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重新認識生命(二)

鍾合編寫

人氣 24
標籤:

【大紀元8月5日訊】二、人是否只有一生?

生命不是只有一次,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死過無數次,也曾經活過無數次。每個人的此生之前,都有過無數的不盡相同的前世,在不同的時段和空間生存過,今後同樣有無數的來生。 ——題記

很多人不相信自己的生命有不朽的一面,認為肉身死後一切都將成空。在這些不信神的人,特別是迷信現代科學的人看來,人不過一世而已,肉體死亡之後,一生也就徹底結束,一了百了,什麼都沒有了。

其實,如同我們在前文中所介紹的那樣,大量有關瀕死體驗、靈魂離體的科學實驗如今已經證明,人的肉身如同靈魂的一件衣服,衣服脫了,靈魂還在;他這一世的生命雖然隨著肉體的死亡而結束了,他的真正生命其實卻並沒有結束,因為他的靈魂依然存在。

那麼人死之後,依然活著的靈魂將往何處去呢?

古今中外的許多聖賢哲人都告訴我們,靈魂會投胎,進入肉身,肉體死亡後,靈魂又會重新投胎,如此周而復始,循環往復。所以人不但有今生,而且還有前世和來世, 一輪又一輪的,連綿不斷。這就是古老的流傳至今的輪迴轉世的思想。

正像有人所說:“生命不是只有一次,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死過無數次,也曾經活過無數次。人的生命延綿不絕,正如宇宙間的星球在誕生之前,就曾經以各種形態存在過一樣。每個人的此生之前,都有過無數的不盡相同的前世,在不同的時段和空間生存過,今後同樣有無數的來生。

“在生命的鏈鍵中,每個人的此生只是其中的一環,既不是生命的開始,更不是結束,而是秉承了前世的慣性,開拓著今後之路。也可以說:那過去了的存在,決定了今生之路,而今生的作為,又影響了來生的歷程。

“生命正是如此,世世如環相扣,互為因果,不可分割,不會斷裂,源自恒古,達於永遠。”

科學研究為輪回轉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現在許多人不相信輪迴,認為是“迷信”,“反科學”。他們老記住科學和宗教打架的舊仇,把一切與宗教有關的東西全都說成“反科學”。殊不知科學發展到今天,早已在悄悄和宗教握手言和,並且在許多方面證實著宗教中的基本概念和說法。而在這些被證實的基本概念中就有輪迴轉世。

要按科學的觀點,真能稱得上輪迴轉世科學研究的,還是近幾十年才有的。

自上一世紀六十年代前後開始,輪迴轉世的研究便一直在長足地發展,至今仍保持著方興未艾的勢頭。1982年的蓋洛普民意測驗表明,有四分之一的美國人相信輪迴世;而英國保守的“星期日電訊報”的民意測驗認為,在過去十年中,一般民眾中相信輪迴轉世的人數從18%上升到了28%。這已經足以說明,輪迴轉世的研究早在八十年代就已經是卓有成效的了。

當今西方的輪迴轉世案例研究,主要是兩大台柱在支撐著。一個是以史蒂文生教授(I. Stevenson)為代表的,使用比較傳統的方法的研究。這種方法的程式是:發現物件,獲取資料,立案質疑,當面取證,追蹤觀察,寫出報導。這種方法簡單可行,確鑿可信,人人能懂,並且誰都可以去驗證,因而客觀性強,可信度高。挖掘出來的有些案例令人震驚,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不過這種方法費時較長,因為追蹤觀察一般都要拖幾年或更長的時間。

另一種方法是人數可觀的一群精神病學、心理學和哲學方面的專家教授兼門診醫生的研究。他們中比較有影響的有:姆迪博士(R. Moody),魏斯博士(B. Weiss),瓦姆巴赫博士(H. Wambach),伍爾吉博士(R. Woolger),魏頓博士(J. Whiton) 等等姆迪博士(R. Moody),瓦姆巴赫博士(H. Wambach),法沃爾博士(E. Fiore),內瑟頓博士(M. Netherton),伍爾吉博士(R. Woolger),魏頓博士(J. Whiton),魏斯博士(B. Weiss) 等等。

他們最初使用催眠回歸(hypnotic regression) 方法是為了幫助病人找回對過去事件的記憶。結果許多專家和醫生都不約而同地把病人引回到了前世以至更久遠年代的記憶中。病人講出的前世經歷,活靈活現,細緻入微,合情合理,吻合歷史,甚至糾正了歷史學家的錯誤;而其中多數內容又往往是病人在通常狀況下全然不知道或不可能知道的。當專門用於回溯往世體驗時,這種方法就叫“往世回歸”(Past Life Regression)。

隨著輪迴轉世研究的迅速發展,“往世療法”(Past Life Therapy)– 即引導病人對往世經歷的回顧,進而找到今世疾病的根子,對疾病一舉根除的方法–由於它獨特、神奇的治療效果,已經成為一種廣泛使用的醫療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後來成為輪迴轉世研究中有名人物的專家和醫生,最初都是不相信轉世的,但自己親自研究得出的結果就擺在他們面前,回避不了,否定不了,不信不行。

布蘭• 魏斯醫生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在他所著的《多個前世,多位大師》書中,記錄了一位原名叫凱薩琳的女子,她患有多種恐懼症和憂鬱症。在回溯治療中,她發現她的一個前世是一位名叫阿隆達的年輕女人,死於突發的洪水,她所在的村子全部毀於一旦:“巨浪沖倒了樹木,沒有地方可跑。太冷了,水很冷。我想救我的孩子,但是沒有辦法只能緊摟著。我沉下去了,水吞沒了我,我不能呼吸,不能喘氣。”難以置信的是,一直纏繞折磨她的窒息感和哽住感,在做完這一回溯後就消失了,這是想像和幻覺所無法達到的。這個治療的成功使魏斯博士自己對輪迴從懷疑逐漸到堅信不疑。

東西方輪回轉世的典型案例

1.發生在西方的故事

(1)雙胞胎姊妹 (英國)

吉蓮和簡妮佛,是一對同卵雙胞胎姊妹,於一九五八年十月出生在英格蘭諾森伯蘭郡的赫克斯漢。

當她們在兩歲到四歲時,就經常提到有關她們已經逝世的兩個姐姐,瓊安娜和賈桂琳。在一九五七年五月五日,一個瘋狂的婦女將她的車開上人行道,撞上了瓊安娜和賈桂琳,兩姊妹當場死亡。那時瓊安娜十一歲,賈桂琳六歲。

一九五八年年初,她們悲傷的母親有了身孕。她們的父親深信輪迴,確信死去的兩個女兒這次一定會成為雙胞胎轉生回來。雖然醫生堅決說並無任何雙胞胎的跡象,但父親始終深信他的妻子懷的是雙胞胎。果然,父親看似草率的預斷是正確的,生下的是一對雙胞胎姊妹。

而父親認為是死去女兒再度投胎的想法,也獲得進一步的支持。因為在雙胞胎妹妹簡妮佛身上有兩處胎記,其位置和大小都與死去的賈桂琳身上的兩處胎記相符。一處在前額靠近鼻根處,符合死去的小女兒賈桂琳,那是有一次跌倒後碰傷所留下的疤痕;另一處胎記在左腰部,也符合賈桂琳身上胎記的位置。

更令人訝異的是,她們的父母從來沒有跟她們提起任何有關死去的兩個姐姐的事,但當他們將儲藏多年的兩個姐姐的娃娃玩具拿給她們看時,她們立刻拿取她們「自己」的娃娃玩具,並給它們取名字,而這些名字,正好和她們死去的兩個姐姐為玩具所取的名字完全一樣。但是這對雙胞胎姊妹,根本不可能有機會看過這些玩具,因為自從瓊安娜和賈桂琳不幸喪生後,為免睹物思情,悲痛欲絕的父母就將所有的玩具都收藏起來了!

當吉蓮和簡妮佛還不到一歲時,她們就全家搬到赫克漢斯。直到四歲左右,父母才帶她們回家鄉探訪。但當她們還沒到達時,就自發地說起了前面有所學校和公園裏有一些秋千。這令她們的父母很感驚訝。因為雖然她們以前曾被帶到公園裏,但那時,她們還只是坐在搖籃車裏不到九個月大的嬰兒。並且她們從來沒有去過那所學校。

此外,吉蓮和簡妮佛的一些行為,也很類似瓊安娜和賈桂琳。簡妮佛非常依賴她的姐姐吉蓮,就像賈桂琳依賴她的姐姐瓊安娜一樣。當雙胞胎姊妹開始學寫字時,吉蓮很容易就學會拿鉛筆的正確方法,但簡妮佛卻總是用整個拳頭握住鉛筆,這點很符合瓊安娜和賈桂琳生前的行為。因為當瓊安娜死時,她已十一歲,已經能夠正確使用鉛筆寫字許多年了;而賈桂琳死時,才剛六歲,仍然用拳頭握著鉛筆寫字。

(2)弟弟轉生作兒子 (芬蘭)

撒母耳• 赫蘭德,一九七六年四月十五日出生在芬蘭的赫爾辛基。
到了一兩歲的時候,他的一些言行表明,他能記起他母親的弟弟佩爾蒂• 赫基厄生前的故事。繼後,撒母耳表現出一些在自己家裏顯得反常但卻與佩爾蒂十分吻合的舉止。

佩爾蒂• 赫基厄於一九五七年六月八日出生在赫爾辛基。於一九七五年六月十五日,年方十八歲時,死於嚴重的糖尿病。佩爾蒂的母親安內莉• 拉格爾奎斯特和他的姐姐瑪爾雅•赫蘭德(撒母耳的母親)在他死後極度悲傷。

瑪爾雅懷孕十周時夢見佩爾蒂。當時她曾一度考慮過墮胎。但在夢裏,她聽到佩爾蒂對她說:“保住那個孩子。”

當撒母耳大約一歲半的時候,一問起他的名字,他總是回答“佩爾蒂。”糾正他應該叫“撒母耳”總是無效的,他堅持說他的名字叫“佩爾蒂”。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他六歲。不過,當母親叫他“撒母耳”時, 他也會答應或者走過來。

佩爾蒂十歲以前拍的照片最能激起撒母耳的談話。有一張照片使撒母耳想起狗如何咬過他的腿。佩爾蒂三歲的時候被狗咬過,撒母耳則從來沒被狗咬過,也沒人告訴過他佩爾蒂被狗咬過的事。而從那張照片上也絲毫看不出他被咬的跡象。

另一次,撒母耳注意到一張少年時的佩爾蒂拄著拐杖的照片。他說那是他的照片,還說他曾腳上裹著石膏住在醫院裏。但從照片上看不出他的腳曾裹過石膏,因為那是發生在拍照前的事。大約四歲的時候,佩爾蒂雙腿在一次事故中骨折。當撒母耳講述這件事時,他自己也是三到四歲。

不僅如此,每當撒母耳看見一張照片上有佩爾蒂時,他總會說:“那就是我。”當撒母耳看見照片上佩爾蒂的父親彭蒂• 赫基厄時說:“這是我的父親。”由於安內莉• 拉格爾奎斯特的第二個丈夫有點嫉妒彭蒂• 赫基厄,這張照片通常是被藏起來的。撒母耳在認出那是“他的父親”之前肯定沒有看過它。

撒母耳也認出了佩爾蒂的一些物品:一個吉它、一件燈芯絨外套和一塊舊表。那塊表放在一個堆滿廢舊物品的抽屜裏,然而撒母耳一眼就看到,並把它一把抓在手裏,說那是他的,堅持要保管它。有時候他把它放在枕頭下睡覺,其他時候就放在床下的一個抽屜裏。

撒母耳從未直接談到過佩爾蒂之死。不過,他的兩次談話顯示他記得那以後的事情。他說他去過一個地方,那裏有許多棺材,其中一些還是開著的( 撒母耳從沒去過太平間,但佩爾蒂死後他的屍體被送進去過)。他還說,他死後佩爾蒂的母親(撒母耳的外祖母)是如何地大哭不止。

當撒母耳被帶到埋葬佩爾蒂的公墓墓地時,他看著佩爾蒂的墓說:“那是我的墓。 ”

撒母耳的母親和外祖母還提到他的一些與佩爾蒂一樣的不尋常的行為。佩爾蒂十五、六歲時,從一個碼頭上掉下,穿破薄冰,掉進海裏,幾乎溺死。那次事故以後,他有了恐水症,從此以後不再游泳。撒母耳對被浸泡在水中有顯著的恐懼感,並且特別抵制洗澡。他的外祖母說,給他洗一次澡所作的鬥爭是一場夢魘 。

在撒母耳剛開始講話的時候,他用父母的名字稱呼他們:彭蒂和瑪爾雅。他還稱他的外祖母安內莉• 拉格爾奎斯特為“母親”。他明白這些身份,而且告訴瑪爾雅• 赫蘭德:“你不是我的母親。”撒母耳對拉格爾奎斯特女士表現出強烈的感情。他兩歲前後還曾想吃她的奶(那時他已經斷奶,但佩爾蒂在那個年齡還沒有斷奶。) 撒母耳五歲以後才停止叫拉格爾奎斯特女士“母親”。

佩爾蒂有個可愛的習慣,就是在耶誕節時沿著房間走一圈,挨個兒親吻在座的每一個人。這不是家裏其他人的習慣。因此,在一九七八年耶誕節聚會上,當兩歲半的撒母耳像佩爾蒂一樣親吻每一個人時,大家都驚歎不已。

撒母耳還有兩個和佩爾蒂一樣的站立姿勢。他倆都習慣於一腳在前,一腳在後地站立,並且經常把一隻手放在屁股上;他倆都傾向於背著手走。家裏其他成員都沒有這些姿勢。

(3)蘿勃塔 • 摩根 (美國)

蘿勃塔出生於1961年8 月28日。當她兩歲到兩歲半時,就開始談論她的前世了。在蘿勃塔對她前世談得最多的那個時候,她母親對轉生一無所知,而且認為蘿勃塔是在說胡話。後來,通過閱讀和反思,她感到蘿勃塔不但可能是一直記得一個真實的前世,而且她自己(摩根太太)還因為壓制蘿勃塔談論此事而沒能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

在蘿勃塔談論前世談得興起時,蘿勃塔的行為不時表現得像一個被收養的孩子,對她(以前的)父母和住房充滿記憶 。她說沿著一條長路往下走,就能到達她以前的住所。那房子就在一個小山坡上,附近沒有其他房子。蘿勃塔進一步描述了她記得的那所房子及那一帶的情況,但她母親後來卻很少記起蘿勃塔描述的事情,只記得她以前的家住在一個有馬和狗的農場上。一次,當蘿勃塔大約四歲時,被帶到一個有馬的農場,她徑直走向馬群並摸弄它們,當有人問她:“你不怕馬嗎?”她回答:“不,我已騎過很多次馬了。”蘿勃塔還提及她以前的父親曾擁有過一輛汽車,她有時會指著一輛車說:“那是我爸爸有過的那種車。 ”

一次,蘿勃塔和她母親坐在一輛小車裏,她指著一條路說那就是她以前生活的地方。她指的是一條連接高速公路的土路,她想沿那條路去看望她以前的家庭。她母親不願意。顯然,這是因為她母親當時認識不到蘿勃塔有可能是對的。後來,蘿勃塔為此責備了她母親好幾天,因為有機會去探望她以前的家庭而她母親沒帶她去。

蘿勃塔要她母親給她買和她以前曾有過的玩具相類似的玩具,當她母親說她不知道這些玩具是什麼時,蘿勃塔認為她母親遲鈍,為此她感到苦惱。另一次,蘿勃塔又再一次責駡她母親沒有記住她(蘿勃塔)的前世,在蘿勃塔看來,她母親應該記得。

蘿勃塔顯然對她前世父母的長相記得很清楚。對於她前世的母親,她告訴摩根太太:你的行為像她,但她長的和你不一樣。蘿勃塔喜歡她前世母親做各種家務的風格包括煮飯。當她(今世)母親為正餐做些新的菜肴時,蘿勃塔有時會告訴父母她以前已經吃過那些菜很多次了。一次她母親做了道干貝玉米,想給家人一個驚喜,當她端上桌時,蘿勃塔說:我已吃過很多次了,你們不記得嗎?我的另一個母親過去常做這菜。而後,她說出了干貝玉米另外一個名字,但後來摩根太太都忘了。摩根太太問蘿勃塔她另一個母親是怎麼樣做這道菜的,蘿勃塔就耐心地解釋了她另一個母親做那道菜的方法。蘿勃塔還認為她母親太傻,不像她前世母親那樣用有效的方式擦洗窗戶。她常常打斷她父母的談話,發表一些意見,表明她熟知這一話題或事情,而在她母親看來,正常情況下,她是不可能知道的。

蘿勃塔給出了一些她前世是在什麼年代的線索,例如,她沒有提及穿過明顯是屬於早期款式的服裝,她對汽車很熟悉說明她的前世至少是在美國農民普遍擁有汽車之後,她暗示她的前世父母仍然還活著,而且能夠找到,只要她父母願意去做這件事。

她索要玩具,這表明她所回憶的那個人很小就死了,不過蘿勃塔從沒說那個人是怎麼死的。事實上,她否認她已經死了,當有一次摩根太太直接問這個問題時,蘿勃塔回答:“我沒死,我必須得離開他們(另外的父母)一陣子,而且我告訴他們我會回來。”她從未說過她愛她的前世父母。確實,摩根太太認為,把自己和她的前世母親的聲望作個直接比較,她(摩根太太)會贏,儘管機會很小。蘿勃塔要回到她前世家庭去的急迫感,似乎來自於她要回去的許諾,而不是親情的聯繫。

摩根太太和她丈夫都是基督徒。摩根太太是神召會的成員,而她丈夫是羅馬天主教會的成員,轉生之說在這兩個教派中都沒有地位。在蘿勃塔開始講述前世時,摩根太太對轉生一無所知,她對這種講述沒有思想準備,對蘿勃塔要求帶她去見“另一個母親”,以及不斷地將摩根太太和另一個母親作令人不快的比較就更沒有思想準備。每個父母對這種比較的容忍都是有限度的,在蘿勃塔每天這樣糾纏不休大約六個月後,摩根太太的容忍到了極限。每次只要蘿勃塔提到前世的事,她就懲罰蘿勃塔,這樣漸漸地就使蘿勃塔停止了提及這件事。

但這事一直在困擾著摩根太太,開始是隱隱約約的,後來越來越明顯。最後,她腦子完全被必須尋找蘿勃塔的前世家庭讓她與他們見面的想法所佔據。她開始責怪自己沒能讓蘿勃塔自由地將她的前世講出來,她肯定蘿勃塔當時可能說過某些名字,而這些名字是可以用來證實她的記憶的。

可惜,這種態度的改變來得太遲,那時蘿勃塔已經九歲半,她已提供不出更多的線索來辨認她的前世家庭了。

2.發生在東方的故事

(1)王小田的傳奇(中國)

中國的文獻中,記載著大量關於輪迴轉世的例子。比較著名的如西藏的靈童轉世。

下面這個例子選自大陸作家柯雲路的《人類神密現象破譯》一書。

南街柳巷一號院內外,鬧鬧嚷嚷,擠滿了看熱鬧的人。

一個十五六歲的小男孩站在院子中央,他叫王小田,是距這裏一百多裏的黃龍鄉的人。他今天到的這一家,姓葛。老頭兒,葛山虎,原是鎮上開豆腐坊的,十幾年前死了。老太太健在,姓魏,六十多。兒子葛大林,煤球廠的一個工人,還有兒媳、孫子、孫女。

那個叫王小田的小男孩對大家說,他就是葛山虎!原來是這家的主人,他是十五年前死的。現在轉世在黃龍鄉了。叫王小田。他今天是回來看看,認認家人,認認街坊鄰居。人們都說他有精神病。

這位王小田,眉目清秀,穿著乾乾淨淨,是個中學生模樣。他說:”我不神經。我就是葛山虎。你們過去不都叫我葛老大嗎? 你們這些上年紀的人,我都認得!”。

“你認認看!”人們說。

“您不是開飯店的喬大哥嗎?那個王小田對一個老頭說,您和十幾年前的模樣差不多。你忘了,咱倆還有一筆賬沒清呢?您還欠我三十塊錢呢!”

那位姓喬的老頭紅紅臉,很老實的樣子,這時驚駭萬分,如見鬼一般,連連說:”是,是!我後來都還給您家裏了!您問魏大嫂!”

老太太,葛山虎的老伴兒,此時看著王小田,也眼直了:”是,是…他喬大哥把錢還了。

那個叫王小田的小男孩繼續叫著人:” 是盧三小吧? 您記得不,咱倆晚上,常在一塊兒喝茶歇涼?您是鳳來吧,您這胳膊怎麼了? 啥時候壞的? 您過去可是好好的啊? 您那時在自行車鋪對吧? 現在不在了? 您那時好下棋,夏天每晚在街上擺棋攤,對吧?”

小男孩把滿院上年紀的人叫了個遍,認了個遍。人們全傻了,驚惶萬分。葛大林扶著母親立在一邊,眼瞪得大大的,不知如何辦。王小田看著葛大林:”你不是我兒子嗎? 大林,我死那年,你正準備結婚,還沒結呢!”老太太直著眼,好一會兒才喘過氣來。她顫顫巍巍地說:”你好好的去吧,別來嚇唬你兒子、孫子了。他們對你都挺孝順,每年都給你掃墓,沒忘了你……”。

王小田說:”你們不要害怕,我不是鬼,我現在又活一世了。我就是回來看看,認認你們。以後我就不來了。我今天回來,還要告訴你們一件事,我有一張存摺,藏在牆縫裏了,我過去沒告訴過你們。我是想等大林結了婚,要是生了孫子,就給孫子好好過百日的。”。

王小田說著往家裏走。一家人,還有幾個膽大的鄰居跟著也進了屋。西邊屋,挺暗,在櫃子後面,挪開櫃,抽出一張存摺。一看,有三百元存款。

王小田看著家人說:”這錢,我不要,還是給了孫子吧。我這就回去了。”人們都驚恐、驚疑。

(2)復活的靈魂(印度)

當那位客人訪問項姬• 德碧之家,是項姬九歲時候的事。

她家在印度德里市經營著中型商店,來訪的商用客人很多,那位男人也不過是其中的一個。

天生內向的項姬,平時客人來了也不敢打招呼,顯得羞答答的,失去兒童應有的活潑和天真。但是那天卻一反常態,一見遠來的客人,如同遇見了長年的知己一般,親熱地微笑著說: “啊,這人不是我前世丈夫的堂兒嗎?依舊住在姆特拉嗎?…..”

看來沒有過結婚經驗,人生經驗也非常缺乏的少女,竟談到什麼前夫的事來,使這位遠來的客人不期悚然良久,他向少女的父親問道: “ 對不起,請問一下,令媛是否有過結婚經驗了?”

為了女兒突如其來的”胡言亂語”而訝然失神的父親,這才如夢初醒一般,連忙答道:
“不,不!那裏的話,這孩子別說什麼結婚,從出生到現在,連一步也沒離開這個城市呢!”

他一面說著,一面趕著女兒進到裏面去。

◎有丈夫和三個孩子的少女

當他的女兒無可奈何地進入裏面後,他為了彌補這不調和的空氣,便苦笑著說:“剛才失禮了,……我這孩子有時候會說些奇怪的話的。”

這時客人降低著聲音這樣說道: “真是怪事,我確是從姆特拉城來的。而且令媛所說的那位堂弟,也的確還在。他的太太叫做……拉吉的,大約在十年前因為難產致死的….”

“……十年前去世?….”少女的父親顯得有些緊張,心裏頓時萌出了奇怪的直覺。

“到底從什麼時候起開始說那種話呢?”客人興致勃勃地問道。

“會說話以後就有了。不過在那時以前還是很正常的嬰兒。隨著年齡的增長,似乎前世的記憶越來越清晰,常常會很詳細的道出前世的生活來的。”父親只好據實而答了:“起初還以為是看了什麼畫冊,或是媬姆說給她聽的話,復述出來。誰想到竟能夠把前世的丈夫和三個孩子的姓名一一說出來,使人不由得半信半疑。”

“丈夫和孩子的姓名叫什麼呢?’客人急忙追問道。

“記得說丈夫是凱達• 那斯• 久比,長子叫毗哈裏,女兒叫貝拉的。”

這時候,只見客人臉孔發青,以乾脆的語調答道:“不錯,一點不錯!那麼堂兄和孩子的姓名呢?……”

少女的父親由於懸案的被證實,極力壓制著內心未曾有的衝擊。客人的每一句話,如用一把無情刀,直刺著他的心坎深處。這也難怪,自從女兒會說話以來,一向認為烏有的夢囈話,被客人的幾句話,一語道破;事實歷然,無從辯駁。他所害怕的事情,終於如實逞現在眼前!

◎學者也不可解之謎

項姬 •德碧的雙親吐露了女兒的一切之後,各為將來的演變而擔憂。——以後怎麼辦?
客人也為眼前突如其來的事實,一時感到茫然無措。他凝視著兩眼發呆的少女的雙親良久,終於心生一計:“這麼辦吧,我們來安排一下,讓令媛和她前世的丈夫、三個孩子作一次會面,但是事先不要讓令媛知曉這一件事。”

“嗯,這是名案……不過,怕那位先生不肯前來吧。’少女的父親惶恐地問道。

“這你倒不必掛心,他是我的堂弟,我會設法帶他來的。也唯有如此,真相才能大白;令媛所說的話,可靠與否,將即時獲得解答。”

客人這樣說了以後,隨即收拾行李,準備回去,不再談什麼生意了。

——不多久,客人的提案,終於付之實行。

這一天,拉吉的丈夫凱達• 那斯• 久比帶著三個孩子,跟著他的堂兄來到少女的家。他懷著好奇與期待的心情,走進從沒來過的少女之家。而從未謀面的少女,一見這位不速之客,竟親熱地叫道:“啊,我以前的丈夫回來啦!”

話才說完,便不顧一切的投進凱達的懷裏,哭將起來。

凱達不知如何是好,帶著惶惑的眼光,瞧瞧自己三個孩子。無論年齡或身體都要比項姬大的三個孩子,也露著奇異的眼光,注視著少女的作為。

只見項姬又跑到三個孩子跟前,流著眼淚說:“喲,毗哈裏長得多大呀!……貝拉和瑪哈爾也是……。”

在場的人都愕住了,大家都為這個可怕的事實,感到一陣戰慄。少女的雙親更是交雜著難以名狀的恐布與絕望的表情,臉色也一會兒青,一會兒白。

◎永存不滅的靈魂

這一件動人的神奇事件,立即在德里市傳揚開來。雙親也鄭重其事地,把女兒的事就教於醫生和法師。

對於這個問題,各專門的科學家們還組成了一個調查委員會。可是,科學的力量並不能解開這一宗神奇的謎。

為了證實這位少女是否就是死了的拉吉轉生,科學家們又作進一步的調查實驗。

有一天,項姬• 德碧被帶上一部火車裏,在她本人並不知道往哪兒去。這是他們有意地帶領少女到前生所住的姆特拉市的。

——當天,獲悉少女來訪的姆特拉市市民,都爭先恐後地集攏到車站來,想一睹這位奇蹟的人物。

火車到了站,少女才從車廂一走出,就立即辨認出前來迎接的前世的母親和弟弟。逕自走向前去招呼道:“媽!好久沒見了。真高興看到您這麼健康!”

前世丈夫的親族們,當一一被少女用家鄉話叫出了名字時,無不認為死去的拉吉變個樣子再出現。

車站的實驗完畢後,少女又經過了一次更嚴格的考驗。要她蒙著眼睛指揮馬車。

少女蒙蔽著雙眼坐上馬車後,考慮了一會兒後向車夫命道:“請從站前往前走,再右彎。”

馬車照著少女的吩咐馳走著。在同車的人無限驚奇的眼光下,馬車從沒掉過頭地直達前世丈夫的家門前。

“到了!這裏是我以前的家…..”她顯得無限的喜悅。

層出不窮的不可思議的現象,使在場的科學家們,絞盡了腦汁,搜盡了枯腸,也無法對這個再生的問題,下一個合理的解釋和最後的結論。

◎回家後的插曲

這一奇異事件的最後插曲,便是項姬• 德碧道出了前世所住的家裏的地下室藏錢的事。
家人立即往地下室去,挖掘少女所指示的地方,果然地下埋著一個箱子。在眾人驚歎之下,少女又細說箱裏錢的數目。

在調查團見證之下,箱子被打開了。可是裏面並沒有少女所說的金錢。

“奇怪,裏面一定有錢的,一定是有人拿出來了。”

這時,一直躲在調查團身後的前世的丈夫凱達,顫抖著說道:“錢的確是有的,不過在妻子死了以後,被我發現而用光了……。”

他又接著說:“實在可怕得很。雖然臉孔和亡妻不相同,但是聲音和動作、性情卻一模一樣!’

項姬• 德碧後來在印度的一位政治家的家裏工作,展露了無比的才華。(錄自‘慈航’雜誌第廿三期 )

轉世前的安排和約定

近二三十年來,西方心理醫學界對輪迴轉世進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就是將受試者引導進入類似於佛家打坐入定的催眠狀態,回顧和重歷一個個前世甚至是轉世之間的彼岸世界。

研究者發現,人們的一生其實是被高層生命事先安排好的,一些安排甚至是本人轉世前同意的約定。當然,未來的安排只是一個大致的劇本,它決定我們在舞臺上將會遇到哪些人,將會處於什麼樣的環境,但我們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在待人接物上做出善惡的選擇,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將要為我們的選擇和行為負責。

例如,邁可• 牛頓博士曾用催眠方法研究轉世之間的精神世界,他在《性靈之旅》和《性靈宿命》兩本書中描述了很多案例,他發現,如果一個人的下一世被安排死於暴病,或被殺害,或死於災禍,他往往在轉世前被事先告知。塵世中的悲劇並非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發生的錯誤的事情,一切都有其宿命的因緣。這些安排的目的往往是為了當事者償還前世的業債,或在苦難中錘煉當事者的靈魂,甚至是為他人提供一個在逆境中昇華的機會。

在另一個案例中,受試者的前世是一位女子,在結婚兩年後死於德州的一個農場。在轉世前,她被允許從三個死亡方式中任選其一:一個是在兩個醉鬼的槍戰中被流彈擊中,一個是從馬背上摔下而死,還有一個是溺水而亡。這個生命選擇了第一種離開塵世的方式。她選擇在婚後兩年離開俗世的原因是她的丈夫在那一世需要經歷失去深深愛著的人的痛苦,以此來償還前世的業債,並學到一些教訓。這位女子的選擇完全是為了她丈夫的還業和提高。

坦博特 (Michael Talbot)發表於1991年的《全息宇宙》(The Holographic Universe)引述了瑞教授收集的一個案例。一個小孩在瀕死體驗的狀態被允許看到自己未來的一些細節,包括他將在28歲結婚,將會有兩個孩子。他甚至看到成年的自己和自己將來的孩子坐在一間屋子裏,而且牆上有一個很奇怪的東西。這個小孩回到人世,經歷似水流年,童年時所瞥見的未來都一一實現。成年時的他驀然回首,發現他就在童年時看到的房間裏,而那個牆上的奇怪的東西是一個強壓式暖氣,這種暖氣在他童年的時候還沒有被發明。

穆迪博士(Raymond A. Moody, Jr.)發表於1975年的暢銷書《生命之後的生命》(Life after Life)記載了這樣一件事:一位女士在瀕死狀態下,另外空間的生命給她出示了穆迪博士的照片和姓名,而且這位女士被告知,時機成熟的時候,她會告訴穆迪博士她的經歷。那時是1971年,穆迪博士的《生命之後的生命》還沒有發表,穆迪的照片和名字對這個女子沒有什麼意義。但是四年之後時機來臨,穆迪一家搬到了這個女子所居住的街道。在那一年的鬼節,穆迪的兒子依習俗到這個女子家討糖果吃。當得知這個孩子的姓名後,這個女子告訴孩子說她有話對他的爸爸說。

最後,需要補充一點的是,我們介紹這類案例的目的絕非是想說人們的苦難是命中註定而無須同情。恰恰相反,俗世中的每個人都有義務盡我們的所能抑惡揚善,主持正義,維護善良。麻木不仁、見死不救,甚至幸災樂禍、落井下石的人是在犯罪,必將在來生償還其罪過。

群體轉生和緣份

在我們的一生中,有的人與我們萍水相逢,過後便相忘於江湖;而有的人的一生則與我們纏繞,或成為淡淡如水的友人,或成為相濡以沫的愛侶。當我們感歎人生的聚散離合時,最常提起的一個詞就是“緣份”。

那麼“緣份”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個問題,如果從輪迴轉世角度來看,就不難理解了。

西方的輪迴研究發現,人身只不過是一個載體,那主宰人身的靈魂卻是不滅的。人世如一台戲,肉身則如一件衣服,每個生命經歷多次演出和退場,扮演著一個個角色。角色在變換,可那主宰角色思維的靈魂卻可能是同一個。我們今世遇到的人或許就是我們前世的親朋好友,只是換了角色,那靈魂依舊是前世的靈魂,只是人在迷中,不知而已。可一旦相遇,便將依著那份隔世的恩怨情仇再續前緣,或成“知音”,或成仇人,或成情侶……。

研究者還發現,人的靈魂分別屬於不同的群體,同一群體的生命在一世又一世中互相扮演著各種親近的角色,發生著各種恩怨的糾葛。人們往往群體轉生,同一個群體的人在生生世世中長相左右,發生著各種糾葛,以漫長的歲月清償彼此的恩怨,並在塵世的愛恨情仇中獲得經驗和教訓,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緣”。

紅塵中最為重要的緣份當然就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夫妻之緣,很多人可能都認為自己與配偶的相逢純屬偶然。其實俗世是一個巨大的舞臺,這出大戲的情節早已被精心地安排,一切看似偶然的相遇都是劇本中巧妙的構思。一個很常見的現象是很多現世的夫妻在很多的前世就已經演出過各種類型的愛情故事。牛頓博士曾給出了一些具有悲劇意味的案例。痛苦的愛:在石器時代,受試者的伴侶經常被縱欲的酋長奪去侮辱;被剝奪的愛:受試者是羅馬時代的女奴,負責給角鬥士做飯,她深愛著其中的一個人。這個人在角鬥被殺前的晚上對這位女子說:我永遠愛你;殘酷的愛:在中世紀,受試者愛上了一個貴族少女,他們“人約黃昏後”,結果被少女的父親發現,致使受試者死於地牢的酷刑……這些前世的相思好夢難圓,但當事人的牽掛促成了今生的姻緣。

關於緣份和群體轉生,法輪功創始人李洪志先生在《法輪佛法(在美國講法)》中有很明晰的解釋:“一般人講的緣哪,大多數是講的這個親緣,也就是講夫妻之緣。……那麼也有的人前一世愛慕他,或者兩個人都愛慕,可是沒有那個緣不能夠成為一家,那麼就能促成來世的夫妻之緣。”

“我們還發現,因為有這樣一個關係,就是人在這一生當中有他的恩恩怨怨,有他的親朋好友,有他的妻子兒女等等等等,那麼很可能這一個群體就有恩怨存在。對他好,對他不好啊,他要回報他呀,那麼這些東西就會促成下一世的群體轉生。……所以往往轉生來的時候都是一個群體,先後不同時間來的。有當父母的,有當兒女的,有當朋友的,有當仇人的,有當恩人的。我剛才講緣就是這個。”

讀完本文後,如果你餘興未了,還想知道更多細節,甚或還想作一些深入的研究,我們書後所列的部份英文參考書目是一條很好的渠道。那是從眾多的參考書中精心挑選出來的可以信賴的代表作。

[1]. Bernstein, Morey The Search for Bridey Murphy, Doubleday & Company, Inc., Garden City, N.Y., 1956.

搜尋布萊蒂•墨菲 (莫雷•伯恩斯坦 著)

[2]. Beswick, Ethel (retold) Jataka Tales–Birth Stories of The Buddha, John Murray, London,1956 (1st edition).

本生經–佛陀轉生的故事 (劍橋大學版的重述刪節本,艾瑟爾•貝斯維克 重述)

[3]. Bowman, Carol, Chidren’s Past Lives, A Bantam Book, 1997.

兒童的前世 (卡羅爾•鮑曼著)

[4]. Browne, Mary, Mary T. Refflects on the Other Side, A Compelling Vision of the Afterlife,Ballantine Books, 1994.

瑪麗考慮那一邊 (瑪麗•布朗 著)

[5]. Budge, Wallis (translator), The Book of the Dead, Bell Publishing Company, N.Y., 1960.

埃及度亡經 (沃立斯•巴吉 翻譯)

[6]. Cayce, Edgar Edgar Cayce : The Modern Prophet: Four Volumes in One, Gramercy Books, 1990.

愛德格•凱斯 — 現代預言家 (四卷合訂本,包括原單行本“愛德格•凱斯論轉世”)

[7]. Cerminara, Gina Many Mansions, William Morrow & Company, Inc. N.Y., 1968 (1st ed. 1950).

生命多重 (吉娜•瑟敏納拉 著)

[8] Cerminara, Gina The World Within, William Morrow & Company, Inc. N.Y., 1969 (1st ed. 1957).

內在世界 (吉娜•瑟敏納拉 著)

[9] Cerminara, Gina Many Lives, Many Loves, William Sloane Association, N.Y., 1963.

多生多世,愛恨重重 (吉娜•瑟敏納拉 著)

[10].Cowell, E.B. The Jataka or stories of the Buddha’s former births (7 volum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England, 1895-1913 edition.

本生經–佛陀轉生的故事 (劍橋大學原版,七卷;E.B. 科韋爾 編著)

[11]. Cranston, Sylvia; Williams, Carey Reincarnation: New Horizon in Science, Religion, and Society, The Julian Press, Inc. N.Y. 1984.

輪回轉世 — 科學,宗教和社會的新水平 (西爾維婭•克蘭斯頓、凱雷•威廉姆斯 合著)

[12]. Evans-Wentz, W.Y.,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957 3rd ed. (1st ed. 1927.)

西藏度亡經 (本名:中陰聞教得度;牛津大學版,埃文斯•文茨 編著)

[13]. Fiore, Edith, You Have Been Here Before, Ballantine Books, New York, 1979 (9th print, 1981).

過去你曾在這裏 (埃迪絲•法沃爾 著)

[14]. Fiore, Edith, The Unquiet Dead, A Dolphin Book, Doubleday & Company, Inc. New York, 1987.

不安靜的死人 (埃迪絲•法沃爾 著)

[15]. Gershom, Rabbi Yonassan, Beyond the Ashes, Cases of Reincarnation from the Holocaust, ARE Press, 1992.

越出塵囂 (拉比•優納森•傑肖姆 著)

[16]. Guirdham, Arthur, The Cathars and Reincarnation, Spearman, London, 1970.

清潔派教徒與輪回轉世 (亞瑟•古爾丹 著)

[17]. Head, Joseph and S.L. Cranston (editors) Reincarnation: An East-West Anthology, Aeon Publishing Company, N.Y., 2000 (First edition: The Julian Press, Inc. N.Y. 1961).

輪回轉世 — 東西方選集 (約瑟夫•赫德、西爾維婭•克蘭斯頓 合著)

[18]. Head, Joseph and S.L. Cranston, Reincarnation in World Thought, The Julian Press, Inc. N.Y. 1967.

輪回轉世 — 世界性的思維 (約瑟夫•赫德、西爾維婭•克蘭斯頓 合著)

[19]. Head, Joseph & S.L. Cranston, Reincarnation: The Phoenix Fire Mystery, The Julian Press, Inc. N.Y. 1977.

輪回轉世 — 火中鳳凰之迷 (約瑟夫•赫德、西爾維婭•克蘭斯頓 合著)

[20]. Howe, Quincy, Jr. Reincarnation for the Christian, The Westminster Press, Philadelphia, 1974.

向基督教徒談輪回 (昆西•豪 著)

[21]. Kelsey, Denys, and Joan Grant, Many Lifetimes, Doubleday & Company, Garden City, N.Y. 1967.

多生多世 (登尼思•凱爾塞、瓊•格蘭特 合著)

[22]. Lucas, Winafred Blake, ed., Regression Therapy: A Handbook for Professionals, Vols. 1 and 2, Deep Forest Press, Crest Park, CA 1993.

回歸療法 — 專業人員手冊 (兩卷本,第一卷談論往世療法)(布萊克•溫•盧卡斯 著)

[23]. Martin, Eva (ed.) Reincarnation: The Ring of Return, University Books, N.Y., 1964. (First edition: London: Philip Allan & Co. 1927).

世世回環 (伊娃•馬丁 著)

[24]. Montgomery, Ruth, Here and Hereafter, Coward-McCannn Inc., N.Y., 1968.

從這裏返回去 (露絲•蒙哥馬利 著)

[25]. Moody, Raymond, Jr. Life After Life, Mockingbird Books, 1975.

死後重生 (雷蒙•姆迪 著)

[26]. Moss, Peter, and Joe Keeton, Encounters with the Past, Doubleday & Company, Garden City, N.Y. 1981.

往世遭逢 ( 彼得•莫斯、喬•凱頓 合著)

[27]. Netherton, Morris, and Nancy Shiffrin, Past Lives Therapy, William Morrow & Co., N.Y. 1978.

往世療法 (莫里思•內瑟頓、南西•雪弗林 合著)

[28]. Prabhavananda, Swami & Frederich Manchester (trans.), The Upanishads, A Mentor Book, N.Y., 1975.

奧義書 (印度古代經典,斯瓦米•普拉巴凡南達、弗雷德里奇•曼賈斯特 合譯)

[29] Prabhupada, Bhaktivedanta Swami (trans.), Bhagavad-Gita as It as, Bhaktivedanta Book Trust, 1986.

薄伽梵歌 (印度古代經典,巴蒂費丹塔•斯瓦米•普拉布帕達 翻譯)

[30]. Rinpoche, Sogyal, 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 Harper San Francisco, 1992.

西藏生死書 (索甲•仁波切 著)

[31]. Ryall, Edward W. Born Twice, Haper & Row, N.Y., 1974.

出生兩回 (埃德華•賴沃 著)

[32]. Schlotterbeck, Karl, Living Your Past Lives, Ballantine Books, N.Y., 1987.

往世體驗 (卡爾•史羅特貝克 著)

[33]. Shroder, Tom, Old Souls: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Past Lives, Simon & Schuster Trade, N.Y., 1999.

古老的靈魂:往生往世的科學證據 (湯姆•什羅德 著)

[34]. Steiner, Rudolf Reincarnation and Karma ━ Two Fundamental Truths of Human Existence, Anthroposophic Press, N.Y. 1992.

輪回轉世與業力 (儒多爾夫•史戴納 著)

[35]. Stevenson, Ian Twenty cases suggestive of reincarnation ━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2nd ed. revised and enlarged, 1974. (1st ed.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 1966.)

十案例示輪回 (伊安•史蒂文生 著)

[36]. Stevenson, Ian Children Who Remember Previous Lives –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1987.

記得前世的兒童 (伊安•史蒂文生 著)

[37]. Stevenson, Ian Cases of the Reincarnation Type,(Vol. 1 – Vol. 4) ,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輪回型案例 (共4卷:卷1,印度十案,1975 年;卷2,斯里蘭卡十案,1977年;卷3,黎巴嫩、土爾其十二案,1980年;卷4,泰國、緬甸十二案,1983年。) (伊安•史蒂文生 著)

[38]. Stevenson, Ian Xenoglossy: A Review and Report of a Case,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1974.

講陌生語言 — 一個案例的回顧與報導 (伊安•史蒂文生 著)

[39]. Stevenson, Ian Unlearned language: new studies in xenoglossy,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1984.

未經學習的語言 — 講陌生語言的新研究 (伊安•史蒂文生 著)

[40]. Stevenson, Ian Where Reincarnation and Biology Intersect, Praeger Publishers, Westport, CT 1997.

輪回轉世與生物學 — 於此相逢 (伊安•史蒂文生 著)

[41]. Sutphen, Dick, Past Lives, Future Loves, Pocket Books, N.Y. 1978.

往世生平,來世愛怨 (迪克•薩特芬 著)

[42]. Walker, E.D., Reincarnation: a Study of Forgotten Truth, University Books Inc., 1965. (First edition: Ward, Lock & Co. London, 1888.)

輪回轉世 — 一個被忘卻的真理 (E.D. 沃克 著)

[43]. Wambach, Helen Reliving Past Lives: The Evidence Under Hypnosis, Barnes & Noble Books, N.Y. 1978.

往世重溫 — 催眠下的證據 (海倫•瓦姆巴赫 著)

[44]. Wambach, Helen Life Before Life, A Bantam Book, N.Y., 1979.

生前有生 (海倫•瓦姆巴赫 著)

[45]. Weiss, Brian, Many Lives, Many Masters, A FIRESIDE BOOK, Simon & Schuster Inc., 1988.

生生世世與背後之神 (布賴恩•魏斯 著)

[46]. Whitton, Joel & Joe Fisher, Life Between Life, A DOLPHIN BOOK, Doubleday & Company, Inc. 1986.

兩世之間 (喬爾•魏頓、喬•費希爾 合著)

[47]. Williston, Glenn, and Judith Johnstone, Soul Search, Turnstone Press, Wellingborough, England, 1983.

搜索靈魂 (葛籣•維利斯頓、裘蒂絲•約翰斯頓 合著)

[48]. Woolger, Roger, Other Lives, Other Selves, Bantam Books, 1988.

往生往世,同歸自我 (羅傑•伍爾傑 著)

[49]. 飯田史彥,《生命的本質》日本PHP 研究所,1999年3月出版

生命的本質–我們為何而生存 (飯田史彥 著)(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獵龍靈魂人物  南投地檢署檢察官謝謂誠
本篤教宗的信:哈利波特會扭曲少年的靈魂
張林:《悲愴的靈魂》(一)
組圖:創作才女歌手 獲黑人娛樂大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