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教授:探索中國經濟發展真相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5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朱峰報導) 5月24日晚,臺灣大學經濟學系的張清溪教授應加拿大溫哥華臺灣商會之邀,在列治文市經濟論壇發表“探索中國經濟發展真相”的精彩演講。

張教授首先談到目前世界對中國經濟有兩種看法,一種是看好其發展,外商紛紛去中國投資;另一種則認爲中國經濟遲早會崩潰。他本人認同後一種看法。

他用中共公佈的數位和引用著名經濟專家們的著作,詳細分析了中國經濟發展目前面臨的七大問題,分別爲:經濟成長資料造假、金融系統正走向破産、高失業難評估、三農問題、腐敗制度化、生態崩潰以及普遍缺乏社會道德。

*大量經濟資料造假

他談到中國製造了很多經濟界的“奇迹”。如自1997年至2000年,每年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七上八下,累積增長已達24.7%,而能源消耗卻下降了12.8%;自2002年起,中國的各省國民生產總值平均值均高於全國總值;股市逆高漲的GDP而行,一路下跌直至最近幾乎崩盤等。種種違背經濟規律、自相矛盾的“奇迹”其實都是造假的結果。

盲目投資造成了全國產能閒置,企業虧本,使中國銀行的不良資産高達40-50%。而政府對外公佈的數位卻遠低於此。再如1980年至93年存貨占中國GDP總值的7%,遠比正常比例高出4個百分點。意味著中國GDP裏面實際增長部分水分很大。

*金融系統走向毀滅

一些在其他國家看來,投資增加、經濟成長是好事,在中國卻成爲災難。因爲中國經濟並非市場經濟,而是受政府干預和操控。如92年以來朱瑢基總理採取宏觀調控和2004年溫家寶要中國經濟降溫,解決投資“過多”的問題。他以鐵本事件爲例,說明各地因爲重復和盲目投資,造成很多重大專案中途喊停,引發鉅額銀行壞帳。民間因此盛傳“國企吃完財政吃銀行,吃完銀行吃股民”的說法。

根據經濟規律,中國的銀行由於呆帳已達40-50%,即銀行自由資本的近5倍已被掏空,早該倒閉好幾次了。而銀行卻依靠居民儲蓄、外資進入和封鎖消息達到恐怖平衡。爲挽救金融危機,朱瑢基於2002和2003年將1.4萬億不良資産轉移至四大資産管理公司。最近又動用外匯儲備中450億美元沖銷中銀和建設兩大銀行的壞帳,400億美元注入工商,以期在歐美上市。被歐美股市拒絕後,現在試圖在香港上市,一旦成功,張教授提醒香港股民要小心。

*失業難評估

張教授引用何清漣女士的分析,中國GDP年年上升,而城鎮失業率從1999年卻年年增長,這種不合理現象也是源於造假。她用資料分析得出2001年中國城鎮實際失業率高達34.4%,而非政府公佈的3.6%。

*三農問題

張教授提出,中國有8億農民,三農問題是不定時炸彈。《當代中國研究》主編程曉農曾提出,三農問題根本上是政治制度問題,要解決問題就只有中共垮臺。棋盤鄉鄉党書記李昌平說服當時的朱熔基總理在安徽開始試行“費改稅”,以減輕農民負擔的鉅額稅賦和亂收費(如農民賣熟雞蛋需經40個手續層層盤剝),然而“費改稅”最終由於地方政府的反彈而胎死腹中。

*腐敗制度化

張教授引用何清漣在《中國現代化的陷井》所述,腐敗一旦滲透司法系統,國家就完了。他列舉了百事可樂母公司因在中國被其合資廠誣告壟斷卻放棄國際仲裁,和台商林志昇和高爲邦從大陸出逃後著書描述的親身經歷,說明中國司法系統已經腐敗透頂。

張教授認爲中國目前“反腐亡黨,不反腐亡國”。中共當然不會甘心去反腐,使反腐演變爲爲貪官們鬥爭的工具。

*生態崩潰

張教授介紹,作家鄭義早在九十年代以《中國之毀滅──中國生態崩潰緊急報告》爲中國的生態危機敲響警鐘。

何女士也曾提出,中國爲經濟發展付出的生態環境代價太高。改革以來,沙化,鹽鹼化等各種土質惡化大面積出現;沙漠化面積已占整個國土的38%;對礦物資源的掠奪式開採導致:資源綜合利用率降至最低,資源消耗量卻達到極高…

如按綠色GDP計算生態環境代價,中國二十幾年的發展應爲負增長。

*缺乏社會道德

張教授認爲,道德危機必然導致經濟危機。中國目前上至領導人,下至小學生,普遍存在誠信危機。他當場反映了記錄片“僞火”片斷,說明中共於改革開放20年後,2001年公然導演“自焚”騙局作爲打壓法輪功的依據,可見其欺騙的本質沒變。民間更是“殺熟”,契約執行率三成以下等。

*結論

最後,張教授推薦大家看《九評共產黨》一書,他認爲此書能讓人看清中共的謊言兼暴力的本質從未改變,導致了中國社會目前的種種問題和危機。

台下的聽衆紛紛就人民幣是否升值和台商投資大陸提問,張教授則認爲,人民幣無論升值或貶值,只要確定後都會導致外資熱錢撤出。他奉勸台商赴大陸一定要審慎,瞭解風險保護自己。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熱點互動】中國股市大跌淺析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不少重大問題
中國經濟若垮台 亞洲國家重創
10國集團央行行長商討經濟形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