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二次金改新書剖析:金融合併應有完善配套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2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憬屏台北二十六日電)中華民國銀行員工會今天發表新書「禿鷹的晚餐-金融併購的社會後果」,對政府大力推動金融業合併,作者夏傳位在記者會上直言,美國是高度資本化的國家,但在金控合併上仍要遵守「社區再投資法案」,充分尊重個人金融服務權,但台灣卻不見類似的配套措施。

  夏傳位指出,美國金融業或金控要進行合併,必須經過聯邦準備理事會和司法院審核,甚至也要通過「社區再投資法案」,就是經過此法案追蹤金融機構過去對偏遠地區民眾貸款紀錄,不得拒絕當地社區民眾,尤其中低收入戶的貸款需求,如果銀行紀錄不佳,可能被取消新設分行、甚至關閉原有分行,也無法申請合併。

  他並表示,美國一九九九年通過「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解除金融業跨業經營限制前夕,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葛林斯潘赴國會演說時,強調此法案會強化「社區再投資法案」的功能等配套措施,加強弱勢族群金融服務權,然而台灣推動金融業合併前卻未見類似配套措施。

  另外,觀察台灣金融業合併後,存續銀行在取得分行後,常常把分行往北部遷移,夏傳位認為,中南部分行的減少,造成銀行分行家數過度集中北部,中南部或東部和離島地區則形成金融荒漠化的情況。

  夏傳位說,麥肯錫顧問公司報告指出,台北銀行分行家數太多,高達八百五十家,其實只需要五百二十家就足夠。

他也指出,美國研究顯示,銀行規模大不一定就最賺錢,反而是規模適中的銀行才是最賺錢的銀行。

  今天的新書發表會上,銀行員工會也邀請總統府國策顧問、前第一銀行董事長黃天麟、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所長劉梅君出席,並由銀行員工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水泉主持記者會。

  黃天麟表示,公營銀行競爭力其實不一定比民營銀行差,海外銀行也不見得比台灣的銀行服務好;公股銀行常常要兼顧政府政策,例如提供中小企業貸款或風災後貸款,有時只好犧牲銀行獲利。這本書提供各界對金融業整併的另一種反向思考。

  劉梅君則直言,金融合併對誰好?金融業規模大即是美?台灣金融業合併在沒有任何配套措施下進行,未來如果證明受害卻已無法追究責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