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T﹕中國經濟的發展是奇蹟還是神話?

標籤: ,

【大紀元9月13日訊】幾個世紀以來﹐中國一直被稱作為世界上最後一個未開發的廣大市場。西元1850年一位英國商人道出這麼一句令人廣為流傳的話﹐他說“只要在每個中國人裙擺上多加一吋的布料﹐我們曼徹斯特的紡織廠便可徹夜不眠地運轉下去。”

為了打開中國的市場﹐英國人利用鴉片戰爭強迫中國對外開放門戶﹔其他西歐國家的列強們﹐也曾不惜卑躬屈膝和學習如何三跪九叩﹐目的就是為了取得中國沿海口岸的通商貿易往來許可。

如今許多西方的商賈﹐仍舊像幾世紀前他們的前輩一樣﹐不擇手段地試圖搶灘中國市場﹐有時甚至不顧商場經營之道﹐從事各種各樣的見不得光的勾當﹐以圖進入中國市場。然而﹐在中共極權政府主導下的中國經濟發展﹐裡面存在有許多鮮為人知的重重黑幕。

GDP的神話

在匹茲堡大學從事中國經濟研究的Thomas Rawaski博士﹐曾經揭露在1996到1999年間﹐中國公告的經濟數據資料中﹐存在許多令人不解的現象。其中之一是﹐在1996到1999年間﹐累計GDP成長率高達25.6%﹐但是同期間對能源需求量卻反向減少12%。

在2001年﹐Rawaski博士的研究發現﹐中國各省公告的GDP成長率中﹐竟然只有一省的數字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其餘各省數字都高出全國平均不少。經過統計局進一步的調查﹐發現在當年度5到10月間﹐有6萬2千份的統計報告都屬虛假報表。

這也就難怪之前中共中央一直不願讓人民幣升值了﹐因為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的背後﹐究竟有多少是來自真正的實力﹐連中共自己人也懷疑的。只是在當時美國與歐盟的強大壓力下﹐中共政府才不得不讓人民幣進行小幅度的升值。

雖然中共方面不斷誇耀在GDP部份的穩定成長﹐但是令人費解的是﹐中國在佔全球GDP的比重上面﹐卻是每況愈下。清代是中國最後一個君主政體的朝代﹐在乾隆皇帝主政期間(西元1711-1799年)﹐中國的GDP佔全世界GDP的比重達到51%﹔西元1911年﹐孫中山先生創建中華民國時﹐比重為27%﹔ 1923年﹐比重為12%﹔1949年﹐共產中國初步建立時﹐比重為只剩下5.7%。到2003年﹐這個比重竟然落到了低於4%。

還有令人不解的是﹐既然中國正進入繁榮的經濟成長階段﹐按理說﹐全國應該提供了許許多多就業的機會﹐但是事實卻不然。根據北京科技大學胡興道(譯音)教授的說法﹐中國的失業率絕不下於20%﹐甚至於可能接近30%-40%﹐遠超過西方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當然﹐要準確地估算中國的失業率﹐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工作。中共政府自稱失業率維持在很低的水平。這是因為在中國﹐大多數沒了工作的人並不算失業﹐而是被稱為暫時下崗。

岌岌可危的銀行體系

所有在近幾年間到過中國主要城市的人﹐都曾看到過這樣的城市景象﹐一處沒有完工的建築工程﹐但是工地裡頭沒有半個工人﹐甚至看不到任何建築開發商的告示。大多數這樣子的情形﹐是因為建築開發商向銀行融資一筆鉅額貸款﹐然後啟動了一個建設項目﹐但不久後便捲款潛逃﹐留下了一攤攤的爛尾樓。這是造成目前中國的銀行體系成為世界上體質最差的其中一個原因。根據國際知名的信用評等機構標準普爾公司(S&P)的估計﹐中國銀行體系的放款當中﹐有45%最終都成了不良的放款(NPL)。

一些學者甚至於認為不良放款的比例應該逼近50%﹐如果按照西方損失認列的標準﹐中國的許多銀行﹐早就不知該破產多少回了。假如當年不是中共政權強制要求銀行要把資金貸款給國有的企業﹐也許銀行業的景況不致落到如此下場。事實上﹐中國目前的銀行主要靠著廣大老百姓的存款在支持其繼續營業。由於中國的老百姓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只能冒著風險把手上的現金﹐存在這些岌岌可危的銀行裡頭。一旦老百姓漸漸地解到他們的錢實際上是存放在虧損累累的銀行裡時﹐屆時如果出現大量擠兌的現象﹐這些銀行和相關的國企是註定會崩潰的。

距離這種現象爆發的時機恐怕不遠了。根據中國加入WTO協議的相關規定﹐到2006年﹐中國必須對外國的銀行打開大門﹐而這些銀行多是體質健全的國際性銀行。另外一項加重中國的銀行崩潰危機的因素是﹐有大量的中國官員﹐藉由職務之便﹐不法斂集了鉅額的現金﹐捲款出逃到海外去。根據謝教授的說法﹐截至2003年6月底﹐共計有8,362名中國官員相繼判逃到海外。

道德危機

西方國家在中國投資所引發的道德危機日益惡化﹐相關問題不止於出現了奴役勞工的現象﹐還衍生出間接出資協助專制政體蔑視人權的爭議﹐以及強化獨裁政權其以暴力控制其國民的意圖。另一方面﹐因工業發展所導致的生態環境的急速惡化﹐更是一場難以逆轉的世紀浩劫。目前全球污染情況最嚴重的十大城市之中﹐有七個是位在中國﹔而中國七大河川流域之中﹐有40.9%是不適合人類和牲畜飲用的水域﹔中國每年產生廢水439.5億噸﹐比整體環境所能承受的極限高出82%。某些地區污染的程度﹐令到當地居民不得不群起抗爭﹐以維護其基本生存的權力。另外由於早年中共所執行的戰天鬥地政策﹐即已毀損了不少的生態環境﹐如今的環境保護問題﹐幾乎嚴重到面臨全盤崩裂的邊緣。

針對環保的問題﹐眾多的批評指向中國的製造業﹐因為它極無效率地消耗掉世上大量的能源。中國科學院的牛文元(譯音)院士估計﹐中國消耗了世界上1/3的原物料和能源(包括煤、鐵、水泥)﹐但產出的GDP只佔全球的4%不到。中國每生產一美元的產品﹐其所消耗的能源和水﹐比其他國家生產相同產品的平均消耗高出五倍。舉例來說﹐中國生產相同產品所消耗的能源﹐比日本相對多出7-10倍。

與19世紀那位英國商人的中國投資有著同樣的夢想﹐可口可樂公司在1980年代也曾細數過﹐只要每個中國人喝2罐可樂﹐該公司將“荷包滿滿”。也許可口可樂應該先從它的死對頭那兒學到一些教訓﹔百事可樂到中國已經營了20年﹐還沒有開始真正盈利﹐倒不是中國人不喜歡喝可樂﹐只不過因為它在中國經營夥伴的誠信問題﹐加上政府的干預和法令架構的不完善﹐導致它長期以來無法得到公平的對待。

從商業運作的現實來說﹐商家們必然反覆地強調經濟繁榮多元的發展勢頭﹐包括誇耀中國市場如何的廣闊和多少成功致富的故事。然而更多的企業卻愈來愈感受到在中國經濟奇蹟的背後﹐付出的代價未免太過龐大了。(大紀元記者劉宗琪編譯)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圖組 :  中國花藝欣賞
【大陸台商真相故事】「台辦」 辦的是統戰和監督
成本高生態毀 歡樂背後有隱憂
中國天主教徒盼四位主教能出席全球主教會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