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阿里山鄒族倡節酒 盼恢復傳統品酒文化

人氣: 5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縣十六日電〉為了扭轉原住民只會酗酒的形象、導正變質的酗酒風氣,世居阿里山的鄒族原住民今晚將舉辦一場「節酒晚會」,將遴選各村的「節酒代言大使」,以恢復鄒族傳統的良好品酒文化。

飲酒文化在鄒族部落裡具有相當大的社會性意義,早年只有長者在和朋友聚會時才會小酌一番,平常人很難得喝到酒;但隨著酒類的取得愈來愈容易,一些年輕人逐漸迷失,甚至養成酗酒習慣,帶給外界不良的印象。

為了扭轉變質的酗酒風氣,族中長老及有識之士的推動下,決定恢復鄒族傳統的「節酒文化」精神,不要讓外界對鄒族產生誤解,因此今晚六時至九時各部落將以遊行方式,前往阿里山鄉樂野村生命豆祭會場,舉辦「節酒晚會」。

鄒族文藝基金會執行長莊立德指出,鄒族人釀酒的原料包括:小米〈粟〉、糯米及地瓜,但以小米為主,小米酒的氣味芳香可口,族人通常用竹製的杯子飲酒,而在出征、狩獵、祭典或嫁娶等場合都需要釀酒敬賀。

鄒族傳統祭典中,也有固定的儀式需要飲酒,例如鄒族的成年禮「easmoeuska」,年滿十六歲的男子,被引導至男子集會所〈kuba〉舉行成年禮儀式時,長老會訓勉他們,並用藤杖擊打他們的臀部,然後為成年男子帶上皮帽,帶他們到頭目家,給他們喝少量的酒,表示成年。

年滿十六歲的男子被允許喝酒之後,表示在部落中要負起更多的責任,但並非經常可以喝到酒;過去只有長輩和朋友聚會時,才會小酌一番,晚輩不能跟長輩平起平坐,更不可能喝到酒,因此鄒族飲酒是有社會階級的。

小米酒也跟鄒族的巫術、詛咒有關,傳說日據時代,日本人強制山美村的鄒族原住民義務勞動,有人不服從而被日本人處罰,族人不服氣,就在現今的達娜伊谷自然公園管理站一帶,以小米酒下咒。

傳說這個詛咒後來應驗了,整座山的土石崩落下來,掩沒了當時日本人開墾的水田,日本人苦惱不已。

莊立德表示,台灣原住民普遍給人一種酗酒的刻板不良印象,但事實上,酒在鄒族原住民社會中,是非常神聖的,只有在祭典等少數場合才可飲酒,後來由於菸酒公賣局成立,酒的取得越來越容易,年輕人在耳濡目染下,逐漸產生不良的酗酒習慣,甚至成為酒癮子。

他說,過去,族人到山上打獵,至少要三、四天才能回家,那個時候,除了一些必備的生活用品之外,酒更是一項不可缺少的東西。不過,獵人們也只是在晚上睡覺前聊天時喝一些,並非像現在這麼濫用。

由於少數族人長期酗酒,衍生出許多的問題,包括對家庭造成衝擊、罹患肝病及肝硬化等相關疾病,也因酗酒的男子較為早逝,造成部落裡隔代教養及單親家庭佔有相當高比例,因此女性在結婚前,還得考慮對方是否有酗酒習慣。

有專家大膽預言,台灣在五十年後,會有一至二個原住民族群可能消失,莊立德指出,雖然消失的原因很多,酒類的濫用是一部份,為了延續命脈,每一名鄒族族人都有責任及義務強壯自己,持續優秀的傳統文化,恢復「節酒文化」也是一種社會責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