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居正舊金山談兩岸三地關系(三)

明居正﹕民主政治也有失落 但可以自我改造

人氣 71
標籤:

【大紀元9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劉天育舊金山報導)9月10日晚上和11日下午,應“全僑民主和平聯盟 北加州支盟”、“柏克萊加大中國論壇”、“海外泛藍大聯盟”等團體邀請,來自台灣大學政治系的明居正教授在南灣華僑文教中心 、舊金山國父紀念館發表兩場演講,論述台灣、大陸与美國三地關系及未來展望。

明居正客觀、清晰地分析了三地各自的根本歷史、立場和前景。同時指出,中國現在的兩岸分裂的原因是中華民族為了回應工業革命、民主化世界潮流的沖擊所選擇道路的不同所引起的。中華民國的回應,走了一條從農業社會到工業化的民主國家的成¥-c之路;而共產党走的共產之路,使得中華民族付出了几千万人生命的代价,所謂中共的改革,證明此路不通。

下面是明居正教授的部份發言。

台灣的發展之路

第二個問題我想談的是當中國分裂之後﹐中國是怎麼走的﹐一個是台灣的發展﹐一個是大陸的發展。我們先談談台灣。

國民政府退到台灣之後﹐痛定思痛﹐第一件事情是想辦法進行土地改革。他說我當時在大陸跟共產黨鬥爭失敗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在鄉村發動農民我不如共產黨。從1949年開始﹐國民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政策進行農業改造。第一件事是三七五減租﹐第二件事是公地放領﹐最後是耕者有其田。在經過了一波一波的農業改造﹐在台灣呈現出來的是農業發展相當成功。

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老蔣總統就問陳誠先生﹐我們經濟要怎麼走。陳誠先生請教了幾位專家﹐問完之後﹐他們給陳誠先生很清楚的建議﹕我們台灣面積非常小﹐基本上物產並不富饒﹐台灣要富裕起來必須靠外銷﹐建立我們的外銷企業。但是外銷什麼呢﹖第一﹐食品加工﹐蔗糖啦﹐食米﹐或者罐頭水果﹔第二﹐我們必須儘快建立自己的民生工業﹐而民生工業當中最重要的是紡織工業﹐因為當時紡織工業門檻比較低﹐比較容易進入﹐比較容易賺錢﹐容易外銷。

台灣土地改革 基本和平不流血

我們今天的話題是從工業革命講起的。工業革命不是憑空出來的﹐工業革命爆發之前﹐在每一個國家裡面﹐它如果不是農業為主導的話﹐它就是漁獵或者遊牧為主導﹐所以在中國的情況也是一樣的。國民政府退到台灣﹐你要發展工業﹐從哪裡開始呢﹖從農業開始。國民政府是摸到了這個規律之後﹐第一步進行土地改革﹐基本是和平不流血。它的手段是施加壓力﹐對當時本省籍的地主採取了一定程度的壓力﹐但簡單說沒有殺人﹐沒有流血﹐這是不容易的事情﹐等一下我們會對照別的地方尤其是中國大陸。

等到農業發展之後﹐政府開始對農業抽稅﹐因為農民開始有錢了﹐種了五﹑六年的地﹐慢慢開始有錢。政府收稅之後﹐這筆錢拿到哪裡去呢﹖投到輕工業﹐也就是民生工業。再經過五﹑六年﹐台灣做得相當不錯了﹐累積了一些資本﹐然後經濟發展出現瓶頸﹐要突破這個瓶頸﹐當時決定走上重工業或叫基礎工業。它的標誌就是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開始的十大建設﹐後來蔣經國說不要叫十大建設﹐叫十項建設﹐講的平實一點。其中包括港口﹑飛機場﹑交通運輸﹑鋼鐵廠等等。跟這個相關的不完全在十項建設裡的一個計劃就是石化工業。在60年代台灣決定做這個選擇是一個非常大膽﹑正確的選擇。之所以說大膽是因為大家很清楚台灣不產石油﹐之所以正確就是當時石化工業是國際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潮流﹐你走上這個方向﹐你就搭上了經濟發展的列車。雖然台灣的原料百分之九十九點九幾是從中東地區來﹐一小部份從印尼來﹐但是台灣決定說我必須走石化工業。10年之後證明這個決定是對的。

台灣開始政治上的自由化

到了60年代後期﹐社會上出現了一些變遷。台灣出現了一批新興的中產階級﹐外省人佔少數﹐本省人佔多數。大家有錢之後想講話﹐帶來的就是政治上的自由化。最主要的標誌就是60年代中央民意代表的增選和補選。黨外的朋友很不高興﹐他說你們國民黨根本沒有誠意﹐你開的名額這麼少﹐2%以下﹐你每次選舉還用盡全力把大部份位子選回家﹐你對民主根本沒有誠意。或許不是太有誠意﹐但自從1969年國民政府開了這個門之後﹐這個門沒有關過﹐隨着時間的進展越來越大。到90年代初期﹐資深的中央民意代表全部退之完畢﹐新的民意代表選進來。

這中間還有一個小的插曲。80年代末期的時候﹐我剛好已經回臺大教書了﹐當時有記者問我﹐她說現在立法院裡面打架打得這麼凶﹐民進黨雖然合法化﹐但還是一天到晚的抗爭打架﹐令人擔心﹐台灣的民主會不會一敗涂地﹐是不是全面改選之後就不會打架了﹖我說不會﹐按照我的觀察﹐台灣如果進行國會全面改選之後﹐不但打架不會減少﹐打架會增多。她問為什麼﹐我說現在為什麼打架打不太起來﹐是因為很多國民黨委員年紀比較大﹐國民黨委員年輕的不太多。如果全部改選﹐國民黨委員和民進黨委員一樣年輕﹐你看他們打得多還是打得少。後來果然這幾年打得很多。後來我在台大開課講到這個部份﹐學生很擔心問我﹐我說你們不用太擔心﹐再過幾年又不打了。為什麼呢﹖打習慣了﹐沒什麼好打的了。後來果然就不打了。

台灣順着這個脈絡繼續發展下去﹐到了85﹑86年的時候﹐黨外人士不斷挑戰。當時國民黨裡面高層的改革派和開明派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在研究怎麼樣逐步開放。很多人已經很明確的跟蔣經國先生建議要逐漸開放。據我所知﹐蔣經國先生曾咨詢過一位黨內大佬﹐他說我們言論自由能不能開﹐我們黨禁能不能開﹖這位大佬說﹐你不用擔心﹐言論自由當然可以開。蔣經國說﹐可是他們會亂講話﹐大佬說沒關係﹐聽久了就沒什麼了﹐你現在一直壓他﹐他越聽就越覺得新鮮﹐你把言論自由開放﹐前幾年他會覺得新鮮﹐但天天看見了就沒什麼新鮮了。後來又談到開放黨禁的問題﹐我相信這些討論對蔣經國先生有很大的幫助。

民進黨的成立 民主制度的建立

1986年9月28號﹐當時黨外人士在圓山飯店二樓開會﹐大家熱烈討論怎麼參加選舉。談到一半﹐有個先生說﹐我們干脆撿日不如撞日﹐今天我們就成立反對黨。現場有些贊成﹐有些反對。有些人突然間覺得肚子痛﹐就進了廁所﹐後來沒有出來﹐有些人突然想起來家裡有事就趕快回家去了﹐沒有再回來﹐有些人留在當場﹐但是沒有講話﹐有些人很高興﹐跳上臺大聲講﹐我們要怎麼成立。

後來就成立了民主進步黨﹐一些基本的黨綱﹐最重要的就是當年的選舉策略已經基本擬定了。大家很高興﹐後來解散﹐當時人多沒有覺得什麼﹐回到家後越想越怕﹐國民黨一定要抓人﹐過去我們干的事比這個小﹐國民黨都抓﹐現在我們竟然干了這麼大一件事情﹐成立了反對黨﹐國民黨能不抓嗎﹖很多人收拾準備去坐牢﹐晚上睡下就想國民黨半夜一定來敲門﹐因為國民黨向來是半夜來抓人的﹐穿着衣服睡﹐又睡得不好。醒來之後發現自己還在床上﹐覺得很驚訝﹐一打電話﹐哎老張你沒事﹐哎我也沒事﹐老王老李你們都沒被抓﹐不曉得怎麼回事。第三天又沒抓﹐第四天又沒抓﹐第五天又沒抓﹐這些人緊張的心弦已經繃到喉嚨了﹐然後大家互相打電話都沒被抓﹐非常生氣﹐你國民黨要干什麼嘛﹐你要抓趕快抓嘛﹐搞得人這樣多難受呢。後來又過了兩天﹐蔣經國先生出來講話﹐那天是1986年10月5號﹐他說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在變﹐我們也不能不變。他一個字沒有講民進黨﹐一個字沒有講反對黨﹐大家都明白他不會抓人﹐會讓這個黨成立。

年底的時候﹐民主進步黨打出招牌參加選舉﹐選得非常好﹐當然國民黨還是大獲全勝。1987年7月份﹐國民黨正式宣佈解除戒嚴﹐開放黨禁﹐通過了人民團體組織法﹐請大家去登記。登記的政黨有九十幾個﹐但是在立法院裡面有席次的是4個政黨。1988年﹐蔣經國先生去世﹐李登輝先生繼續推﹐到了1990年﹐李登輝參加選舉﹐贏了。1996年﹑2000年﹑2004年直選總統﹐選的過程有人認為有瑕疵﹐我個人認為有研究的必有﹐但畢竟我們是一票一票投出來的。剛纔我說西方各國在受到工業革命挑戰之後﹐開始回應﹐比較成功的國家重要標誌就是建立了議會民主。中華民國在台灣也建立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民主制度。

民主政治也有失落 但可以自我改造

在座各位有很多是美國人﹐我不好意思揭美國瘡疤﹐但我必須說一點﹐美國的民主政治也曾經失敗過。大家記得嗎﹖1861到1865年﹐林肯總統決定打內戰的時候﹐當時是美國民主政治失敗的時候。所以象美國基礎這麼深厚的國家﹐民主政治搞了八十幾年將近九十年的時候﹐民主政治都曾經失敗過﹐台灣的民主政治搞的不太好﹐那沒什麼了。民主政治發展中會出現起伏﹐很正常。但民主政治的特色是可以自我改造﹐這一點很了不起﹐因為有人民的監督力量。

簡單的說﹐兩岸分裂以後﹐台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基本上建立了一個經濟上富裕﹐政治上民主的社會﹐所以被大家稱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這是了不起的成就。華人在最近幾百年來﹐尤其這165年來﹐我們追求什麼﹖我們不就追求經濟上繁榮﹐社會上多元和政治上民主嗎﹖我們今天移民到美國來不也就追求這三樣東西嗎﹖那麼在台灣基本做到了。

我給台灣的民主下了個結論﹕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全世界一百九十幾個國家裡面﹐台灣經濟﹑社會﹑政治發展排個前30名應該還不是問題。比台灣好的國家有哪些﹖北美和西歐﹐加上日本﹑澳洲和紐西蘭﹐基本是白人社會﹐或者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就有基礎的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沒有基礎﹐和台灣同時發展起來也差不多好的有南韓﹑新加坡。新加坡是不是比台灣好﹐還有很多地方可以爭議呢﹐香港現在慢慢後退了。台灣的成就是華人中值得驕傲的成就﹐雖然它仍然有缺陷。

(待續)(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扼殺言論自由 馬國人權倒退
明居正:中共紀念抗戰,三大戰略考量
明居正:中共垮台比我們預期要早
明居正﹕中共帶領中國走向法西斯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