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公共外交面臨艱鉅挑戰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7月31日訊】(美國之音記者:馬隆2005年7月31日華盛頓報導)美國國會參議院星期五批准跟隨布什總統多年的政治顧問凱倫·休斯出任國務院主管負責公共外交與公共事務的國務次卿。她負責向全世界解釋美國的外交政策並努力改善美國國際形象的重任。不論是白宮還是國會都承認,休斯面臨著艱鉅的挑戰。

*新任國務次卿將承擔重任*

凱倫·休斯對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說,她將動員布什政府更多地聆聽海外的心聲。她還說,她打算走遍世界,廣泛接觸外國領導人和普通民眾。她說:“公共外交的使命是和別人接觸、溝通,幫助他們瞭解我們的政策和價值觀。但是我意識到,在我們希望別人瞭解我們之前,我們必須努力去瞭解別人。如果我有機會對世界各地的人只說一句話,那我要說的是:『我願意洗耳恭聽』。”

同時,休斯女士還保證要針鋒相對地抗擊她所說的那些充滿仇恨的宣傳,戳穿危險的神話,把有關美國政策和價值觀的真相告訴給世人。

*希望改善國際形象*

休斯是布什總統手下久經考驗的公關大師,國會的共和與民主黨人都希望,休斯能夠利用自己的專長,重振美國的公共外交努力,改善美國的國際形象。

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來自印地安納州的共和黨籍參議員理查德·盧格說:“在當今時代,同盟合作對反恐戰爭來說至關重要。海外的負面輿論有著巨大而不幸的後果。我們問過這樣的問題:我們如此擅長公共關係、市場營銷和廣告的戰略戰術,可為甚麼美國在公共外交上卻是如此的無能呢?”

休斯女士可謂“受命於危難之際”。在反恐戰爭的大背景下,人們對國際社會如何看待美國越來越感到關注。

*美國際形象近年受損*

近年來的民調顯示,美國在很多國家的形象一落千丈。最近皮尤中心所做的“國際態度”研究發現,在被調查的16個國家裏,有10個國家的多數民眾對美國有負面看法。中東地區尤其令人關注。中東人對美國的不滿主要集中在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以及美國領導的攻打伊拉克的戰爭。

馬里蘭大學中東問題專家希比利·泰勒哈米曾經參加過白宮任命的公共外交顧問組。他說:“因此我認為,在失去人們支持、失去人們同情的問題上,實際問題不是打擊基地組織的鬥爭,這場鬥爭人們是支持的。然而事實是,世界上的多數人並不認為伊拉克和基地組織之間有甚麼關聯。”

*扭轉對美負面看法*

凱倫·休斯說,她打算通過她所說的“4個E”,來扭轉人們對美國的負面看法。這“4個E”是“接觸、交換、教育和授權”。這4個詞的英語第一個字母都是E(Engagement, Exchanges, Education and Empowerment)。

一些對美國公共外交努力持批評態度的人士敦促白宮有針對性地向特定聽眾傳播信息。負責調查9/11恐怖襲擊的跨黨獨立委員會的反恐政策審議主任麥克·赫爾利說:“我認為,我們需要做的,而且當然也是9/11委員會推薦要做的是,走出去接觸穆斯林世界絕大多數的溫和派穆斯林,每天都以新的、建設性的方式和他們保持接觸。”

*海嘯救援使美海外形象提升*

華盛頓的皮尤研究中心所做的一項國際民調發現,美國的海外形象略有改善。皮尤中心的高級編輯朱迪·艾倫說,這其中的部份原因是美國在海嘯救災期間的努力贏得了好感。

她說:“例如,我們確實發現,海嘯救援在受援國印尼乃至在歐洲和摩洛哥都產生了積極反響。光靠嘴皮子是得不到人緣的。但是我們可以用一些辦法來向這些國家顯示,我們瞭解他們擔憂的事情,我們迫切想要伸出援手。”

海嘯救援等這樣的具體例子或許有益,但是專家們說,美國必須拿出一套綜合性和長期性的辦法來改善自己的國際形象,並反駁和澄清對自己的批評。

*全面投入全力競爭*

9/11委員會的麥克·赫爾利說:“對這些問題我們並沒有立即見效的解決辦法, 但是,就長期性的設想而言,大膽的步驟、與全世界誠實地打交道、誠實地談論其它社會的缺點,並解決我們自身的問題,這或許是向前推進的良好方式。”

休斯說,她對自己面臨的挑戰並沒有甚麼幻想。她說,在她所說的國際信息爆炸時代,美國為了獲得注意力,贏得信譽,必須去競爭。她說:“我認識到,擺在前面的工作將是艱難的。人們的想法並不是很快或很容易就能改變的。我們捲入的是涉及一代的人的、全球性的思想鬥爭,一場仇恨和希望對峙的鬥爭。”

做為美國新的努力的一部份,休斯說,她希望走向民間,讓公司、大學和娛樂業也參與進來,制定出更富有創造性的方式,更好地向全世界訴說美國的故事。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國際輿論譴責中國「同惡相濟」外交政策
澳外長:台灣無法參與東協區域論壇
菲律賓外交人員撤離伊拉克
巴拿馬與古巴討論全面恢復外交關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