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孫中山的醫學生涯

人氣: 1339
【字號】    
   標籤: tags:

孫中山先生早年就讀香港西醫書院,藏修五載,明鏡不疲,以其刻苦攻讀,各種考試均為百分,深得教務長、著名英國醫生康得黎博士的器重。1892年他以全優第一名成績畢業,獲得了由香港總督親自頒發的畢業證書,被授予醫科博士學位。畢業後被澳門華人公立的鏡湖醫院聘為西醫科主任。

他是這所中醫院第一位受聘的西醫,每日上午在該醫院出診贈醫,不受分文。下午在仁慈堂右鄰寫字樓應診,周日10時至12時在此接種牛痘。從醫之初,就曾為一膽結石病人做手術,成功地取出一個大如雞卵,重一兩七錢的結石。這在當時委實罕見,以此聲名鵲起,口碑載道,求醫者接踵而至,就診者戶限為穿。

一段時間以後,孫中山欲意自辦醫院,他通過老友楊鶴齡的舉薦,得到楊鶴齡的妹夫、澳門紳士鏡湖醫院總理吳節微的擔保,從鏡湖醫院借款,於1892年12月18日,在澳門開設了中西藥店,孫中山先生以此成為在澳門西醫開業首位華人。醫院除診病外,還出售冷丸、癬皮膚水、止牙痛水、拔毒生肌膏等中西藥物。孫中山高明的醫術和醫德受到報刊的讚譽。

鏡海叢報》於1893年7月25日登載了題為《神乎其技》的告白,稱誦其醫術高明,“不過七日之功”而治癒患者20餘年的痔疾。後為病家治病,“或數十年之肝風,或十年之腦患,或六十餘歲之咯血,均各奏神速”。孫中山醫院生意日隆,引起當地葡萄牙籍醫生的嫉妒,按當時澳門法律,在澳門行醫的西醫,只能憑葡萄牙醫科畢業證書請領行醫執照,孫中山受此限制難以立足,遂赴廣州行醫。

孫中山先生後來在自傳中談及此事時說:“設醫館於澳門,為葡醫所忌,遂遷廣州”。孫中山先生在澳門行醫的最後記載是1893年9月26日。在廣州,孫中山先生以合股的方式在沙基開設東西藥局,在《中西日報》上他公開聲明:“每日10點至12點鐘在局贈診,不受分文,以惠貧乏”。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患者紛至踏來,不得不限額應診,不逾半年,便揚葩振藻於羊城,成為知名的精誠大醫了。

面對清政府的腐敗和人民困苦的社會現實,孫中山於1894年上書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改革主張,卻遭際輾轉拖遝,不納而默。這使孫中山逐漸認識到,行醫只能治少數人,革命則能救多數人,醫國比醫人更為重要。為挽厄救亡,振興中華,孫中山先生于1894年11月從上海去檀香山,組織興中會,從此走上了職業革命家的道路。對這段經歷,他在《革命原起》一文中寫道:“及予卒業之後,懸壺於澳門,羊城兩地以問世,而實則為革命運動之開始也”。

孫中山先生的醫學生涯和識見,有兩點值得景仰之處:一是他積習深厚,出世不凡,有超人的獨立工作能力,剛畢業就能做高難度的手術,如不從政棄醫,當是曠世國手。二是他以非常公正的目光對待中醫和西醫兩種醫學,提倡中西醫藥結合,這也是他先知先覺的靈性所在。

據1935年廣州嶺南大學孫逸仙博士紀念醫院籌備委員會編印的《總理開始學醫與革命運動五十年紀念史料》記載:“鏡湖醫院者,為澳門華人所設立,向用中醫中藥施贈貧病。中國醫藥數千年,當有可採取之處,惟缺近世科學之研究,先生屢以此獻議於該院值理,率得其接受,一旦破除舊制,兼用西醫西藥,先生慨然擔任義務,不受薪金”。

孫中山先生宣導中西醫結合,尊重中醫,信任中醫。他曾患頑固性失眠,服用章太炎先生開的礞石滾痰丸得愈。1916年他同胡漢民到浙江,胡漢民患痢疾,裘吉生為之治癒後,孫中山題寫了“救民疾苦”四字以示敬重。1924年應段祺瑞之邀,自廣州經上海繞道日本後,在天津暫住後趕往北京,1925年1月23日發現黃疸及肝腫大,26日住進協和醫院,當天手術,術者是外科主任美籍醫生邵樂爾,術後診為肝癌,接受放射治療後病情加劇,孫中山先生提出服用中藥時,院長劉瑞恒嚴詞拒絕:要服用中藥必須出院。

孫中山先生遂於2月18日出院住進鐵獅子胡同,請陸仲安、唐堯欽、周樹芬三名中醫共同診治,服二劑後病情一度緩解,治療一周後在爭論中停用中藥至逝世。此事表明,孫中山先生以公正務實的態度對待中醫學術,此敻絕非凡的科學眼光,正展示了他的偉大之處。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