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礁溪.跑馬古道

Tony 撰文、圖、攝影

人氣 45
標籤:

跑馬古道位於宜蘭礁溪鄉,為淡蘭之間往來的古道之一。所謂「淡蘭古道」,是早期淡水廳(台北一帶)到噶瑪蘭(蘭陽地區)之間往來的道路。



當時淡蘭之間主要的道路有二,一是循基隆河而上,從錫口(松山)、水返腳(汐止) 、八堵、暖暖、柑仔瀨(瑞芳) 、猴硐,經三貂嶺至頂雙溪(雙溪) 、槓仔寮(貢寮),然後翻越草嶺,經大里、頭圍(頭城)、礁溪,至噶瑪蘭(宜蘭)。

另一條道路則是循著新店溪、景美溪,由深坑、石碇而至坪林尾(坪林),然後經湖桶、石牌,而至礁溪、宜蘭。就道路的位置而言,前者可稱之為「淡蘭古道北線」,後者為「淡蘭古道南線」。

淡蘭古道的北線正式形成於嘉慶年間。嘉慶元年(1796年),吳沙率眾入墾噶瑪蘭(舊稱蛤仔難),在頭圍建立據點,為漢人拓墾宜蘭的開始。

嘉慶十二年(1807年),楊廷理開闢淡蘭之間的道路,自暖暖、四腳亭,越過三貂嶺,經頂雙溪、草嶺等地而進入宜蘭。

嘉慶十七年(1812年),噶瑪蘭正式設廳,淡蘭之間的交通日趨頻繁,艋舺、錫口、水返腳、暖暖、柑仔瀨、燦光寮、三貂嶺都設舖,以傳送公文郵件,「淡蘭古道北線」成為淡蘭往來的主要官道。



「淡蘭古道南線」的年代則較略晚於北線,大約在清咸豐、同治年間,隨著移民向深坑、石碇、坪林拓墾而逐漸形成的。

大約在道光年間(1821-1851年),就有泉州人從艋舺搭乘木筏沿新店溪、景美溪上行,至石碇一帶開墾。後來,1860年左右,安溪人陳合興墾號進入坪林開發,部份村民則繼續深入往坪林東南山區,經湖桶村,越過梳粧樓山、鴛嘴嶺,至石牌,走往礁溪、宜蘭,而形成了早期的「淡蘭古道南線」。這條路線又可稱之為「北宜古道」。

「跑馬古道」屬於「淡蘭古道南線」的其中一段,位於石牌、礁溪之間。石牌就位於現在北宜公路最高點(大約59公里處),又稱「金面大觀」,此地居高臨下,可眺望蘭陽及龜山島美景。

石牌有停車場、公共廁所,攤販商店聚集,為北宜公路上的一處休息站。附近亦有一「北宜公路殉職先靈紀念碑」,為公路局施工單位所立。北宜公路過石牌之後,便進入著名的九彎十八拐路段,下山之後,向右轉,循著台九線,便進入礁溪鄉。

「跑馬古道」是北宜古道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這條古道為何稱做「跑馬古道」呢?這由早期先民常利用跑馬古道來搬運木材,在路上置圓木枕,以木馬搬運木材,所以有「木馬路」之稱。



二次大戰期間,日軍官兵經常騎馬巡邏於這條道路,居民稱之為「陸軍路」、或「跑馬路」。北宜公路完成後,這條道路便逐漸沒落而荒廢,後來礁溪鄉公所重新整理這條古道,於是命名為「跑馬古道」。


「跑馬古道」從北宜公路最高點的石牌往下走,經上新花園,抵達礁溪五峰路,全長約6.7公里。約分為三段:

(一)石牌至上新花園,約2公里,大部份是產業道路。
(二)上新花園至古道南口,約3.1公里。
(三)古道南口至五峰路,為產業道路,約1.6公里。
菁華路段為第二段的3.1公里,因此,大部份的遊客都選擇走這一段古道。

走跑馬古道,可以由上往下走,先甘後苦;或由下往上走,先苦後甘。我較偏好後者。於是先開車至礁溪,從五峰路走產業道路上山,停車於跑馬古道南口。然後由此走往上新花園。

跑馬古道寬約三公尺,以碎石子路為主,路寬闊好走。初走時,古道緩緩向上,有林蔭遮陽,走來不覺辛苦,約幾分鐘,抵達十一股溪,這裡有民眾搭建的「玉龍居」涼亭。日據時代,十一股溪的上游有一聚落,約十幾戶人家,地名稱為「十一股」,目前這裡已不見人家。



過木橋,古道繞行於山腰,地勢漸高,從這裡起,沿途可眺望蘭陽平原礁溪、頭城一帶的平原美景。

走出林蔭路,漸有展望,但也漸有日曬,漸走就漸有悶熱的感覺。尤其是今天的氣溫高達三十幾度,爬坡時頗消耗體力。

約十分鐘後,路旁有昔日的木馬及木馬道的實物展示。而從此處可以眺望蘭陽平原,北宜高速公路宛如一條長蛇,不見頭尾,蛇形前進,穿越蘭陽綠色大地,游向蘇澳而去。



不久,古道與產業道路交會,右岔路可通往猴洞坑瀑布,路程約40分鐘。天氣悶熱,不想多走歧途。於是繼續前進,往上走,地勢漸高,視野更開闊,而林蔭少,陽光多,更酷熱,但視野展望亦愈佳。來到一處觀景台,正遙遙面對著龜山島。



解說牌寫著「風水傳奇,龜蛇守海口」,龜山島被民間視為是龜神的化身,與蛇神共同守護著蘭陽平原這片好山好水。又有民間神話版本則擬人化地說蘭陽平原是海龍王的女兒蘭陽公主,龜山島則是海龍王的愛將。

兩人相戀,海龍王得知後大怒,將龜將軍變成龜山島,將蘭陽公主化成為蘭陽平原,從此兩人分隔兩地,只能遙遙相望,苦苦相思,而龜將軍情深義重,從此無怨無悔的守護蘭陽平原。雖是神話故事,倒也增添了一分感人的浪漫情愫。



繼續往前走,約二十分鐘,抵達山神廟。山神廟僅是簡單的石頭公,上面有簡易的搭棚而已。走到山神廟時,距離上新花園約只剩一公里路程而已。在此休息一陣,消暑解熱,然後繼續冒熱上行。

約十分鐘,來到一處舊礦場,這個礦區出產黑鉛礦,民國五十一年時,台灣黑鉛合名會社及文山礦業所曾在此開礦,經濟效益不大,後來礦場就封閉了。

目前的山坡種植一小片松林。這裡也有興建了一座眺望台,在眺望台往下俯瞰,不見溪水,山壑卻傳來淙淙溪水聲。這條溪為猴洞坑溪。



不久,就進入了竹林裡。竹蔭林道,清涼消暑。接著就來到了猴洞坑溪。有一石橋越溪。橋旁上游處有清澈淺潭。溪岸有一巨石,刻著「跑馬古道」四字,此石稱為「跑馬勒石」。立石的時間為丙子年,推算應為民國八十五年(1996年)。

往前走,仍是竹林夾道,路旁還有不少野薑花。跑馬古道的導覽地圖有註明,這竹林左側有一日據時期駐在所遺址,我沿途卻無所見,僅看見路左側有一間簡易的農寮而已,也沒有豎立解說牌,或許駐在所遺址已經消逝。



約再走四、五分鐘,就抵達了上新花園。過上新花園,跑馬古道就變為柏油產業道路,大約要往上走一公里多,才能再接上步道,然後再走七、八百公尺,就可抵達北宜公路最高點的石牌。

我只走至上新花園而已,然後折返,走回猴洞坑溪,在溪畔午餐。潭裡有苦花、石斑等小魚。帶來的麵包午餐與魚群分享。

從古道南口走至上新花園,3.1公里的路,連休息,花了八十分鐘。回程走下坡路,輕鬆許多,便不覺得陽光酷熱,才約四十分鐘,就回到了登山口。

今天雖然只走了跑馬古道的一段路,但走路的心情卻是涵蓋了整條的淡蘭古道,特別是在「淡蘭古道南線」,所謂的「北宜古道」之上。

近年來,石碇、坪林地方文史人士紛紛推出「尋找淡蘭古道」的活動,試圖尋找出已消失的淡蘭古道。

日據時代日本人雖然循著前清時代的淡蘭古道舊跡,開闢成可供汽車行駛的公路,但汽車必須行駛於較平緩的道路,因此勢必無法完全遵循舊日的古道路線。

由此可推論,在石碇、坪林山區,應該還有不少各自成段的淡蘭古道未被公路所取代,舊路依然存在,只是隱沒於山林,被人所遺忘而已。只要有心追尋,古道終有一天會重見天日。

旅記日期:2005.07.14 (旅遊日期:2005.07.06)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http://www.tonyhuang.idv.tw/
@


相關新聞
貢寮.龍洞岩場.龍洞岬步道
台灣貢寮.遠望坑溪親水公園
紐省公佈市政府補貼基金申請結果
台灣淡水.滬尾砲台公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