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學者批泛藍 扭曲程委會功能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25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陳鈺婷專訪) 台灣在野黨屢次在程序委員會杯葛監委人事同意權及軍購案,執政黨決以釋憲反制,中研院助研究員徐永明表示,就長期而言,釋憲可以對程序委員會重新定義,並非壞事,但似乎有點「緩不濟急」;他認為,就短期來說,立法院長王金平身為國會議長,有推動法案進程的責任,王金平應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召集朝野協商,讓法案進入實質討論。

徐永明認為,程序委員會的責任應該在「安排議程」,讓立院審議法案更有效率,但現在程委會將重點放在「政治的篩選」,做政治性的把關,甚至是「最強的抵制」。

他表示,立院的僵局出在藍綠政治惡鬥,在野黨把持程委會多數,法案只有「全有和全無」二種結果,這種策略讓行政院重要的法案完全沒有進展,對民主政治確實是傷害。

他強調,民主政治可貴之處就在討論的過程,朝野其實可以藉由討論,從歧異中尋求共識,「政治不該分裂得這麼嚴重」。以軍購案為例,軍購問題較為複雜,還牽涉國家安全,其實朝野都不反對向美國軍購,只是對軍購內容和價格有不同意見,應該可以讓法案進入委員會實質討論,再做折衝。

他認為,程序委員會應該是較為「中性」的機構,有點類似「收發室」,民進黨決定對此聲請大法官會議解釋,不失為重新定位程委會的機會。

徐永明認為,立法院的問題如果能透過立院內部解決,當然最好,若一定要借助其他力量制衡立法權,其實是對立法權的傷害;若立法院無法自我節制,最後非得要大法官介入,讓立法權外的「另一權」對立院的「不作為」進行救濟,也是權宜之計,至少可以對立法院產生「嚇阻作用」,現在最需要被監督、制衡的就是立法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