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螢光魚 人類癌救新希望

標籤: ,

【大紀元8月2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許敏溶╱台北報導〕由中研院吳金洌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顯微螢光注射技術,成功培育出具有螢光色肝臟、腸道、胰臟的斑馬螢光魚,可應用於脂肪肝、肝癌、直腸癌、糖尿病等研究,預估可縮短研究時間並降低成本。

中研院昨天舉行基因體醫學國家型計畫暨研發成果技轉發表會,共有二十二項成果發表。

中研院研究員吳金洌帶領的研究團隊,為全世界第一個利用基因控制方式,呈現出斑馬螢光魚肝臟及腸道的團隊,他們利用顯微鏡,將螢光液注射到斑馬魚的生殖細胞,耗費約一年時間,培育出「多螢光轉基因斑馬魚」,具備綠色螢光肝臟及紅色螢光腸道、胰臟等器官。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龔紘毅指出,利用轉基因螢光斑馬魚系統,可直接以螢光顯微鏡,觀察胚胎及幼魚的肝臟、腸道及胰臟器官的發展及生長,但利用老鼠做觀測,則需解剖白老鼠內臟後進行切片觀察,螢光斑馬魚的便利性,是老鼠所無法比擬。

螢光斑馬魚成本便宜,同樣養小白鼠與螢光斑馬魚,前者每個月需要上萬元,養魚只需幾百元;龔紘毅表示,一對螢光斑馬魚,一次可生下幾百顆卵,且每星期就可產一次,白老鼠一次只能生下幾隻,懷孕期長達數週,且養魚的環境也不需如同小白鼠一樣嚴苛。

相關新聞
南韓科學家成功複製能產生抗癌蛋白質基改豬
推薦廠商有獎金 台加工區籲多引薦
尋求產業轉型升級 台商陸續回台發展
台商回流  台經濟部專案提供完整服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