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行賄張恩照 外企入鄉隨俗受關注

人氣 4
標籤: ,

【大紀元11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文華綜合報道)日前,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在一審判決書中,將中國建設銀行原行長張恩照因受賄判處有期徒刑15年。判决書中提到幾家涉嫌行賄的全球著名計算機企業的名字,其中包括IBM、NCR、日立、思科等。這些國際知名企業在中國的入鄉隨俗受到外界關注。

IBM通過鄒建華行賄張恩照

據大陸官方媒體報道,判决書中提到IBM曾向一位協助行賄張恩照的銷售代理鄒建華支付了22.5萬美元。鄒建華是張恩照早年的鄰居,現年47歲,技校畢業後當過電視機廠的工人,後來下海做生意,曾在國外闖蕩。鄒建華後在香港成立香港衡創科技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長。

鄒建華利用與張恩照一家的特殊關係,充當不少跨國IT公司的銷售助理,從中獲取高額代理費。據檢察院調查,張恩照收受鄒建華賄賂的名貴手錶一對、按摩椅一張以及位於上海徐匯區吳興路的房屋一套,總價值近300萬人民幣。

2006年7月3日,張恩照在接受訊問時口供中也承認:“鄒建華請一些電腦公司的人吃飯的時候,讓我和他們見面,其中有IBM公司的,還有NCR公司的,還有思科的。”

據悉,整個案件的起因牽涉一家名爲G&D的台資公司。2004年12月9日,G&D在美國提起訴訟,狀告美國AIS公司行賄中國建行。G&D稱在其協助下,AIS完成了同中國建設銀行之間總計爲1.76億美元的交易,按協議,AIS應支付G&D 5000多萬美元的傭金。然而在協議履行期間,AIS又雇傭鄒建華等人與張恩照聯繫業務,因此拒絕向G&D支付費用。目前此案仍在審理中。

IBM海外從事商業賄賂早有先例

目前日立、安迅、思科和IBM都迴避涉嫌行賄的指控,拒絕發表評論。張恩照的辯護律師公開否認了IBM向張恩照提供的是金錢,他表示僅限於“吃喝”。IBM中國公司公關部門表示,由於“無法獲取該案件的法庭文件,IBM無法就此判决發表評論。”IBM還強調,IBM員工守則中,已明確規定禁止行賄。

然而資料表明,IBM海外從事商業賄賂早有先例。早在2000年年底,因其阿根廷分公司存在行賄行爲,IBM總公司被美國政府處以 30萬美元罰款。當時,IBM公司爲了取得阿根廷國民銀行一項2.5億美元的合同,違反了美國的會計制度,向阿根廷政府有關人員提供了2100萬美元的好處費。據IBM分公司總裁供認,總公司兩個高級執行官審查幷批准了行賄計劃。

2004年1月,IBM韓國分公司負責處理與韓公共機構關係的常務董事張井浩被控涉嫌幫助該公司經銷商WINSOL公司,以不正當手段從韓國稅務機關獲取了總價值3580萬美元的采購合同。這次案件據稱是韓國歷史上最大的商業賄賂案。

2006年6月18日,匈牙利競爭事務監管機構表示,在2004年5個與匈牙利的大學和醫院相關項目的招標中,IBM與其他兩家公司也有著不光彩的表現。

相比之下,這次在中國的22.5萬美元的行賄金額,在IBM所經歷的商業賄賂案中,只是小巫見大巫了。

外電援引法庭文件稱,IBM支付給鄒建華的費用,是以“服務費”的名義,通過多家中介公司匯入香港衡創科技有限公司在匯豐銀行香港的賬戶。對于HDS公司,報道稱鄒建華曾放言他能幫該公司贏得建行的採購合同。

2004年12月8日,聯想集團主席柳傳志與IBM副總裁John Joyce在新聞發佈會上握手。聯想收購了IBM個人電腦業務。(AFP/Getty Images)


商業賄賂是“入鄉隨俗”?

早在2004年4月,通信網絡設備提供商朗訊就將其中國區總裁戚道協、首席運營官關赫德在內的四名高管解職,理由是他們爲合作方提供回扣。

2005年5月,又曝出天津德普公司在長達11年的時間裏,向中國的實驗室工作人員及國有醫院醫生 行賄162.3萬美元的現金,用來換取這些醫療機構購買DPC公司的産品和服務,德普公司從中賺取了200萬美元的利潤。

有評論稱,這些跨國企業想出種種點子來進行所謂的“入鄉隨俗”,多數商業賄賂以技術服務費、 咨詢費、顧問費、外出考察、贊助業內研討會等看似合法的形式出現,或者以送領導子女出國、贊助出書、安排工作以及和實權人物自己私下開辦的公司進行“關聯交易行賄”。

專家分析,處罰力度偏輕很大程度上是導致跨國公司在中國鋌而走險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中國的刑法中只有賄賂的概念,而沒有明確商業賄賂的概念,在中國和美國進行同等數額的商業賄賂,接受的處罰在美國是在中國的100倍。

也有人評論說,中國目前的體制是滋生腐敗的溫床,無論是洋腐敗還是本土腐敗,都是中共一黨專制下的獨裁的必然産物。西方人想利用貿易來促進中國的民主法制化進程,這只能是不合實際的瞎想。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傳IBM涉及中國建行董事長張恩照貪賄案
共產黨靠「反腐敗」續殘命,靠得住嗎?
大陸流行洋腐敗 64%貪腐與外資有關
中非合作論壇折射公車腐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