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大選:梅克爾欲灰姑娘變鐵娘子?

標籤:

【大紀元9月16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十六日綜合報導)德國大選即將於週日(十八日)舉行,可望成為這個全球第三大國民經濟體新領導人的基督民主聯盟主席安吉娜.梅克爾(AngelaMerkel),現年五十一歲,來自前東德,曾被前總理柯爾暱稱「小女孩」,在兩德統一後才開始從政,一路走來不受德國政治傳統的束縛,成為聯邦德國史上第一位女性總理候選人。

原東德科學院物理學博士出身的梅克爾,承諾要以重整德國長期以來的勞工、賦稅和社會福利政策結構,來結束德國的經濟夢魘。若干分析家因此將她比擬為一九八0年代重振英國經濟的英國首相「鐵娘子」佘契爾夫人,而她的競選也可能改變歐洲政治的均勢,使德國可能更傾向彈性市場的國家如英國等,而疏離長期以來的盟友法國。

在政治權力較量中,缺乏廣泛人脈的梅克爾常被對手和同僚低估,甚少被認真對待。依照一般標準來看,她身上找不出一位政治領袖應具備的若干條件,包括她沒有在黨內青年組織內好好歷練過,沒有一言九鼎的份量,也沒有與媒體打交道的純熟技巧。但她賴以立足的基礎是她認為十分重要的政治理念。 

在經濟領域方面,梅克爾承諾要削減社會福利和降低工作保險。比起大多數其他國家,德國對勞工有較高的賦稅,因而限制了企業製造新工作的能力,部份由於這種因素,也使得德國的失業率攀升到百分之十一點四。

受到梅克爾可能降低勞工成本的激勵,德國股市股價指數自五月以來上漲了百分之二十,有極大影響力的中產階級也團結在梅克爾的背後,而德國主要企業團體本週也宣布支持梅克爾。

梅克爾的基民盟和聯盟小黨,雖然在民調中領先現任總理施若德的中間偏右聯合政府幾個百分點,但如果保守派陣營未能贏得絕對多數,就必須得到施若德領導的社會民主黨支持,以組成「大聯合政府」,如此一來,梅克爾的經濟計劃勢必要大打折扣。

但即使梅克爾贏得絕對多數,也將發現推動政策不易,因為反對削減社會福利計劃的阻力已是根深蒂固,而且野心勃勃的地方政府有權成立聯盟,能夠杯葛中央政府。此外,不像幾乎每一位前任者,梅克爾缺乏強大的地方勢力基礎。她的基民盟好友、大學教授席潘斯基說:「她可信賴的朋友不多。」

梅克爾於一九五四年出生於漢堡,正值冷戰高峰時期。隨後同父母移居東德一座小鎮,因為她的父親在東德的布蘭登堡得到一個福音教堂的牧師職位。在無神論的東德共黨政權統治下,牧師的子女常受到歧視,教育和升遷都受到極大限制。

雖然並非政治異議或是活躍份子,梅克爾仍與當局保持著一種緊張關係。在她少女時期,一度因為朗誦「中產階級」的詩曲而險遭學校開除,並因為在波蘭旅行時與波蘭工會組織「全民團結(Solidarity)」的支持者結為朋友,為東德秘密警察在檔案中定位為「政治意識型態的分歧者」。

專精數學與科學的梅克爾,儘管得到東德共黨政權最高科學研究機構科學院的博士學位,但由於並非共產黨員,在研究工作方面遭到許多限制,無法到西方旅行,也不能任意閱讀西方的相關學術論作。實驗室的電腦過時老舊,也只能用紙和筆作研究。

據梅克爾在東德時期的物理學博士好友施辛德姆表示,這些經驗形塑了梅克爾後來的政治觀點,使她相信當時社會的衰退是因為東德共黨專制政權破壞了個人責任。施辛德姆說:「從另一不同方式來說,我們現在在統一的德國裡也遭遇了若干類似情形。」

在柏林圍牆於一九八九年倒塌後不久,梅克爾辭去工作,進入西德加入一個致力兩德統一和自由市場經濟的新興小黨,隨後即成為該黨的女發言人,並開始研究經濟政策的理念。在一九九0年的一篇報紙文章中,梅克爾表示東德要重建經濟,必須限制政府在經濟事務上的角色,藉以強化競爭和打擊專賣。

梅克爾認為「社會市場經濟」能夠為所有的人帶來繁榮,並非只為富人。她表示,德國過於保護人民免於市場的風險,自一九六0年代中期以來,德國政府在失業和福利方面的花費增加,遠超過國內生產毛額和稅收的增加,導致負債累累,侵害了社會市場經濟的穩定。」

在政壇嶄露頭角方面,梅克爾顯得較為幸運,雖然她的小黨不見經傳,但由於她擔任新聞發言人的角色,容易贏得注目,再加上當時柯爾領導的執政基民聯盟因為缺乏女性和東德人士,因此在一九九0年徵召她加入內閣,出任婦女與青年事務部長。此後,梅克爾在基民盟內的仕途一路發達。

在此後的十六年間,由於挹注前東德的福利支出龐大,導致德國經濟緊張,基民盟的領導地位也開始動搖,終在一九九八年遭選民唾棄,柯爾也黯然下台,辭去黨主席職位。二000年,德國爆發非法政治獻金案,時任基民盟榮譽主席的柯爾坦承收受黑金,時任主席的朔伊布勒脫不了關係,也被迫辭去黨主席職位。

梅克爾適時抓住了此一機會,在報紙上撰文評述黑金案的問題,首先帶頭將基民盟與柯爾的勢力劃清界線。雖然與父執輩柯爾的關係一度緊張,但獲得黨內上下一致的支持,成功的化解了一場衝突,並且在數月之後,獲推選為基民盟也是德國史上的第一位女性黨主席。

在因應柯爾的黑金案上,梅克爾的基民盟女同事席潘斯基表示,梅克爾以科學化的邏輯估算自己的每一步動作。她說:「梅克爾表明自己要取代柯爾的主席地位,但絕不依靠任何人,她要自己去做。」

梅克爾坐穩了黨主席寶座後,相信自己在二00二年的大選中可以順理成章的成為總理候選人,開始打扮自己,經常在電視節目中侃侃而談新總理即將面對的挑戰,但羽翼尚未豐滿的梅克爾踢到了鐵板。基民盟內部當時已秘密形成一股阻止她出馬的力量,迫使她不得不同意巴伐利亞姐妹黨基社盟主席施托伊貝爾出任盟黨聯邦總理候選人。

雖然後來施托伊貝爾在選戰中敗北,但梅克爾卻因自己的這一讓步而在保守派陣營中贏得更多籌碼。

如果此番在週日的大選中獲勝,梅克爾計劃提高德國的營業稅兩個百分點,成為百分之十八,藉以抵消勞資雙方在失業保險方面的負擔。她相信這可以降低勞工成本並為德國四百七十萬失業者增加新的工作機會。此外,她的經濟顧問並可能是下屆財政部長的克爾荷夫,主張採取所得稅百分之二十五比例稅率制度,同時也計劃廢除所有的補助和賦稅減免優待。

這些財政計劃都很可能面對相當的阻力。六月間民調顯示支持率高居百分之二十三的基民盟,在本週三(十四日)顯示只領先現任總理施若德的中間偏右聯盟九個百分點,而且在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十八的前東德地區,許多人都是憑藉政府的補貼生活,而梅克爾削減社會福利的政策,只會意味著將來的生活更苦。他們或許寧可把票投給前東德共黨候選人。

相關新聞
王宇佐 伊斯坦堡男網稱王
施洛德與梅克爾各自強調會贏得德國大選
明居正﹕中共帶領中國走向法西斯化
德大選前五天 施洛德再與對手電視辯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