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結構性對峙縮影:爭奪俄羅斯石油戰

標籤:

【大紀元6月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季寬台北特稿)中國為確保油源所採取的「北連」策略,主要是爭取從俄羅斯進口石油。但是,這項策略遭遇日本的強力競爭。中日關於俄羅斯石油的爭奪戰,既是兩國在國際能源領域全面交鋒的前哨戰,也是雙方在政治和經濟領域進入結構性對峙的縮影。

中國和日本關於俄羅斯石油的爭奪,主要體現在俄羅斯遠東輸油管道走向,究竟採取「安大線」還是「安納線」的問題上。

「安大線」指的是從俄羅斯安加爾斯克到中國東北大慶的輸油管道。中國早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就由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和俄羅斯管道運輸公司、尤科斯石油公司談判。

這條管道總長兩千兩百六十公里,中俄各自負責本國境內的管道建設,預估投入資金二十五億美元,二零零五年初步建成,第一階段俄羅斯向中國每年出口原油兩千萬噸,二零一零年後達到年三千萬噸。

「安納線」指的是從安加爾斯克到遠東納霍德卡港口的輸油管道,全長四千公里,是日本力爭的線路。

日本希望每年從俄羅斯獲得五千萬噸石油,降低對中東石油依賴比重,強化日本的能源安全。二零零三年,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訪俄,與俄羅斯總統蒲亭簽署日俄能源合作計劃,並提交修建安納線的建議,日本甚至願意承擔這條輸油管道所需的五十億美元。

中日強力競爭的結果,俄羅斯以影響環境為由,否決了「安大線」;二零零四年,「安納線」被「泰納線」取代。

「泰納線」把「安納線」的起點,由安加爾斯克向西北移至泰舍特,然後經貝加爾湖北部和中俄邊境,通向納霍德卡。設計年輸油量八千萬噸,其中五千萬噸運往納霍德卡,再海運至日本等國,三千萬噸則準備運往中國。

有分析指出,對俄羅斯而言,「泰納線」的經濟效益比較好。因為「安大線」只能向中國供油,而「泰納線」可以同時為日本、韓國和中國等亞洲各國提供油源。不僅如此,「泰納線」的油,還可以輸往美國西海岸,對美俄關係有助,而美俄關係是俄羅斯外交的第一要務。

不過,在俄羅斯能源工業部長赫里斯堅科近日宣佈將興建「泰納線」,一期工程於二零零八年完工,終點在距離中國邊界僅六十九公里的斯科羅洛季諾,年輸油量三千萬噸後,據中國石油網報導,日本經濟產業大臣中川昭一表示,如果俄羅斯計劃首先建造通往中國的石油管道支線,日本政府將收回為石油管道項目提供融資的提議。

中川說:「如果管道只修一半,石油將永遠到不了日本,我們不能把納稅人的錢投向這樣一個冒險的項目。」

這使得「泰納線」的情況又陷入撲朔迷離。

對於日本的態度,俄羅斯國家石油運輸公司總裁魏因施托克表示,管道首期建設資金只需要六十億美元,而現在「已經找到了八十億美元的資金」。

報導分析,如果此言為真,固然日本的貸款已無足輕重,但是「中方為其提供了建設資金嗎?」報導還質疑,俄方是否以建設通往中國的支線,要求中方對整個管道項目和東西伯利亞及雅庫特地區油田進行大規模投資。而儘管中方投入再多資金,也無法獲得管道產權和經營權,只能換到購油權益。

因此,關於俄羅斯遠東輸油管道的問題,還有很多變數。

更重要的是,在上述有關情況的發展過程中,處處可見中國和日本的針鋒相對。

北京中華工商時報指出,俄羅斯石油管道之爭,以及東海石油探勘之爭,「將中日兩國能源之爭徹底暴露於世人面前」。

北京的分析家認為,「兩國的競爭不可避免」,而且將變得更為激烈和殘酷。中國石油界人士則表示,中國要從中東和世界其他地區進口大量石油,是日本「最不希望的情況」。

同時,這也印証了美國學者最近所指出的,中國新一代領導人對能源問題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上一代。中國為尋求能源的努力,正在對世界秩序產生深刻而巨大的影響。

上述中國和日本關於俄羅斯石油的爭奪,具體而微的呈現出,進入二十一世紀,中日兩國正在能源以及相關的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層次,面臨難以避免的尖銳矛盾。

相關新聞
陝北石油民企律師朱久虎被警方羈押
科威特石油公司去年獲利七倍
科威特石油公司去年獲利暴增七倍
投書:中國最大行政訴訟案代理律師朱久虎在陝北被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