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美國人移民現狀剖析 成績卓著仍難融入主流

人氣 3
標籤:

美籍華人 (American Chinese),更準确地應該說是華裔美國人(American of Chinese Ancestry),指的是具有美國國籍的華人,或具有中國血統的美國人。美籍華人在2000年美國人口普查時總數多達230萬,占亞裔美國人口的 22.4%,美國總人口的1%,高于其他亞洲國家僑民所占的比例。

華人移民 百年曆史

  華人移民美國始于19世紀20年代,但在當時爲數很少。1820年至1840年赴美的華人大多爲男性,包括一批獲得滿清政府支援的留學生,包括著名鐵路學家詹天佑等。基于加州淘金潮,當時美國西部急需勞動力,19世紀50年代華人移民大量增加,同時由于太平天國運動,中國南方政治動蕩不安,華人移民一般多來自廣東, 1882年,美國通過“排華法案”禁止中國移民。

  第二波華人移民是在1952年和1965年,美國移民法解禁之後,從台灣到美國當學生的居多。上世紀70年代,台灣經濟日漸發達,此類移民于70年代末開始減少。1977年大陸開始送學生往美國,此類移民在80年代漸多。

  另外,一些來自福建的現代移民,赴美尋找勞動工作,以紐約爲中心,集中在美國東北地區。整體上,美籍華人由于移民繼續高速增長,而平均出生率低于美國白人,人口相對迅速老化。近年來,從中國收養小孩,尤其是女孩,也增加了美籍華人的數量,盡管大部分收養者是白人父母。

人數不多 表現突出

  最新的人口普查發現,當前的美籍華人人數不多,動靜卻不小。政界有大名鼎鼎的趙小蘭、駱家輝,科技界有李政道、楊振甯,體育界有關穎珊。美國各大知名院校,華人學生更是名列前茅,超過三分之一的華人在美國各地的經理級和專業級崗位任職,華人的平均年收入已經超過白人。專家指出,150多年來華人在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隻有一點沒有變,就是始終被美國人當成是“外國人”。

  有如此引人注目的成就,照美國人的慣例,華人早就該成爲美國人的一部分了。然而事實卻是,華人是“美國夢”的實現者,而不是美國人,無論什麽行業,華裔中的佼佼者始終被貼上标簽,稱爲華裔政治家、華裔科學家等等。2002年女子花樣滑冰世錦賽時,關穎珊不敵卡拉•休斯而屈居亞軍,美國報紙的大字标題竟是《美國人休斯打敗了關穎珊》,這大概就是在美華人處境的最佳寫照了。

不被認同 無歸屬感

  專家認爲,在美國,白人雖然歧視黑人,但沒有人不承認黑人就是美國人;而對華人的态度便複雜很多,單純種族歧視的成分大爲減少,準确地說,是一種排斥心理占主導,甚至發展爲仇視。

  随着其它亞洲國家移民的增多,上述心理還蔓延至其它亞裔。1982年,一對白人父子因日本汽車大量進口而失業,誤将一名叫陳果仁的華人當作日本人洩憤打死,兇嫌被判無罪,陳的養母爲此奔走20年,至今未果,這是最典型的華人得不到認同的案例。

  1999年,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美籍華裔科學家李文和(Wen Ho Lee)因未經證實的行爲被指控爲間諜,不少人認爲他是種族歧視的受害者。

  專家說,除了不被美國本土人所接受,在美華人本身對美國社會也缺乏認同。對華人來說,鄉土觀念紮根于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因此很多華人移民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成爲美國人。投身淘金熱的早期移民,絕大多數人夢想有朝一日可以衣錦還鄉。由于華人的聰明、勤勉,加上對教育的重視,相當一部分華人脫穎而出,成爲美國社會一股強勁的力量。與此同時,剩下三分之二的華人卻仍從事百餘年前的舊行業,如開餐館、洗衣服,當保姆、車衣等,無法接近主流社會。

華人社群 自成兩派

  美籍華人的收入和社會地位很廣泛,盡管許多住在大城市唐人街的華裔是貧窮的,但也有爲數不少受過良好教育的上層人士住在諸如Cupertino、Palo Alto、奇諾崗、鑽石吧、聖馬利諾這樣的地方。

  上層和下層華人的社會地位區别很大,下層華人常常被上層歧視,看成未受教育的工人,非法移民。在聖蓋博山谷,盡管蒙特利爾公園巿和聖馬利諾兩座城市都是美籍華人爲主的社區,地理上彼此靠近,卻被巨大的社會、經濟和收入差異區别開來。

  根據最新的2004年美國聯邦普查局資料,在美華人的平均收入超過美國一般平均收入,但是生活在貧窮線下的華人比率,也超過一般美國人比率,整體生活條件呈“貧富兩極化”的現象。

  華人學者認爲這種情況将會持續。研究數字指出,住在郊區、收入較高的華人約占華人總數的48%,另有約34%的低收入華人住在都會區,這些華人多半教育程度較低、缺乏專業技能,賺取基本時薪。文章來源:看中國網站

相關新聞
移民系統發生重要變化 上庭前請一位好律師很關鍵
經濟正義中心:指數化萬能壽險存在欺騙性銷售
卡達開學了!不同國家的同學無國界大融合
工卡被拖延可催辦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