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專家指人工林符合全球降低二氧化碳趨勢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南投七日電)南投惠蓀林場早年種植許多高級木材,前關刀溪長期生態研究站計畫主持人,國立中興大學森林系教授許博行表示,研究站長期蒐集資訊顯示,人工林正值成長期,行光合作用時需要大量二氧化碳,因此環境中二氧化碳濃度反而較低,符合全球降低二氧化碳趨勢。 

惠蓀林場是台灣有名的實驗林地,林場中早年種植許多台灣杉、紅檜等高級木材,臨近的關刀溪長期生態研究站由行政院國科會支援部份經費,負責監控二氧化碳濃度變化。許博行表示,研究站範圍設有24個監測點,天然林和人工林各有12個點,監測到二氧化碳的資料不斷傳送到機房內,機房內有兩部電腦長期紀錄二氧化碳濃度變化。

根據長期監測發現,人工林內二氧化碳濃度大於天然林地,相差約20到30PPM。許博行解釋,主要因為天然林地表層進行大自然分解時會產生二氧化碳,而人工林正值成長期,行光合作用時需要大量二氧化碳,因此環境中的二氧化碳反而較少。他舉例,小朋友成長時需要大量營養才長得大,但到了成人時,不再攝取大量營養,進食只為了維持生命,從林地生長也看得出同樣道理。

根據研究,地表層二氧化碳濃度約400PPM以上,但大氣環境二氧化碳濃度約370PPM,樹冠區濃度約310PPM,反而低於大氣環境中二氧化碳濃度,而且陽光出見時,人工林光合作用現象非常明顯,二氧化碳濃度快速下降。

他強調,京都議定書所規定二氧化碳排放量,將1990年以後生長的樹才計算在排放量內,就是因為造林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有利於減緩溫室效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