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博館岸裡大社文書 完成數位典藏網頁上線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謝震南台北十六日電)國立台灣博物館典藏的「岸裡大社文書」,為探索清末民初台灣文化開發的最佳素材,也是瞭解十八、十九世紀中部地區社群關係與平埔拍宰海族歷史發展的重要資料。這些重要文物目前已經上網,便利公眾查閱。

基於開放、分享資源的經營理念,積極推動藏品數位化的台博館,在費時三年餘後,「岸裡大社文書」終於正式上線,民眾可從台博館網站http://www.ntm.gov.tw 「數位典藏」單元,直接瀏覽查詢這批重量級的國家珍貴典藏。

自民國九十一年起,台博館就在行政院文建會「國家文化資料庫」計畫支持下,進行《岸裡大社文書》藏品影像與全文數位化。逐年還將陸續建置「館藏公文書」、「館藏民間古文書」及「館藏輿圖、歷史畫」等數位典藏專題網站。

台博館指出,「岸裡社」為清代台灣平埔族「拍宰海族」群居部落區,號稱有九社,其中,尤以居今台中縣神岡鄉的「岸裡」及「大社」兩村聲勢最大,故又泛稱「岸裡大社」。

台灣中部早期開發以岸裡大社較早,在台灣開拓史上自然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岸裡大社文書」指的就是岸裡社頭目潘家留存的文書契字,為探索清朝至民國早期台灣文化開發的最佳素材,同時也是瞭解十八、十九世紀中部地區社群關係與平埔拍宰海族歷史發展的重要資料。

這項計畫的完成,台博館人類學組組長李子寧最感欣慰,他語重心長的說,《岸裡大社文書》數位計畫的完成,「是文化寶藏的重生,也是資源加值利用的具體實現。」

據了解,《岸裡大社文書》涵蓋的年代,起自清乾隆六年(1741),迄於民國七年(1918),其中以乾隆及嘉慶年間的數量最多。同一批資料不僅深具歷史價值,也具獨特性,因此,台博館無不悉心保存。

然而,珍貴文物若僅止於典藏保存,並無法發揮在學術研究、文化尋根方面的莫大功用,而且隨著年代的日漸悠久,紙質已產生質變而脆化,甚至不乏因早年典藏環境未臻完善而遭蟲蝕的情形發生。

對於這樣珍貴而脆弱的資料,給與適當的維護性修裱,進而將之轉利用電子資訊技術,將資料內容數位化,不僅可滿足資料利用者之需要,同時也可發揮典藏單位善盡保存、整理及推廣利用的職責。

未來,台博館也計畫將《岸裡大社文書》再行出版為印刷版,便利偏遠無法透過網路使用到該古文書資料的學者利用,且藉著印行成書,也可以確保該批資料內容的廣為流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