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翁啟惠掌中研院 全力延攬人才提升研究質量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1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劉嘉韻台北十八日電)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主任翁啟惠明天將接掌中研院院長,他認為,中研院在李遠哲主持的十二年進步最快,在社會建立清新的形象,未來中研院最大的挑戰是提升研究品質與延攬人才,必須整合研究領域和選擇強項重點發展,強化研究質的提升,才能在國際競爭。

翁啟惠接受中央社專訪時指出,中研院過去十二年在院長李遠哲領導下,是進步最快的一段時期,已從鮮為人知到社會大眾都對中研院有清楚形象。由於中研院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做研究與培育學術人才,未來中研院最大的挑戰,是提升研究的質以及延攬人才。

如何提升研究品質?翁啟惠說,面對國際競爭,台灣必須整合重複的研究領域,並瞭解具有前瞻性的研究領域,而下一波高科技產業發展,不外乎是資訊科技與生物科技兩大領域,台灣在資訊科技領域已有斬獲,生物科技領域,卻只有人才而沒有市場、產業。

翁啟惠認為,當前台灣面臨的一項問題,是電子科技人才供不應求,而生物科技有人才卻沒有市場,生物科技領域人才往往面臨就業問題,台灣既然投資、培育生物科技人才,也應考量發展生物科技產業。

至於延攬人才部分,翁啟惠表示,中研究需要加入更多的年輕研究人才;中研院未來要與各研究型重點大學加強合作,尤其是博士生的訓練,以及博士後研究,在中研院應加強,創造雙贏,並可使中研院學術研究強項領域更具國際競爭力。

至於待遇方面,翁啟惠認為,中研院雖然有很好的環境與設備,但研究人員待遇與國際比較,就不具吸引力,僅佔香港、新加坡的四分之一,韓國的二分之一,更不如美國。

他指出,現在爭取人才是世界性的,亞洲國家甚至世界各地想要爭取的人才與台灣差不多,所以,中研院要延攬人才有相當的困難度,因為待遇落後外國研究機構,使延攬人才更加困難。「人才是決定成功的關鍵」,翁啟惠強調人才的重要性。

中研院的預算有限,涉及全國公務員待遇的一致性,一時無法增加,但翁啟惠認為,可以在有限資源下適當調整研究人員待遇。

七月間召開的中研院院士會議在分組討論時,有院士建議提出一份台灣學術研究的國際競爭力分析,爭取政府預算,改善研究人員待遇。

翁啟惠說,要留住好的研究人才,勢必要有更好的待遇及研究環境,因此,必須要有進行台灣學術研究的國際競爭力分析,比較出台灣在全球學術研究的位置,其中還包括科技研究預算在國際上是否處於弱勢的位置,要有比較數據才較容易說服政府支援增加科技預算。

翁啟惠強調,台灣的科技預算目前佔GDP國內生產毛額比例百分之二點四左右,中央研究院預算佔其中比例約百分之十,但科技預算應該要增加,而政府也計畫在二00八年達到GDP的百分之三,這對台灣的科技發展會有相當正面的影響。

翁啟惠接受中央社專訪時,明確指出下一波高科技產業發展不能忽略生物科技,台灣在這方面的學術研究能量和成果應透過技術轉移、產業化,讓學術服務社會。//中央社


高科技產業發展 不能忽略生物科技

(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劉嘉韻台北十八日電)將接掌中央研究院的翁啟惠對於台灣學術研究領域的優勢和產業未來發展趨勢有清楚的藍圖。他提出中研院要整合研究領域和選擇強項重點發展,並明確指出下一波高科技產業發展不能忽略生物科技,台灣在這方面的學術研究能量和成果應透過技術轉移、產業化,讓學術服務社會。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翁啟惠院士接受中央社專訪時,展露他對中研院在研究領域的優勢及發展方向以及台灣未來產業發展有清楚的構想。

翁啟惠指出,下一波高科技產業發展,無法忽略生物科技,除了研發之外,也不能與市場產業脫鉤,因此,中研院在台灣產業中扮演的角色,將考慮如何把研究成果技術轉移,也就是產業化,讓學術服務社會。

翁啟惠分析,台灣生物科技的產值,只佔世界生物科技產業總產值約八千億美金的百分之零點五,這項數據說明台灣並沒有健全的生物科技產業,台灣的半導體與影像產業已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而生物科技產業還沒有佔據世界重要市場,因此,應該思考,下一步的研究領域應往那個方向發展。

至於學術研究與市場產業是否衝突,翁啟惠表示,學問與生意當然不能混在一起,但有些研究的重大發現可申請專利以保護其智慧財產,這項智慧財產即可授權給有興趣創業的人去往下發展。

他說,目前台灣的生技產業,大多是中草藥、學名藥及健康食品,事實上,生物科技必須要靠不斷地創新與發明,才能發展新的產業,而鼓勵研究技轉的同時,也要宣導保護智慧財產權,才能有效保護發明和創意。

翁啟惠在國際學術界享有盛名,但在國內卻是很少上鏡頭的人,對於外界的觀感,強調專業、理性看問題和就事論事的翁啟惠從不在意。接掌中研院,以學術研究為畢生職志的翁啟惠把當院長的事定位在公共服務,一旦決定接受這個職務,就全力以赴。// 中央社


內向理性務實 一旦決定全力以赴

(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台北十八日電)即將接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翁啟惠在國際學術界享有盛名,但在國內卻是很少上鏡頭的人,對於外界的觀感,強調專業、理性看問題和就事論事的翁啟惠從不在意。接掌中研院,以學術研究為畢生職志的翁啟惠把當院長的事定位在公共服務,一旦決定接受這個職務,就全力以赴。

翁啟惠自認從小就害羞、內向,到現在仍然是內向、不愛講話,標準的研究學者個性。他說,年少時代和現在的環境不同,所以從未做過輕狂事,這一生到目前為止,讓他陷入的最大煩惱的就是要不要參選及接任中研院院長,幾經掙扎最後做了決定,會全力以赴,做好公共服務的工作。

翁啟惠說,當時掙扎的是要用什麼方式對國家社會最有幫助。原來在學術貢獻最有把握,但要接掌中研院,讓一向單純的翁啟惠憂慮是否能應付複雜的台灣環境,所以從被提名院長開始,一直是處於被動,最後是在大家的鼓勵和期待中,才接受這個工作。

「Integrity、Honesty、Commitment」即正直廉潔、忠誠、重然諾是翁啟惠人生價值觀的核心,翁啟惠強調,一旦接任工作,他會全力以赴。

總統核定出任中研院院長後,翁啟惠成為媒體矚目的焦點,也難免會把翁啟惠與即將卸任院長的李遠哲比較,但翁啟惠說,他重視的是台灣學術研究在整個世界的定位和發展。

雖然接掌中研院,但酷愛研究工作的翁啟惠強調不會放棄學術研究,他說,「學術專業是我的專長,中央研究院院長是公共服務的職位,有任期制,我一生的職志不是為了做院長,而是要做學術研究,出任中研院院長只是撥出人生中的一段時間做公共服務,因此,我不可能放棄學術研究,如果當了院長就不做學術,一段時間後就會判斷錯誤,不知道好的研究人員需求是什麼,大家選我領導中研院,也是因為我的專業在這裡可以服務國家與社會」。

有人說他低調,翁啟惠並不這麼認為,他說,「該爭取的時候,我會站出來爭取,但不會花很多時間去做點綴的工作」。

對於外界都一致看好具有得諾貝爾獎的潛力,翁啟惠表示,沒有人做學術研究以獲得諾貝爾獎為目標,他也從未把得諾貝爾獎當做目標,那是「可遇不可求的」,因為獎勵是人家給的,不能當成目標。

中研院長對於政治、經濟、社會各種問題的看法,總是受到政府單位和社會各界的關注,翁啟惠說,未來如果被諮詢,他會以專業角度看問題、提建言,但不會針對個人或黨派。

翁啟惠強調,每個人心中都有政治立場,對政治人物也有自己的判斷,但這些看法隨著時空變遷也可能有所改變。

對於台灣近來許多社會現象,翁啟惠認為,比起其他國家,台灣民主化過程相當順利,沒有激烈的事件,這是台灣最可愛的地方。

但他也指出,台灣民主化進程還很年輕,自由是做到了,在法治的觀念則還有待加強,若一定要堅持各自都是對的,就是互相不尊重,這樣的情形反映在所有層次,小至不服會議決議等,顯示一般民眾的民主素養還有待加強。

台灣環境的不單純,令個性單純的翁啟惠難免有時眉頭深鎖,笑不出來。他說,回家看到美麗的妻子才會心情好一些。

在美國和台灣,翁啟惠都有與媒體記者接觸的機會,他肯定媒體在提升社會價值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就像中研院要到世界各地延攬人才,也需要讓被延攬的人能從媒體報導得到對台灣的良好印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