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翁启惠掌中研院 全力延揽人才提升研究质量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0月18日报导】(中央社记者翁翠萍、刘嘉韵台北十八日电)中央研究院基因体中心主任翁启惠明天将接掌中研院院长,他认为,中研院在李远哲主持的十二年进步最快,在社会建立清新的形象,未来中研院最大的挑战是提升研究品质与延揽人才,必须整合研究领域和选择强项重点发展,强化研究质的提升,才能在国际竞争。

翁启惠接受中央社专访时指出,中研院过去十二年在院长李远哲领导下,是进步最快的一段时期,已从鲜为人知到社会大众都对中研院有清楚形象。由于中研院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做研究与培育学术人才,未来中研院最大的挑战,是提升研究的质以及延揽人才。

如何提升研究品质?翁启惠说,面对国际竞争,台湾必须整合重复的研究领域,并了解具有前瞻性的研究领域,而下一波高科技产业发展,不外乎是资讯科技与生物科技两大领域,台湾在资讯科技领域已有斩获,生物科技领域,却只有人才而没有市场、产业。

翁启惠认为,当前台湾面临的一项问题,是电子科技人才供不应求,而生物科技有人才却没有市场,生物科技领域人才往往面临就业问题,台湾既然投资、培育生物科技人才,也应考量发展生物科技产业。

至于延揽人才部分,翁启惠表示,中研究需要加入更多的年轻研究人才;中研院未来要与各研究型重点大学加强合作,尤其是博士生的训练,以及博士后研究,在中研院应加强,创造双赢,并可使中研院学术研究强项领域更具国际竞争力。

至于待遇方面,翁启惠认为,中研院虽然有很好的环境与设备,但研究人员待遇与国际比较,就不具吸引力,仅占香港、新加坡的四分之一,韩国的二分之一,更不如美国。

他指出,现在争取人才是世界性的,亚洲国家甚至世界各地想要争取的人才与台湾差不多,所以,中研院要延揽人才有相当的困难度,因为待遇落后外国研究机构,使延揽人才更加困难。“人才是决定成功的关键”,翁启惠强调人才的重要性。

中研院的预算有限,涉及全国公务员待遇的一致性,一时无法增加,但翁启惠认为,可以在有限资源下适当调整研究人员待遇。

七月间召开的中研院院士会议在分组讨论时,有院士建议提出一份台湾学术研究的国际竞争力分析,争取政府预算,改善研究人员待遇。

翁启惠说,要留住好的研究人才,势必要有更好的待遇及研究环境,因此,必须要有进行台湾学术研究的国际竞争力分析,比较出台湾在全球学术研究的位置,其中还包括科技研究预算在国际上是否处于弱势的位置,要有比较数据才较容易说服政府支援增加科技预算。

翁启惠强调,台湾的科技预算目前占GDP国内生产毛额比例百分之二点四左右,中央研究院预算占其中比例约百分之十,但科技预算应该要增加,而政府也计划在二00八年达到GDP的百分之三,这对台湾的科技发展会有相当正面的影响。

翁启惠接受中央社专访时,明确指出下一波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能忽略生物科技,台湾在这方面的学术研究能量和成果应透过技术转移、产业化,让学术服务社会。//中央社


高科技产业发展 不能忽略生物科技

(中央社记者翁翠萍、刘嘉韵台北十八日电)将接掌中央研究院的翁启惠对于台湾学术研究领域的优势和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有清楚的蓝图。他提出中研院要整合研究领域和选择强项重点发展,并明确指出下一波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能忽略生物科技,台湾在这方面的学术研究能量和成果应透过技术转移、产业化,让学术服务社会。

中央研究院基因体研究中心主任翁启惠院士接受中央社专访时,展露他对中研院在研究领域的优势及发展方向以及台湾未来产业发展有清楚的构想。

翁启惠指出,下一波高科技产业发展,无法忽略生物科技,除了研发之外,也不能与市场产业脱钩,因此,中研院在台湾产业中扮演的角色,将考虑如何把研究成果技术转移,也就是产业化,让学术服务社会。

翁启惠分析,台湾生物科技的产值,只占世界生物科技产业总产值约八千亿美金的百分之零点五,这项数据说明台湾并没有健全的生物科技产业,台湾的半导体与影像产业已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而生物科技产业还没有占据世界重要市场,因此,应该思考,下一步的研究领域应往那个方向发展。

至于学术研究与市场产业是否冲突,翁启惠表示,学问与生意当然不能混在一起,但有些研究的重大发现可申请专利以保护其智慧财产,这项智慧财产即可授权给有兴趣创业的人去往下发展。

他说,目前台湾的生技产业,大多是中草药、学名药及健康食品,事实上,生物科技必须要靠不断地创新与发明,才能发展新的产业,而鼓励研究技转的同时,也要宣导保护智慧财产权,才能有效保护发明和创意。

翁启惠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名,但在国内却是很少上镜头的人,对于外界的观感,强调专业、理性看问题和就事论事的翁启惠从不在意。接掌中研院,以学术研究为毕生职志的翁启惠把当院长的事定位在公共服务,一旦决定接受这个职务,就全力以赴。// 中央社


内向理性务实 一旦决定全力以赴

(中央社记者翁翠萍台北十八日电)即将接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翁启惠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名,但在国内却是很少上镜头的人,对于外界的观感,强调专业、理性看问题和就事论事的翁启惠从不在意。接掌中研院,以学术研究为毕生职志的翁启惠把当院长的事定位在公共服务,一旦决定接受这个职务,就全力以赴。

翁启惠自认从小就害羞、内向,到现在仍然是内向、不爱讲话,标准的研究学者个性。他说,年少时代和现在的环境不同,所以从未做过轻狂事,这一生到目前为止,让他陷入的最大烦恼的就是要不要参选及接任中研院院长,几经挣扎最后做了决定,会全力以赴,做好公共服务的工作。

翁启惠说,当时挣扎的是要用什么方式对国家社会最有帮助。原来在学术贡献最有把握,但要接掌中研院,让一向单纯的翁启惠忧虑是否能应付复杂的台湾环境,所以从被提名院长开始,一直是处于被动,最后是在大家的鼓励和期待中,才接受这个工作。

“Integrity、Honesty、Commitment”即正直廉洁、忠诚、重然诺是翁启惠人生价值观的核心,翁启惠强调,一旦接任工作,他会全力以赴。

总统核定出任中研院院长后,翁启惠成为媒体瞩目的焦点,也难免会把翁启惠与即将卸任院长的李远哲比较,但翁启惠说,他重视的是台湾学术研究在整个世界的定位和发展。

虽然接掌中研院,但酷爱研究工作的翁启惠强调不会放弃学术研究,他说,“学术专业是我的专长,中央研究院院长是公共服务的职位,有任期制,我一生的职志不是为了做院长,而是要做学术研究,出任中研院院长只是拨出人生中的一段时间做公共服务,因此,我不可能放弃学术研究,如果当了院长就不做学术,一段时间后就会判断错误,不知道好的研究人员需求是什么,大家选我领导中研院,也是因为我的专业在这里可以服务国家与社会”。

有人说他低调,翁启惠并不这么认为,他说,“该争取的时候,我会站出来争取,但不会花很多时间去做点缀的工作”。

对于外界都一致看好具有得诺贝尔奖的潜力,翁启惠表示,没有人做学术研究以获得诺贝尔奖为目标,他也从未把得诺贝尔奖当做目标,那是“可遇不可求的”,因为奖励是人家给的,不能当成目标。

中研院长对于政治、经济、社会各种问题的看法,总是受到政府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翁启惠说,未来如果被咨询,他会以专业角度看问题、提建言,但不会针对个人或党派。

翁启惠强调,每个人心中都有政治立场,对政治人物也有自己的判断,但这些看法随着时空变迁也可能有所改变。

对于台湾近来许多社会现象,翁启惠认为,比起其他国家,台湾民主化过程相当顺利,没有激烈的事件,这是台湾最可爱的地方。

但他也指出,台湾民主化进程还很年轻,自由是做到了,在法治的观念则还有待加强,若一定要坚持各自都是对的,就是互相不尊重,这样的情形反映在所有层次,小至不服会议决议等,显示一般民众的民主素养还有待加强。

台湾环境的不单纯,令个性单纯的翁启惠难免有时眉头深锁,笑不出来。他说,回家看到美丽的妻子才会心情好一些。

在美国和台湾,翁启惠都有与媒体记者接触的机会,他肯定媒体在提升社会价值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就像中研院要到世界各地延揽人才,也需要让被延揽的人能从媒体报导得到对台湾的良好印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