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公司吸引外國青年到印度謀職

標籤:

【大紀元11月1日訊】(美國之音記者:帕斯里恰2006年10月31日新德里報導)幾十年來,許多印度人前往美國等西方國家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現在,這股潮流出現小小的逆轉,一些外國人受到當地公司迅速擴張的吸引,來到印度謀職。

當印度第二大信息技術公司–印度信息系統技術有限公司(infosys)前來招工時,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生剋雷格還有一年就要畢業了。

克雷格既沒有聽說過這家公司,也沒想過要去印度謀生。但是,當學校諮詢老師告訴他該公司記錄良好時,他對此感到好奇。接下來,他做了一番調查研究,便決定申請這個職位。現在,克雷格住在印度南部城鎮邁索爾的這家公司的現代化訓練中心裏。

*豐富自己履歷*

克雷格說:“能來印度是個絕好的機會。印度有世界聞名的培訓計劃。對我來說,主要是履歷表上可以有前往其他國家為國際公司工作的經歷。”

克雷格並不是唯一一個這樣做的人,他只是印度信息系統技術有限公司今年從美國各大學招聘來的126名研究生中的一個,而像該公司這樣僱用外國人的印度公司還有很多家。印度的僱主們提供各種各樣的工作,從提供專業技術的管理人員到低層級的、年輕人做的非英語接線員。

*5萬多外國人在印度公司任職*

印度人在國外找工作的趨勢依然非常強勁,但是印度的全國軟件及服務公司協會說,目前有3萬多名外國人在印度的技術和外包公司任職,另外還有2萬人分散在酒店和航空等行業裡。

有些人來到印度是為了尋求一種全新的經歷,另外一些人則是因為在印度工作的經歷會為自己的簡歷描上精彩的一筆。還有些人,比如說飛行員,則是被高出本國工資很多的薪金所吸引。

總部設在班加羅爾的印度信息系統技術有限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信息技術資訊和服務公司之一,在全球各地擁有6萬多名職工。該公司說,計劃明年將從美國和英國的本科和商學院學生中再招聘數百人。經過6個月的培訓之後,這些學生將在印度工作一段時間,然後他們有機會被派到該公司在海外的各個分部。

*經濟崛起需要國際化人材*

對外來員工的不斷增長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印度作為全球經濟強國的崛起。在過去20年裡,隨著經濟改革發揮效果,印度公司向海外擴展,特別是在技術領域。這些公司需要來自不同國家的員工所具有的文化視角、國際教育背景和語言能力。

需要海外員工的另外一個、較次要的原因是印度近期國內經濟的大發展。中產階級日益壯大,印度人越來越多地去旅遊,比如印度的航空公司在過去幾年裡就僱用了350個外國飛行員來駕駛數量大增的飛機。但是僱傭海外職工的公司大都擁有全球客戶基礎。

*使公司擁有多樣化員工*

印度信息系統技術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莫漢達斯.帕伊說,這種招聘機制的目的在於使公司擁有多樣化的勞動力,以便能和主要在美國和英國的客戶們建立更好的聯繫。他說,在印度的很多行業裡都能看到僱傭外國人的趨勢。

莫漢達斯.帕伊說:“僅在班加羅爾的信息技術行業就有1萬名外國勞工。我們看到一個不斷增長的趨勢就是,印度公司從美國、英國和歐洲引進人才,讓他們在印度的製造業、紡織業、寶石業和航空公司等各種行業工作。這是非常了不起的變化。”

規模龐大的外包行業為海外客戶提供行政工作和電話服務,僱用著成百上千的年輕外國職工,有些人的工作並不專業化,只是用其母語接電話而已。由於這一行業把傳統的以美英為主的客戶群擴展到了英語不是主要語言的歐洲國家,它所需要的僱員就更多了。

*利用外國員工語言文化特點*

Tecnovate eSolutions是倫敦一家網上旅行社,它在新德里的分部大約有20個外國人,他們來自挪威、瑞典、德國、波蘭和法國。像他們這種外國僱員並沒有管理層的經驗,當然也拿不到管理人員的薪水。但是該公司的人力資源部負責人維內特.潘基尼說,僱員們對於各國遊客的文化和語言的瞭解是一筆寶貴的資產。

潘基尼說:“我們的另一個優勢是,這些人能夠為某種語言的市場服務,這種語言可能在印度沒甚麼人學得好,或者幾乎沒有人會說。很多外國人現在已經準備搬來印度工作,在美國和歐洲人心裏,印度不再是一個第三世界國家了。”

對於很多來印度工作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很喜歡在印度的經歷。卡特里娜.安德森從印第安納州的聖母大學畢業後,到印度接受印度信息系統技術有限公司的培訓。她說,公司設施先進的培訓基地和印度南部小城邁索爾形成強烈對比。

對於很多來印度工作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很喜歡在印度的經歷。卡特里娜說:“我本以為會看到很多貧困的現象,但是這裡到處充滿音樂,熙熙攘攘,也沒有甚麼污染,所以,我們在這裡真的有一種小城似的生活,非常有吸引力。”

印度公司表示,在它們把業務向新的國家擴展時,外國員工們所帶來的多樣化將會發揮巨大作用。

相關新聞
孟買股市創新高
五名印度人殺害男童祭神 遭警方逮捕
印度結婚旺季到  金價站上600美元
印度通膨升高  面臨是否升息困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