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焦點評論》抗惡鄰 不能空有信心毫無作為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4日訊】(特派自由時報記者蘇永耀特稿) 陳水扁總統三日藉由與媒體茶敘機會,說明對連宋會的立場,對外界的疑慮或有若干澄清效果;但此時兩岸情勢嚴峻確為不爭的事實,尤其中國藉由拉攏在野黨來影響執政黨的作法更是變本加厲,扁對處置兩岸事務固然展現信心,其實仍存相當隱憂。

尤其,總統提到連宋之所以能到中國大陸訪問,或是這樣快的時間便去,是由「台灣人民所決定」,要不是政黨輪替或中國面臨國際對其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的強大壓力,連宋又怎麼可能這麼快去。但這樣的論述方式,也有待商榷。

恰恰相反,中國力邀連宋,並給予高規格接待,其目的正是為改變或瓦解「台灣人民所決定」;對於日漸深化民主與主體意識的台灣,北京有強烈的不安感,這不僅距離其統一大業愈來愈遠,更衝擊內部統治基礎。

所以,表面上是因為反分裂國家法通過造成國際壓力,中國才邀請連宋進行解壓,但更重要地,北京政府之所以甘冒大不韙通過該法,正說明其對兩岸關係已有新的設定,透過法律戰的全面圍堵,將使其未來對台策略更為靈活。

進一步說,不要只看到連宋訪中,島內有愈來愈多企業家公開表態挺中,並對政府有所批判,這已非獨立事件,而是北京一連串軟硬交替的連攻動作。總統如說「一切都在掌握中」,便應有更積極的作為,而非僅樂觀地說連美國都挺台,認為台海情勢大好。

其實,在連戰結束訪中以及宋楚瑜即將訪中的這段期間,國、親兩黨對軍購案的設限並未鬆動,顯示中國試圖裂解島內朝野,達到影響台灣兩岸政策的跡象是日益清晰。

美方顯然憂慮軍購案的持續延宕,台海恐將因之失衡,中國跨過第一島鏈,恐從台灣開始。

換言之,眼前的兩岸政治,不在於有否立即的軍事衝突危險,而是一種「慢性的危機」,是中國透過連宋兩人的輸送臍帶,將台海的矛盾轉化為台灣內部的矛盾,很清楚地,即使扁宋頻密地互動也未換得國會的和解與合作,憲改方案更不同調,說明過度運作政黨間的縱橫捭闔,執政黨並未有效突圍,中國反而可以因此做壁上觀,看台灣繼續內耗而坐享其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