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古集 把家變博物館

人氣 8
標籤:

【大紀元5月20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張存薇╱卑南報導
從家族保存的日治時代農具出發,台東縣議員曾宏賢一步一腳印的蒐集古文物,廿六年來,挖寶、珍藏的農村用具、原住民文物高達五千件,家中就是無奇不有的小型博物館,還歡迎民眾免費參觀。

曾宏賢家族從日治時代就在卑南鄉頂岩灣地區務農,是個大家族,他回憶,小時候看到的、用到的都是祖先代代相傳的木臼、簑衣、大飯鍋、風鼓、甕等,對於這些農具、生活器具充滿了濃厚感情。

他說,時代進步,老家改建成樓房,機械化農具替代了傳統農具,這些老文物被收進倉庫,廿三歲那年,他靈機一動將這些老文物當房舍裝飾,「越看越有趣」,從倉庫裡翻出了三、五十件用具出發,到目前已蒐集到五千件,件件如數家珍。

曾宏賢指著最珍愛的木臼說,這個木臼是質地很好的牛樟做的,代代相傳有上百年的歷史﹔小時候逢年過節家裡就會拿來搗 糬,香味四溢讓人難忘,現在雖然不搗 糬,但還是很實用的可以放置大水壺。

此外,由於曾家是在地大家族,日治時代是頂岩灣地區唯一可以製作樟腦油的人家,家中現在還保存昭和十九年(西元一九四四年)發出的櫸木「樟腦牌」,上面還註明祖父曾廷舍、伯父曾敬松的生日、本籍及居住地等,很有歷史意義。

至於明治卅五年(一九○二年)曾家「分房收據」也被曾宏賢保存下來,上面以端正的毛筆字寫著「米槌參支、雞一對」等,很有意思﹔昭和十三年(一九三八年)復興商店送客戶的木漆盤也完好如初。

尋寶的經驗讓曾宏賢很難忘,他指出,十多年前,他到縱谷一個小村莊,看到有戶人家院子裡擺著正在晾乾的木製大盆,由於鋁盆、塑膠盆充斥,老東西不多見,見獵心喜立刻向主人要求割愛,八十多歲的阿婆說這是她小時候就拿來醃菜、幫小孩洗澡用的,一開始不願賣,不過看在曾宏賢跑了三趟的誠意,才如願以償抱回家。

他說,一開始蒐集是有空時四處亂逛,不過雖然鄉下地方人情味濃,但對陌生人還是很有戒心,沒事亂看還會被別人當成「小偷」,所以他改請舊貨商幫忙找東西,舊貨商深入地方、地頭熟,果然找到不少寶貝。

曾宏賢強調,蒐集古物一切隨緣、並不強求,不過為了解文物歷史,他會磨著老人家問東問西,確定文物的來源、典故,至少有三、五十年的歷史、器具完整他才肯收,小至早年的腳踏車牌、大至牛車的輪子,只要有特色的他都不計成本買下來。

不過收購速度不快,如何累積到五千件文物﹖曾宏賢說,十二年前,聽說成功鎮有位清潔隊員張次郎收了兩千多件原住民文物,讓他很心動,可是張次郎都以高價讓他打退堂鼓,後來張家家境出問題,有日本人出價想整批買回去,張次郎不賣,無可奈何之下最後全部轉給他,讓他的收藏如虎添翼。

這些原住民文物以阿美族為主,阿美族各部落不同類型的魚叉、獵具就有十多種,達悟族的木雕、肉盤,布農族、泰雅族的服飾、袋子均很完整,各具特色,連陶壺、玉器、石器等史前文物也看得到。

五千多件文物目前均放在台東的「寒舍」茶館,免費讓人參觀,文物越堆越多,空間已顯不足﹔他指出,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這些老東西、這些古早歷史,所以公開展覽,縣文化局也有計畫協助成立地方文物館,製作解說牌,好好保存這些珍寶。(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北京周口店再度成爲考古文物界關注熱點
世界遺產當成搖錢樹 中國古文物受摧殘
大英圖書館舉行絲綢之路文物展
古文物的染料爭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