從事生態保育的工作等,是人類文明最重要的道德,也是人類維護生物鏈与自然平衡的最大正義。

有人提出,如果全地球的人,都能享受如西方進步國家的物資條件時,人類需要3個地球的資源,才能勉強供應。這個觀點,已嚴重警告了人類對物質貪欲的意識,將會毀滅地球的資源与生態環境,人類這种貪欲与享樂的意識,不僅破坏了生物鏈与自然資源,而且危害到自然的倫理与地球的平衡。

如果人類要保有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可能性,人類必須節制人口發展与物質欲望,否則人類便會走向未來滅亡的命運。

目前人類所生存的地球,每一年都有大量生物物种的死亡,許多生物,也面臨了各种生存的危机,人類必須積極參与環境保護与重建生態環境的工作。

所有在地球上生存的人,都有責任与義務,參与這項拯救地球資源与環境的工作,如果人類能夠把這個工作做好的話,人類下一代子孫,才會有生存与發展的空間,這是人類文明,在21世紀初期最重要的文明使命,也是人類文明,未來是否有生存与發展机會的關鍵。

中國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不論是對地球資源的消耗、環境污染的制造、生態平衡的毀坏或自然生物鏈的破坏等,都已嚴重危害到地球的資源与生態問題,作為一個人對自然正義的責任,中國人應該仔細反思人口發展、文明責任与人類道義的問題。

十七、建立中國的人道關怀与人權理念

在后共產時代,建立中國的人道關怀与人權理念,是中國文明偉大复興的基礎,也是中國文明建立對人類文明責任意識的關鍵。

人道關怀是一個國家,成為偉大文明的關鍵。當一個國家的人民,能夠充滿了人道關怀的理念時,這個國家便擁有了人和的基礎,這种基礎,是這個文明受到世人推崇与尊敬的原因,也是這個國家,能夠創造人類歷史偉大文明的關鍵。

一個具備有強烈人道關怀的文明國家,它必然也會信仰人權的理念。因為人道關怀,是人權理念的本體,也是人權理念具體實現的方式。

人權理念,如果沒有人道關怀的基礎,它必然不是真實的,也不具有任何存在的合法性。人道關怀与人權理念,是一體兩面的概念,具有相生与共存的關系,兩者都是人類尊重生命尊嚴与地位的理念,也是人類實現自由、平等、博愛、法治、正義、互助与和諧的基礎。

一個文明國家,有了人道關怀与人權理念之后,人民活著才有尊嚴与意義。否則,人活著与禽獸、幽靈、厲鬼或奴隸有何差异?

民主政治的本質,在于尊重人的尊嚴与地位,這种尊重人的尊嚴与地位的具體理念,即是人權思想。一個沒有人權理念的民主政治,并不是真正的民主政治,在現代進步的文明國家之中,都是以人權理念為立國之基礎。

人權理念,是保護人類尊嚴与地位的理念,如果沒有這個理念,人民如何能活得有尊嚴、价值、安全感、自信、自由、和諧、快樂与幸福?

人民為了這些權利,必然會以人權的標准,嚴格要求政府進行各种改革,也會嚴格監督政府各种改革的工作,這就是人權理念的效能,也是民主憲政能夠制約与監督政府的原因,如果沒有人權的理念,人民制衡与監督政府的合法性,便不存在了。

如果沒有人民對政府的要求,政府如何能夠堅守社會正義、實施社會福利制度、保障人民的權益、解決貧富不均問題、救濟貧窮人民与失業勞工、懲治貪污分子、制止腐敗行為?

如果沒有人民對政府的要求,政府又如何能夠重視教育投資、編列公共預算、舉辦各种公共建設、尊重愛國人士的意見、接受反對党与在野党的監督、包容政治异己人士的觀點、實施社會公平与公正的分配、重視環保与生態保育工作、消弭社會不公不義的現象?

人權是民主憲政的原因,并不是民主憲政的結果。換言之,必須先講求人權的理念,才會出現真正的民主憲政;并不是實行民主憲政之后,才會創造實行人權的條件。

有些人混淆了這個概念,他們認為,由于民主憲政尚未實行成功,因此不能談人權,否則政府會因為做不到人權的要求,而使政府喪失威信,影響民主憲政的發展,造成社會不穩定与政治動蕩的局面。

事實上不然,如果人民向政府要求人權,雖然政府盡力去做,但是政府有可能做得不好,此時,政府必然會受到人民的指責。然而,執政者必須立刻釋放出改革的誠意,設法听取專家學者与人民的意見,如此集思廣益之后,有助于政府的改革,這就是民主憲政的优點。

政府不用擔心做不好,但是必須勇于接受專家學者与人民的意見,然后努力做好政府該做的事。執政党必須具備有執政的能力,必須能夠充分照顧到廣大人民的利益,這是執政党存在的唯一合法性。

如果執政党實在做得不好,人民自然會選擇在野党來做,此時執政党會變成在野党,在野党可以變成監督政府的政党,只要在野党努力做好在野党監督的工作,并且設法提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在野党仍然會被人民接受,再次成為執政党。

這個政党輪替的過程,就是民主國家政治和平轉移的方式。在這個政權轉移的過程當中,不需要暴力流血革命,也不會造成社會動蕩不安的局面。

這种民主憲政,人民与政府各司其職,在野党与執政党輪流執政,不論是政治結构或官僚體制,都會得到人民充分的監督与制衡,如此,社會自然能夠充分和平有序,文明創造力、經濟發展与生產力,自然能夠充分提高,這就是現代先進文明國家發展成功的原因。

一個國家的政治結构或官僚體制,若得不到人民充分的監督与制衡,這個國家貪污与腐敗的現象,便沒有辦法根絕。一個國家文明与經濟力的發展,不是靠少數人的努力,而是靠社會机制的運作,這個社會机制,必須代表大多數人的利益,否則這個机制就應該廢除或改革。

凡是能夠主張人權理念的國家,其文明的力量,才能夠充分解放。這种解放,可以供高文明的創造力、經濟力、國力与生產力等,當這些文明的力量,能夠充分自由發展時,這個文明國家,便會成為幸福与文明昌盛的國家。

人權理念,是人建立對社會關怀的基礎,是人建立對社會誠信与文明信仰的助力,是人建立對社會有充分安全感的條件,是人建立社會福利制度的推動力,是人建立社會監督机制的支援力,更是實現社會公平与正義的標准。

一個有誠信的社會,人民才會對社會充滿關怀;一個有文明信仰的社會,人民才會對社會有充分犧牲奉獻的精神;一個有安全感的社會,人民不需要攜家帶眷移民,也不需要將畢生的積蓄,匯到國外存放;一個有社會福利的國家,人民不需要拼命賺錢或貪污,來保障自己生存的后路;一個有監督机制的社會,人民不用面對官僚的腐敗与社會不公不義的現象。

一個講究人權的社會,人民才會有愛与正義的意識,人民才會有人道關怀与干涉的勇气,人民才會有從事慈善事業与人道工作的信念,人民才會真正有愛國家、愛民族与愛人類的行為。

十八、以人道關怀的理念,來建設新中國

在后共產時代,中國必須以人道關怀的理念,來建設國家。如果這個國家,缺乏高度的人道關怀理念,那么這個國家,有什么存在的合法性?它如何能夠為人類創造偉大的文明价值?

人類任何一种文明建設,都應該建立在人道關怀的立場,如果人類妄想用短期功利主義的思想,來建設國家,那么這個國家,終究會嘗到苦果的,最后很難擺脫沉淪或滅亡的命運。

從中國19与20世紀的歷史可知,中國所有的改革者,充滿了各种短視的功利主義,例如,強化船堅炮利的建設、采行君主立憲(不愿放棄專制體制)、堅持大一統思想、党派義气之爭、不愿意接受軍隊國家化的模式、不愿意接受聯省自治的方案、假的改革開放等。這些做法,根本悖离了人道關怀的立場,也悖离了自由、平等、民主与人權的理念,注定要走向失敗的命運。

再以日本近代化為例,日本在明治維新時代,高度地發展國民教育、工業化与引進西方管理的技術,這些做法,雖然能夠幫助日本快速成為強盛的國家。但是仔細分析,日本所有的知識分子与執政者,都是站在短視功利主義的立場,他們忽略了人類文明中,最高的人道關怀价值。

在所有引進西方新智力的文明活動之中,日本人忘記了西方文化的真正核心价值,那就是基督之愛,一种愛人如己、犧牲之愛与舍己之愛的偉大理念,因為他們不重視這個价值,最后以武力侵略中國,害人害己,成為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

在后共產時代,中國需要重新思考人類文明未來發展的問題,也應該思考如何承擔人類文明的責任,到底該怎么做?就從堅定地信仰人道關怀的理念開始吧!@

2005-4-18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劉宗正:一元與五角
劉宗正:和諧社會(小說)
劉宗正:中國外交部記者招待會
中國民主党籌備宣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