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種姓制度根深蒂固 小學生飽受歧視之苦

人氣 71

【大紀元10月1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郭傳信新德里十五日專電)印度種姓制度根深蒂固,儘管政府極力消除這種人為的不平等,但在社會各階層仍不時見到這種階級現象浮現,甚至在南亞大海嘯和北部喀什米爾地震的賑災活動中,難民也要求依階級分發救濟品,而在西部回教工業城阿默達巴德最近就發生一起小學兒童飽受種姓歧視的案例。

阿默達巴德市所在的古茶拉底省,也是一生推動廢除不平等種姓制度印度國父聖雄甘地的故居。依據印度種姓制度傳統,不同種姓之間不得接觸,也不得通婚,因此直到現在,在印度的徵婚、徵友網頁或廣告中,仍常見到當事人報出自己的種姓階級,強調自己的出身。

據「印度斯坦時報」報導,當地勞達里亞小學七年級學生索蘭吉,出身「設籍部落(Scheduled Tribes)」中的「蟻垤(Valmiki)」部落,依據低種姓族群的進一步區分,常遭到當地主要居民,即較高層次的「柯尼.帕泰勒(Koli Patel)」部落師生的排斥。

據索蘭吉告訴該報表示,每當學校營養午餐時間,也是他比參加考試還難過的時候,因為老師不准他以及其他同種姓同學與較高種姓的學生同桌用餐,而且分到食物的配給也多寡不同。

一名同種姓的五年級小女生帕魯樂,出身印度最低階層的「賤民(Dalit)」人家,也表示學校不准她參加每天早上舉行的祈禱典禮,只能站在遠處羨慕地看著同學參加祈禱活動。

另一名同種姓的五年級小男生阿嘉伊,也出身「賤民」家庭,則表示學校老師根本不讓他及同種姓的同學與其他種姓學生接觸,常在課堂和校園將不同種姓的學生分開活動。

不過,報導引述出身較高階級「柯尼.帕泰勒」的校長帕泰勒的話說,校方從未依種姓區分學生的上課和進食活動。報導也引述同種姓的村中長老委員會委員佳加拉班的話說:「小孩無知,亂講話。」

但報導引述村中「蟻垤」部落一名代表的話說,校方確實對學童進行種姓區分待遇,只是大人們也不敢向校方表示意見,擔心自己的子女以後遭到校方報復為難。

印度致力提高賤民地位的非政府組織Navsarjan也表示,有必要在各個仍明顯存在種姓歧視現象的教育機構,如上述的勞達里亞小學和其他各級學校,成立特別的行政架構,用以監督和矯正當地人士不當的思想和行為。

印度種姓制度起源已不可考,史家認為早在西元前一千五百年雅利安人由中亞進入印度之前,當地土著已經有階級之分。雅利安人為了確保本身地位,避免與土著混合,將這種階級排定高下,成為定制,用四種顏色代表,形成今天印度教遵行的四種階級。

這四色人中,階級最高的是白色,婆羅門,包括學者與主司祭祀的僧侶,他們是眾生與印度教神只之間的連繫;其次是紅色的剎帝利,包括王族與戰士,負責司法與統治;再次是以黃色為代表的吠舍,包括商人及庶民;最後是黑色的首陀羅,包括工匠與奴僕。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賤民,從事清潔穢物的工作,因此不配列入任何種姓,譬如洗衣、清掃街道與廁所、搬運垃圾、火化屍體、清理動物的死屍以及由此衍生而來的製革、製鞋、在婚喪中擊鼓等。

相關新聞
北京六成小學生睡眠不足
世界茶聯合會在香港成立
印度政府重新審議外商投資半導體獎勵方案
乃堆拉山口重開受制約 中印邊貿有待發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