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復興.角板山公園

Tony 撰文、圖、攝影

人氣 11
標籤:

桃園縣復興鄉以角板山公園而聞名。復興,為北橫公路的大站,也是鄉治的所在。復興,舊名「角板山」,相傳是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台灣巡撫劉銘傳開山撫番至此,見山峰突起如角,河階面平坦如板,所以命名為「角板山」。

角板山,泰雅族人稱為Pyasan(比亞山),是指「物品交易的場所」。我查清代台灣文獻,卻沒有找到「角板山」的地名,當時的文獻稱這裡為「夾板山」。「夾板」與「角板」的意義不同。「夾板」有「包夾、緊壓」的意味。當時清軍在夾板山的山頂設有營壘駐兵。

另有一說法則認為,「角板」之名起源於日據時代。日本人征服當地泰雅族人後,將地名改為「腳板山」,意指「腳踏之板」,頗有征服輕蔑之意。事實如何,已無法得知。

台灣光復時,復興鄉的行政區域名稱為「桃園縣角板鄉」,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時,才被更名為「復興鄉」。「角板」變為「復興」,又被賦予一種新的時代意義。



角板山台地,位於大漢溪上游。這裡的河流彎曲處,形成河階台地。台地層層,被山巒包圍,層巒疊嶂,景色秀麗。先總統蔣介石以其地似故鄉浙江省奉化縣的溪口鎮,而將角板山山下的河階台地命名為「溪口台地」,因為深愛此地此景,所以在角板山建立了兩處行館。


兩處行館的其中一間位於「角板山公園」內,後來在民國八十幾年間(1990年代)因失火而焚毀,原址改建為救國團復興山莊。我這次來已不見行館舊貌,但復興山莊前的兩棵老樹則相連如拱,景色如昔。

蔣介石的另一間行館則維持舊貌,後來交由桃園縣政府接手管理,規劃為「角板山賓館風景區」,民國九十二年(2003年)開放給民眾參觀。園內並放置了十二位國內外知名藝術家所設計的十二件雕塑作品,供遊客遊覽觀賞。「

角板山賓館風景區」園內林木扶疏,遍植梅花,又有步道涼亭,池塘曲徑,而成為角板山新興的景點。

我已有十多年沒來過角板山。我除了對角板山公園、溪口台地仍有印象之外,其餘的印象模糊而已。現在的角板山,街道更為熱鬧,街道兩旁的商家門口多販售水蜜桃及香菇等經濟農作物,餐飲店亦不少。我從角板山公園開始我今天的角板山之旅。



角板山公園並不大,以現在的眼光及標準來看,成為名勝觀光區的條件稍為不足。因為是老公園,園內老樹巨木成蔭,倒是顯得幽雅怡人,今天遊客不多,園內氣氛顯得靜謐。公園的一角,佇立著一座蔣介石的銅像,孤獨地朝向溪口台地。

銅像的正面鑲著一塊大理石,刻著「永懷領袖」四個字,大理色的白色紋理透出大半的紅褐鏽色,銅像基座兩側大理石則刻寫著蔣介石留給子民的四大遺願。我從少年到青年,到軍中,都熟悉這四句口號。而隨著年紀增長,生命的縱深漸漸足夠,我四十歲過後,也漸能體會蔣介石晚年的心情。

從成功到失敗的心情落差,以及那種在逆境中等待復興的心情,其實並不容易挨。蔣介石的晚年,雖然偏安於台灣,但國際上的政治挫折,卻一波接一波,衝擊他的暮年心情。

他當時提出的口號-「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標語瀰漫全台。我那時還在唸小學,年紀小,還無法理解國家社會面對變局的驚慌與徬徨。轉眼間,這已經是三十年前的往事。「復興」的地名依舊在,而世事已幾經滄桑。

我走至欄杆處,憑欄俯瞰溪口台地。大漢溪溪谷之上,台地三、四層,山巒亦前後層層,這裡是角板山公園展望最佳之處。

不同的年代,領袖將軍、騷人墨客,或是升斗小民,都曾在此瀏覽溪口台地的美景,而覽景之情各不同,或為征服者的意氣風發,或為失敗者的扼腕嘆息;或有家國故園的思苦憂愁,或者只是單純遊覽的心閒情悅而已。



我遠眺大漢溪對岸自近而遠的起伏山巒,不知哪一座是枕頭山?枕頭山,又名「角板山」,高631公尺,是附近的戰略要地,居高臨下,可監控角板山台地的一動一靜,為昔日兵家必爭之地,今天則是個不被知曉的山頭。我站在此地,卻無法認出它的位置。

溪口台地之下的大漢溪,河面靜止如湖,一大半湖面被浮木所佔據,應是近日海棠颱風的傑作。浮木之上,有一吊橋銜接大漢溪兩岸,為「溪口吊橋」。角板山公園與溪口吊橋之間的落差頗大,至少在一、兩百公尺之間。我以前從未下去過溪口吊橋,這次來,決定下去看看。


公園旁有一條石階步道可通溪口吊橋。一路而下,幾乎都是石階路,約十五分鐘,抵達溪口吊橋。吊橋橫越溪谷,橋板寬不及一公尺,僅容兩人擦身而過而已,橋長則可觀,是我走過最長的吊橋。

我邊走邊數步伐,約二百七十步,推測橋的長度約一百六十公尺。吊橋至對岸,有一碼頭,可乘船往阿姆坪或石門大壩,碼頭未營業,冷冷清清,店家門前的黑狗也懶得吠人。我回到吊橋上,在吊橋中間,俯瞰溪谷,浮木飄滿水面。橋長,走時橋身晃盪。

回程,揮汗力爬,約二十分鐘,回到角板山公園。在公園稍休息,接著前往「角板山賓館風景區」參觀。園內佔地約六公頃,頗為幽雅怡靜,可惜我來的不是時候。角板山賓館正在維修中,因此無法進入賓館內參觀。

賓館內的地下室有一「神秘避難隧道」,長80公尺、寬4公尺、高3公尺,當年做為蔣介石緊急避難之用。隧道開放參觀後,隧道牆壁彩繪了泰雅風味的圖騰,成為吸引遊客的景點之一。

另外,夏日到訪,也非最佳季節。賓館園內遍植梅花,這裡是北台灣最佳賞梅地點。若是冬日,可欣賞寒梅著花的麗景,現在只見一片青翠樹林而已。



公園內景色最佳之處為「思親亭」,位於賓館風景區之南隅,可以俯瞰溪口台地。民國六十四年(1975年)蔣介石逝世時,蔣經國居喪期間,經常由慈湖至此地駐足停留,曾發表「梅臺思親」之文,因此將此亭命名為「思親亭」。



園內多了十二件來自各國的雕塑品,使園內增添了不少藝術氣息。我對藝術的品味有限,看熱鬧的性質多於鑑賞的目的,但也看得津津有味。

整體而言,「角板山賓館風景區」占地較廣,大於角板山公園,內涵較多元而豐富,有蔣介石的行館、神秘地下通道,有藝術雕刻作品,也有梅、柏、松等林蔭綠樹點綴園內,是一處值得一遊的景點。


我是從「角板山賓館風景區」的後門入口進入園內參觀,最後才走到正門的入口。正門入口旁有一間日式建築物,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屋舍門前有棵老茄苳樹,屋舍門窗及外牆都已殘破不堪,彷彿隨時就要倒塌似的,透露著幾許滄桑與寂寥。



我走近屋前端詳,卻無任何的解說資料,不知這建物的目的及用途為何?我在「角板山賓館風景區」的導覽圖上,發現這建物的區域被標示為「石管局用地」。這間房子,或許正等著被拆除。這是我在角板山唯一看見的日式房子,是日本人在角板山的最後記憶吧!

下次來時,或許房子已經消失。我按下快門時,這麼想著。

旅記日期:2005.08.02 (旅遊日期:2005.07.27)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http://www.tonyhuang.idv.tw/
@


相關新聞
台灣礁溪.月眉坑瀑布
澳洲可能爆發大型流感 各省正嚴陣以待
台灣礁溪.跑馬古道
台灣汐止.茄苳古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