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中又忽西 最愛白婚紗

人氣 6
標籤:

【大紀元6月1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黃以敬╱專題報導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白色頭紗」1百年前就傳入台灣,取代傳統「大紅鳳冠」,而台灣新娘在日據時代受到皇民化影響,甚至一度流行穿「燈籠褲」結婚。台灣過去百年的婚紗演變,其實就可看見台灣發展的縮影。

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講師葉立誠完成的「二十世紀台灣結婚禮服演變」研究指出,過去百年中,由於受到中國及日本殖民文化影響,早年日本上流社會又已受到西方相當影響,台灣也隨之一直處於中、西文化混合中,從結婚禮服設計,就可見到社會的演變。

一、日據初期(1900至1919年 )

從滿清政府被割讓成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服裝設計也出現中式與西式禮服的交替,女性傳統身著鳳冠霞帔、紅袍寬裙出閣,20世紀初,「白頭紗」開始出現在台灣,紅色蓋頭逐漸被取代,1910年代開始,新郎禮服也由中式長袍,開始改為西式禮服。

二、日據中期(1919至1937年 )

此時期結婚還是以中式服裝為多,但家境富裕的新娘已經穿著白色結婚禮服,手中也出現捧花,漸成流行指標,新郎則除少數人還是穿「台灣衫」,越來越多人穿著西式禮服。

1932年,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 – 「菊元百貨公司」,於台北市城中區落成,每年從日本運來大批的清倉折扣貨品,更對台灣結婚禮服的發展造成影響。

葉立誠指出,日據時期所謂的「西式結婚禮服」,是以西裝及白紗禮服為主,新郎禮服是深色燕尾服、背心滾白邊,結領帶、搭配西裝褲、戴白手套,甚至還會戴西式禮帽;家境較普通者,則穿著一般西服。

三、日據末期(1937至1945年 )

日據末期進入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政府為爭取軍援,要求民眾一切以簡便為原則,結婚也不例外,因此出現許多改良式新娘禮服,許多新嫁娘以日常衣著搭配白色頭紗,甚至有人直接穿方便工作或走避盟軍空襲的「燈籠褲」步入禮堂,新郎則以「國民服」或「軍服」作為禮服。

四、1945年至1990年

台灣脫離日本統治,卻未脫離艱苦環境,加上大批民眾隨國民政府遷居到台灣,儘管生活一切從簡,結婚禮服卻開始出現多樣化;由於蔣宋美齡帶動,強調合身筆挺、高雅氣質的旗袍,成為大小正式場合的熱門服飾,幾乎每位新嫁娘都會有一套旗袍宴會服。

當年新娘禮服的白頭紗及捧花上,開始出現亮眼裝飾品,白紗裙也開始有了單一或多層次的變化,現今頗為流行的「蛋糕裙」,時尚始祖大概就是出於這個年代。

較特殊的是,葉立誠強調,40年代,新娘頭紗開始流行「拖地長紗」;1950年,新娘禮服則開始流行雍容華貴的「蓬裙」。

60年代,則可見到層次與蓬裙結合,傘狀的婚紗裙襬設計相當常見;到了1970年代,則改以強調「流洩拖曳」效果的長婚紗,花童拉起長長婚紗尾巴,或是將婚紗裙襬如瀑布拖曳滿地,強調西方宮廷式的隆重華貴。

相對地,新郎禮服在1980年起,開始流行白色禮服,也再度贏得婚禮中引人注目的男主角地位。而且當時,婚紗禮服公司也開始幫忙包辦所有結婚事宜,流行戶外攝影,甚至協助代訂禮車、飯店喜宴、歸寧的化妝、整髮等全套服務,強調婚禮「一次包辦」。

五、1990年代迄今

葉立誠指出,台灣許多新娘禮服的設計,都是以西式禮服時尚作為模仿或設計靈感,但由於社會風氣與民族文化影響,可能會慢一段時間,例如歐美早就流行露背、露胸強調身體曲線的服飾設計,近10年才在台灣形成蓬勃風氣。

另一方面,由於個人自主意識興起,不再附從社會流行,「個性化」禮服在近年逐漸成為新興風氣,新娘身著潛水裝或跳傘裝結婚的場面,已不算新鮮,甚至有學校班對的新人,會直接穿著學生制服結婚,白紗禮服不再是唯一選擇。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世界最豪華火車在印度 如移動式五星級飯店
日本香川讚岐滿濃公園百花爭豔
日本香川單車一日遊:琴彈公園、錢形砂繪
【飛向歐洲】意大利威尼斯--聖馬可廣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