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告別伊朗石油 資金轉投伊拉克

【大紀元11月12日訊】(亞洲時報 正木壽根東京撰文) 在伊朗核危機的衝擊下,日本被迫放棄了在當地的石油項目。不過,為尋找代替來源,最終保障安全的石油供應,日本正加緊向伊拉克拋出外交橄欖枝。

10月23日,伊拉克石油部長沙赫裡斯塔尼受邀訪問日本。在兩國發表的聯合公報中,日本承諾將為這個飽受戰火蹂躪的國家提供35億美元的貸款援助,以幫助它改善油氣產業的基礎設施。其中約1.7億美元的貸款,將用於一個化肥廠改造項目。

伊拉克的石油儲量被認為居世界第三,僅次於沙特和伊朗;但由於長期遭受國際制裁和戰亂,豐富的資源並未得到有效開發。在目前已探明的80個油田中,只有四分之一在生產。日本政府希望通過提供貸款,幫助伊拉克重建,從而盡可能多的掌握這些石油資源。

日本的石油大部分依靠進口,其中近九成來自於中東地區。鑒於伊朗核危機的影響和國際社會的壓力,日本上月宣佈放棄對阿扎代甘油田的控制權。阿扎代甘油田是伊朗最大的陸上油田,儲量約為260億桶。

經過多輪談判後,日本國際石油開發公司(Inpex)和伊朗國家石油公司達成了基本協議。雙方同意,日本在該油田的權益由之前的75%減至10%;也就是說,日本完全放棄了對它的控制權。這無疑危及到了日本政府早前定下的戰略目標,即通過本國企業控制海外資源而保障能源安全。

在中東國家的石油出口中,伊拉克目前所佔比重極小。為了擴大這一比重,日本已盯上了該國至少三處油田。它們是巴格達郊外的東巴格達油田、伊拉克南部的加拉夫(Gharraf)油田和圖巴(Tuba)油田;其中東巴格達油田的估算儲量為180億桶,是伊拉克國內第二大油田,而加拉夫和圖巴油田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分別為11億與15億桶。沙赫裡斯塔尼回國後表示,日本人對伊拉克南部的納西裡耶(Nassiriya)油田同樣很感興趣。該油田的探明儲量在20至26 億桶之間。

與此同時,受日本政府支持的兩家石油開發商,阿拉伯石油公司和日本石油勘探有限公司(JAPEX),最近分別與伊拉克石油部續簽了提供技術協助的合同,以期在該國未來的石油開發中分得一杯羹。

澳洲和中國,也是沙赫裡斯塔尼此次出訪亞洲之目的地。中國是世界第二大能源進口國,僅次於美國;而日本緊隨其後。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在今年初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全球對油氣資源的爭奪將日益白熱化,並稱中國2020年石油消費總量將比目前增長一倍。

日本被迫放棄伊朗石油,對5月底日本經濟產業省發表的《新國家能源戰略》不啻是一大打擊。該報告為實現長期的能源供應而設立了多個具體目標。除了需要進口石油來滿足國內需求外,日本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國。《新國家能源戰略》反映了日本對能源安全、油價高漲的強烈擔心;同時,中印兩國能源需求膨脹而導致全球油氣等資源爭奪加劇,也令日本分外緊張。

《新國家能源戰略》認為在國家進口原油總量當中,日本公司參與投資開發的比例應從目前15%提高到2030年的40%(日本稱此為「日之丸石油」)。然而,伊朗的阿扎代甘油田項目遭挫,卻為實現這目標增加了難度。

在宣佈放棄了伊朗油田專案的兩周後,日本便開始拉攏伊拉克,並迫不及待地邀請該國石油部長來訪,足以見得東京對其石油資源的渴望程度。

儘管8月份從伊拉克撤出了執行維和任務的自衛隊,日本仍一直積極參與伊拉克的重建計畫。它希望慷慨的援助(總計50億美元,包括35億軟貸款和15億資助金)能為自己帶來豐厚的回報,即伊拉克的石油資源。

除美國之外,日本是對伊拉克捐助額最大的單一國家。15億美元早已投入使用,而35億的貸款將於明年底全部到位,主要用於能源產業發展上。

沙赫裡斯塔尼在日本與經濟產業大臣甘利明等官員會面。日本方面表示,他們將投入約1.7億美元的貸款,對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附近的一個化肥廠進行改造;軟貸款的還款期限為40年,年息為0.75%;雙方還同意,每年至少舉行一次能源對話。

沙赫裡斯塔尼對甘利明表示:「石油產業對伊拉克的重建至關重要。僅有投資是不夠的,我們熱切期待日本公司和日本官方貸款的到來。」他說,儘管日前的油價上漲已為他們提供了相當的資金,但鑒於明年實施全面的重建活動,伊拉克依然需要大量的資金。

會見後,日伊雙方發表了呼籲日本企業參與伊拉克油氣項目的聯合聲明。聲明說:「雙方均歡迎日本企業本著確保本國能源供應的初衷,積極參與伊拉克油氣田項目的發展。」在聯合聲明中,雙方還說,「在伊拉克重建問題上,開發伊拉克的油氣資源,與恢復、改善其現有設施,並發展相關產業一樣,有著同等重要的意義。」

令日本欣喜的是,伊拉克每天的石油產量在6月已增至250萬桶。沙赫裡斯塔尼說,產量有望在年底增加到270萬桶。在伊拉克戰爭爆發前,它的石油總產量約為每天300萬桶,最高為350萬桶。

由澳洲飛往日本時,沙赫裡斯塔尼充滿信心地表示,國際社會的投資將幫助伊拉克的石油產量在2012至2014年增長超過一倍,至每天600萬桶。他在東京稱,伊拉克將在2010年每天出口超過400萬桶的原油。他說:「通過與外國企業的合作,我們還打算將這一數字提高到每天600萬桶。」

在伊拉克,石油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始終處於主導地位:幾乎70%的GDP以及90%的國民收入均來自這一產業。沙赫裡斯塔尼認為,新的石油法將在年底生效,會為石油產業帶來更多生機,並為外國投資者提供進一步的保障。

一旦石油產量和出口均得到提高後,亞洲將被伊拉克視為主要的市場。「我們目前的出口能力有些不足,不過這只是暫時的。提高產量後,我們將主要面對亞洲市場。」

很明顯,日本很有興趣繼續擴大它在伊拉克能源產業的影響;不過,現今影響投資的最主要障礙,就是伊拉克此起彼伏的叛亂活動。

沙赫裡斯塔尼亦承認,若不是北部輸油管頻頻遭到破壞,伊拉克每天可以額外出口40萬桶原油。「近幾個月以來,與土耳其相連的石油管道多次遭到嚴重破壞。日前,我們正要求國防部加強相關的保衛工作。」不過,他表示希望石油管道的安全狀況儘快得到改善。

日本官員和分析人士擔心,中國等國或許會比日本早一步「搶到」伊拉克的能源資源,因為它在危機四伏的環境(如蘇丹和安哥拉)下工作可謂駕輕就熟。事實上,鑒於中國的石油公司向來願意在危險或政治封鎖的國家投資,伊拉克新政府也向北京發出了開發石油資源的邀請函。之前,各國均不看好中國,認為它將無緣伊拉克的戰後重建,因為大部分項目將流向美國及其盟友。然而,伊拉克動盪不安的社會局勢,卻嚇退了眾多西方企業。

在對中國為期兩天的訪問中,沙赫裡斯塔尼與中國官員同意繼續北京1997年與薩達姆政府簽署的艾哈達蔔(Ahdab)油田開發協定。該油田的開發成本預計為7億美元,當年薩達姆交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和武器製造公司北方工業(Norinco)來開發。不過,項目因後來的國際制裁和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而被迫終止。

而由於中國等國爭相購買液化天然氣,不少日本人擔心中遠期的天然氣供應也將引發激烈的競爭。今年5月,中國開始進口液化天然氣,首批產品來自澳洲。中國做出這一決定,恰逢中日兩國在東海天然氣資源開發問題吵得不可開交之時。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國,日本購入了全球出口總量的40%;但相信中國很快就會追趕上來,並在2020年取代日本的龍頭位置。

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上月底宣佈,與上海簽署長達25年的液化天然氣供應合同;這是迄今為止中馬之間最大的經貿合同,將於2009年生效。最近,中海油(CNOOC)亦已分別與在全球液化天然氣領域中的三大巨頭蘇伊士(Suez SA)、道達爾(Total SA)以及殼牌東方貿易公司(Shell Eastern Trading Ltd),簽訂了液化天然氣現貨貿易主合同,以應對潛在的供貨不足。

10月底,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與中國達成框架協議,決定將俄羅斯庫頁島的薩哈林-1專案所產天然氣,全部向中國東北供應,而不是當初決定的日本。這一協議,目前還面臨一些障礙,如修建一條相當長的天然氣管道,並得到俄羅斯國有天然氣公司(OAO Gazprom)的配合。

薩哈林-1專案的其他參與者,包括日本參與薩哈林石油天然氣開發公司(SODECO)(政府和私人企業共同掌管)和俄羅斯的國營石油公司Rosneft。 SODECO佔30%的股份,而Rosneft佔20%。作為薩哈林-1專案的牽頭者,埃克森美孚有權決定天然氣的出口物件。

日本2005年從海外進口了5,800萬噸的液化天然氣,其中25%來自印尼。到了2010年,印尼與日本、中國、台灣和南韓等東亞國家簽署的液化天然氣供應合同大部分將到期。屆時,印尼打算將可供出口的天然氣總量削減一半,以彌補國內因天然氣和石油產量降低而出現的供求差距。

儘管身為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印尼2004年已變成一個原油淨進口國。2010年,卡塔爾有望取代印尼,成為世界第四大液化天然氣出口國。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在今年初的報告中預測,到了2020年,石油在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將達到約26%,並趨向穩定;而由於印尼和俄羅斯向華出口增加,天然氣的比例將增至9%附近。

為確保天然氣供應,中國(還有印度)往往不惜一擲千金;生產商們更是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大多數業內分析人士認為,亞洲液化天然氣市場在往後幾年仍會供不應求,價格將繼續上升。(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布什的新防長人選:羅伯特.蓋茨
霍華德:不後悔參與進攻伊拉克行動
英外相:期中選舉不致使美對伊政策驟變
布什重申反恐要務 盟友支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