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回顧:日本經濟發展及挑戰

人氣 126
標籤: ,

【大紀元8月28日訊】(美國之音記者:小玉2005年8月27日東京報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的60年中,日本經濟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分析人士指出,日本在二戰之後通過和平發展取得了過去企圖通過戰爭希望獲得而沒能獲得的經濟利益。

1945年8月15日,日本列島在經歷了東京空襲、廣島和長崎原子彈轟炸以後終於宣佈投降,為漫長的戰爭畫上了中止符。

面對一片廢墟的國土,當年誰能想到僅僅用了不足30年的時間,日本不僅擺脫了戰爭給經濟帶來的陰影,而且以平均每年10%的高速增長,躋身於工業國家行列,被世人稱為“日本經濟的奇蹟”。

日本經濟奇蹟內外因互起作用

大阪經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吉田秀明指出,“奇蹟”是外因與內因互相作用的結果,當時的國際環境為日本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運。 吉田秀明指出,戰後世界進入冷戰格局,美國作為龐大的市場,為日本經濟提供了發展空間。吉田同時指出,經濟奇蹟的出現還有日本內在因素,這就是戰前日本社會已經實現的國民普及教育和城市化工業化基礎。

日本經濟智囊集團大和綜研主任研究員原田泰指出,戰後60年,外表看去一帆風順的日本經濟,其實也是經歷曲折。1973年石油危機衝擊世界經濟,日本經濟也從高速增長轉入穩定增長期。80年代末,日本泡沫經濟崩潰使日本經濟陷入漫長的低迷期。儘管如此,日本仍然保持住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地位。

許多人認為,戰後日本經濟得以迅速恢復,離不開政府的強有力經濟對策。大和綜研主任研究員原田指出,這完全是一個誤解。他說,日本經濟實現高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不是政府的經濟政策,而恰恰是因為政府減少了對經濟的介入。

經濟發展引出公害問題

經濟發展給國民帶來的是殷實富裕的生活,電視機、洗衣機和冰箱進入普通百姓家中,傳統的木造房屋被鋼筋水泥的高層公寓取代,人們早餐也從米飯醬湯烤魚變成麵包牛奶,過去只有在電視裡看到的“美國式”生活變為現實。

可是,人們嚮往並且追求的目標得以實現的同時,沒有預料到的公害問題擺在了人們面前。大阪經濟大學副教授吉田秀明指出,60年代後期公害問題顯現出來,接下來的幾十年公害問題接連不斷。吉田副教授說,環境問題成為全球性問題,這是工業化進程中的產物,與經濟發展形成重大矛盾。

大和綜研主任研究員原田則認為,經濟發展的弊端還包括公共事業–政府主導的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發生“質變”,公共建設項目的本身成為了目的。鐵路、公路、橋樑和演出大廳,這些都是政府為了給地方提供“就業”的產物,誰也不去考慮建成以後使用與否。

組建亞洲共同體學者看法不同

戰後60年,日本經濟領先於亞洲其他國家,成為亞洲各國競相模仿的樣本。吉田副教授指出,2004年中國戰後首次躍居美國,成為日本最大貿易夥伴,意味著中國的存在正在超越美國,今後日本應該明確作為亞洲一員的身份,在亞洲組建經濟共同體的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

大和綜研主任研究員原田泰對於日本經濟的未來則有不同見解,他指出,需要冷靜應對目前日本國內出現加速與亞洲國家締結自由貿易協定、組建亞洲共同體的呼聲。他說:“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與世界所有國家形成自由貿易體制,而不是為了同特定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忘記這一點,日本經濟將可能步入一個意想不到的歧途。”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華途 : 趙紫陽的政治體制改革為何夭折
葛老警告投資人與消費者莫低估經濟風險
美分析家: 駭客入侵  藏鏡人是解放軍
台中市餐飲市場  燒肉餐廳逐漸發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