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觀察﹕曾蔭權爵士必讀的一本書

標籤:

【大紀元7月29日訊】(BBC中文网特約撰稿人馬家輝)第十六屆香港書展于七月廿日轟轟烈烈登場、 七月廿五日熱熱鬧鬧結束,締造了超過六十万人次的參觀記錄,若以特區人口按比例衡度,不能不算是令人欣喜的文化訊息。

于是,人必好奇:最暢銷的到底是什么書?

据書展主辦單位的統計數字顯示,是次書展,最獲讀者追捧的一本書原來是由香港“次文化堂”出版的《煲呔僧》,總共賣出一万三千冊。

漫畫《煲呔僧》

《煲呔僧》基本上屬于漫畫書類,以圖為主,夾雜短文,以曾蔭權為關鍵角色,配角則為香港特區的諸位高官,嬉笑怒罵,既褒亦貶,頗具周星馳的無厘頭式趣意。如此特色,顯是跟近年亦甚暢銷的《老懵董》和《掃把頭》之類諷政漫畫一脈相承,只不過,這兩本書的內容觀點較為辛辣,把董建華和葉劉淑儀罵得一無是處。

《煲呔僧》則傾向幽默寬容和溫柔敦厚,充分展現了作者對于時代脈動變化的敏感掌握,因為,調查數字一再告訴香港人,盡管曾蔭權被“踢爆”了不少施政上的違規動作,但民意支持度仍然高企,不少香港人對這位出身為官場干吏的新科特首滿怀信心,期待他在“建華之亂”后帶領特區邁往中興。 作為流行讀物,《煲呔僧》的作者豈敢拂逆民意?豈能不調教書內趣味取向?

是次書展舉行之時,曾蔭權正在四川成都出席”9+2 合作會議”,未能像昔日的董建華一樣以特首之身參觀捧場。曾有民主大狀抱怨新任特首從不閱讀,其實,在香港官場,除了尚仍在位的羅范椒芬和浪漫辭職的林煥光較喜看書,根本不容易找到其它愿意親近書本的高官。 這是時勢的反映,亦是潮流之所趨,當每天排山倒海的扒糞新聞迫人而來,當每日凌天壓地的電台烽煙欺人而至,實不容易讓一位高官于百忙之中找得片刻閑暇心情坐下來好好讀書。獨獨嘲諷曾蔭權,未免過苛。

Can do精神

可是,不讀不讀仍須讀,世上畢竟有些東西看似無用卻頗實用,偷得浮生半日閑,匆匆翻之閱之,倒是一樂,亦有裨益。譬如說,如果我是曾蔭權爵士,不管怎樣忙碌于政事与酬酢,仍必找個机會細讀陳冠中出版于去年12月的那本《香港三部曲》;這本書是三篇小說的集合體,分別寫于1978、1999和2003年,其中又以最后一篇《金都茶餐廳》為曾爵士必讀作品。

“金都”,英文就是Can Do,僅是名稱即足呼應曾蔭權于競選時所強調的香港人Can Do Spirit,而內容情節亦是源此脈絡,透過一名失業潦倒的中英混血儿的生涯難題,既庄亦諧地探索香港文化的源起和出路。

在陳冠中筆下,故事男主角干過各行各業,夜校補習教師、小報記者、私家偵探、保險經紀….終而在金融風暴里,“乜都無得撈”,只好每天到金都茶餐廳”挂單、吹水”。茶餐廳里有一群烏合之眾,統統是”中環价值”加”砵蘭街价值”再”攪均”的化身,他們乃本土文化代言人、大社會的小縮影,集思廣益,齊齊幫面臨破產的老板阿杜尋找生机。

有人建議棄港北上,有人則認為應該創意救港,男主角屬于后者,深信”有得做,如果茶餐廳都死,香港真係玩完”,眾人望他一眼,覺得他簡直“英明神武,有特首風范”。

就這樣,陳冠中替金都和香港創造了一個樂觀的未來,并質問讀者: 像這樣的一間茶餐廳,“見步行步,摸著石頭過河,死馬當活馬醫,盲拳打死老師傅,天無絕人之路,船到橋頭自然直,男儿當自強,姐姐妹妹站起來,獅子山下,英雄本色,最佳拍檔,半斤八兩,東方不敗,風繼續吹,未可真係會咸魚翻生? Do唔 Do先?”

讀讀這本書吧。曾特首,嗯,一定會感動得邊讀邊流眼淚。(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游盈隆:何厚鏵處理台澳關係  曾蔭權可借鏡
《香港焦點》凌鋒:新聞自由攻防﹐香港民主派須通盤規劃
曾蔭權申報擁兩物業權益
香港廉署高官突然辭職引起猜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