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戰登陸巧遇謝晉元冥辰

四行倉庫遺址今滿目瘡痍

標籤:

【大紀元4月26日訊】(亞洲時報記者張小炳4月26日撰文)[今日頭條]上海-今天(4月26日)是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的日子,恰也是國軍「八百壯士」將領謝晉元百歲冥辰。可是,現時連戰的行程表中,似未加入上海「四行倉庫」這個對國民黨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地方。

在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戰事中,上海「四行倉庫」是一處十分重要的地方。1937年8月13日上海淞滬戰役,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而「四行倉庫」就是1937年「8.13」淞滬抗戰的見證地。當年,國軍團長謝晉元率領著八百士兵固守在此,與數目超出他們很多的日本侵略者激戰4晝夜,譜寫了一首中華兒女抵禦外來侵略的悲壯戰歌。

可是,近日亞洲時報在線曾專程前往四行倉庫舊址,發現這個具有極大歷史意義的遺址,竟有點滿目瘡痍的感覺。該遺址長期以來一直作為商場,被多家單位使用,室內裝修陳舊,門面不整,外牆廣告牌、店招、空調外機等顯得凌亂不堪,加上人雜車多,建築整體形象與「抗戰紀念地」極不相稱,史跡陳列室被淹沒在商海喧囂中。

對於這個歷史遺址如今的景況,不少有心人早已大聲疾呼。3月底,在中國上海市長韓正率團訪問姐妹城市舊金山前夕,世界抗日戰爭史實維護聯合會會長李競芬特別發出 「關於保護四行倉庫遺址和建立大型紀念館的建議」的公開信。

另外,上海市閘北區政協委員張以晶、呂力、呂傳良等最近也曾強烈呼籲,上海應建立「四行倉庫抗戰歷史博物館」,讓市民永遠銘記這段歷史。三位政協委員認為外牆立面要嚴格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恢復四行倉庫的歷史原貌,甚至是纍纍彈痕。商家店招的字體要統一規劃設置,不能喧賓奪主。抗戰歷史博物館的內容不必局限於四行倉庫本身,可擴大到上海乃至全國以抗日戰爭歷史為主題的展品。他們希望閘北區政府能與市有關部門聯手,盡快啟動這項工程。

雖然上海有關部門曾於1985年命名四行倉庫為「八百壯士四行倉庫抗日紀念地」,並在底樓設立了史跡陳列室。2002年又新建了頂樓陳列室和謝晉元銅像;可是,在上海愛國教育基地清單中,四行倉庫遺址竟不在其中。

據瞭解,上海市委方面對有關建議並不熱衷,其中一個原因是跟「黨派之爭」的「門戶之見」有關。原來,「八百壯士」的事跡中,有一段是跟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有關。

原來,在「八百壯士」跟日軍戰鬥期間,上海女童子軍楊惠敏在蘇州河畔眼見對岸日旗遍佈,獨四行倉庫屋頂未豎國旗,便決心要將青天白日旗幟送進四行倉庫去。二十九日天未破曉,謝晉元團長率領所部肅立天台升旗,上海市民於一片煙塵火海中,爭睹巨幅青天白日國旗,迎風招展,無不喜極而泣,感奮萬狀。當天全世界各大都市之午晚報,都報導四行孤軍奮鬥和女童子軍楊惠敏代表全體市民,冒險潛入倉庫向孤軍獻旗種種細節。批評者指出,其實當時中國人不管是國軍或是共軍,愛的都是「一個中國」,只要見到代表「中國」的東西,大家都感動不已;假如上海市委以政黨原因把四行倉庫排除在愛國教育基地之外,實在足以反映他們的無知和思想狹隘。

謝晉元(1905-1941)抗日將領。字中民,1905年4月26日出生於廣東蕉嶺縣一個農民家庭。1925年12月,考進黃埔軍校第四期。1937年在淞滬抗戰中,「八.一三」抗戰爆發後,日軍屢受重挫,不斷增調援兵。10月26日,日軍突破大場防線,企圖切斷閘北、江灣中國軍隊的後路,形勢十分危急。謝晉元受命率第五二四團第一營官兵411人向南推移,留守閘北,掩護大部隊撤退。謝惡元帶領部隊穿過敵人猛烈的炮火,於27日晨2時進駐蘇州河北的四行倉庫。曾奉命率部死守上海四行倉庫,堅守4個月,擊退日軍6次進攻,被世人譽為「八百壯士」,而謝晉元的英名也被人民廣為傳頌。

日本特務機關為收買謝晉元,曾派人以50萬元、師長之職誘降,被謝晉元嚴辭拒絕。敵人決定殺害謝晉元。1941年4月24日清晨,謝晉元率官兵出操,發現幾名士兵缺席,親往傳詢,已被汪偽特務機關收買的這幾個民族敗類,用匕首將謝晉元刺死。謝晉元時年37歲。

當時全中國,特別是上海的民眾得知謝晉元遇害的噩耗後,極為悲憤,各界人士紛紛用各種方式悼念抗日英雄。4月25日前往送葬者達7萬餘眾。同年5月,重慶國民政府追贈他為陸軍少將。1949年後,上海市政府褒揚謝晉元「參加抗日,為國捐軀」的壯舉,並撫恤其親屬。1982年,謝晉元的墓遷至上海虹橋宋慶齡陵園的右側。

在連戰26日開始的八天七夜行程表中,似未加入上海「四行倉庫」這個對國民黨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地方。據官方資料,連戰在26日自香港到達南京後,將於26日拜謁中山陵,27日到西安為連戰的祖母掃墓,29日會見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和在北京大學演講,5月1日到上海和台商會面;5月3日返回台灣。(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連戰訪中  本土社團發動群眾赴機場抗議
李登輝批評倒向親中 民進黨低調回應
民進黨:國民黨嚴以待台灣  寬以待中國
台民眾大多反對連戰與北京簽協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