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需不振 中國經濟大隱患

標籤:

【大紀元9月9日訊】大紀元記者劉圓綜合報導 /當2005年上半年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公佈之後,人們還未來得及欣賞過熱的經濟開始退燒,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易綱卻對中國經濟走勢發出了「通脹通縮一線天」的感嘆,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局副局長朱宏任則表示,由於過度擴張,許多行業今年出現產能過剩,工業經濟整體效益大幅下降,令官方學界感到中國經濟運行如履薄冰。

*物價持續大幅回落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上半年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在第二季度持續出人意料的大幅回落, 4、5、6月的CPI比上一年同期分別上漲1.8%、1.8%和1.6%,而年初是普遍預測通脹為4%;環比(比上月)分別下降0.3%、0.2%和 0.8%。以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為代表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出現或即將出現通貨緊縮,他們表示,隨著農產品產量連續兩年增加,作為影響CPI的主要因素糧食、食品價格將會下降;同時,隨著投資增長的降低,工業品的價格也會下跌。
  
9月8日,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發佈的7月份經濟綜合運行報告,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些經濟學家的分析。7月份,在油價上漲導致車用燃料及零配件價格上漲11.6%、醫療保健服務價格上升5.7%的情況下,CPI只上升了1.8%,環比與6月份價格持平。
  
大陸《商務週刊》8月中旬刊登一篇文章報導說,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易綱在私下描述中國宏觀經濟走勢時感概,「通脹通縮一線天」,「多一分則肥,少一分則瘦」。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局副局長朱宏任則公開 表示,在經濟過熱時的一些行業過快擴張,導致今年開始出現生能過剩,中國工業經濟整體效益大幅度回落,企業虧損金額創1999年來的新高,上半年達到 1075億元。令官方和學界人士為中國宏觀經濟走勢深感不安。

*經濟增長由外需拉動 內需不足

2005年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名義增長率為14.7%,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後,比去年同期實際增長9.5%。從總需求一方來分析,不難發現,淨出口的大幅度攀昇推動了經濟增長。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去年上半年中國貿易逆差68.2億美元,而今年上半年則是貿易順差398.3億美元,占GDP的比重由去年上半年的負1.0%上升為4.8%。這意味著貿易順差在上半年GDP增長幅度中的貢獻比例提升。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宋國青教授在7月底該中心主辦的中國經濟研討會上表示,如果假定貿易順差和GDP的統計數據都是準確的,那麼去除貿易順差,上半年國內名義需求(包括投資和消費)只增長了8.4%,剔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長僅為3.5%。「這顯示出中國經濟增長依賴順差、依賴外需的現象比較嚴重。」
  
宋國青教授在今年3、4月份時還樂觀看好中國經濟,用他的話說,他現在加入了看冷的行列。他傾向於認為中國實際投資的增長率接近於零,甚至不排除負增長的可能性,「因為如果國內投資增長率接近於20%,加之消費的影響(10%左右),如何能使國內需求(投資和消費)僅增長8.4%?」
  
不論是看冷中國經濟的一方,還是認為經濟不會冷的一派,對於目前的中國經濟的共識是,內需不足。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在堅持「中國經濟不會冷」的同時,也同意應儘快啟動需求,大陸《商務週刊》一篇文章引述她的話指出:「中國必須改變過度依靠外需拉動經濟增長的局面,積極擴大內需,拓展國內市場。」吳曉嶺介紹,今年上半年經濟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出口的大幅度增加,「這樣的一種發展格局就引發了很多貿易摩擦。」
  
該文指出,受制於高度不穩定的國際市場和內需不振,成了中國經濟的重大隱患。

*能源短缺與生產過剩並存 經濟效益下降

從產出方分析,中國農業夏糧豐收,將促使價格走低;工業生產繼續在高位增長。根據國家信息中心數據,7月份,經季度調整後的工業增加值增速為 16.5%,連續5個月處於上升狀態。經濟保持了與去年相同的高速增長,但是,由於粗放型增長導致資源侵蝕利潤和不少行業由產能不足轉為過度擴張出現產能過剩,企業的利潤大幅下降,21世紀經濟報導認為,這顯示出中國經濟正陷於「悲慘式增長」 。
  
粗放型增長模式導致國內資源耗費巨大,電力、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短缺。國家環保總局的資料顯示,僅2003年,中國消耗了全球31%的原煤,30%的鐵礦石,2 7%的鋼材以及40%的水泥,而創造的GDP不足全球的4%。2004年中國能源需求增長佔全球能源需求增長的40%。
  
資源短缺,上遊行業產品價格攀昇,利潤大量向石油、天然氣開採業等行業集中,下游加工製造行業卻因市場競爭或政府限價,無法進行價格傳導,造成利潤下降甚至虧損。7月27日,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局副局長朱宏任公開指出,上半年中國虧損企業總虧 損額達1075億元,同比上升59.3%,為1999年以來最高水平。中國工業經濟效益總體水平增幅較去年同期回落了22.5個百分點。
  
煤電油運供求矛盾尚未解決,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過度擴張的後果卻已經顯現。朱宏任認為,今年有許多行業建設項目相繼投產,產能增長很快,供大於求的矛盾逐步顯現,市場競爭加劇;產成品佔用資金增加,行業效益明顯回落。
  
行業效益差,缺乏投資需求,將加重中國的內需不足。國内需求不振,不僅無法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甚至還會拖累經濟的增長。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華途 : 趙紫陽的政治體制改革為何夭折
外媒:道德挑戰是中共致命打擊
中國經濟崩而不潰嗎(一)
世界一半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