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老教授感悟:中美如此相同又如此不同

人氣 3
標籤:

我曾於1982-1983年在安徽師範大學教英語,從那時到現在已過去了將近四分之一個世紀。那所大學坐落於長江南岸商業城市蕪湖的市中心。用中國的標準來說,蕪湖只是一個中等大小的城市,那裏的人們很少見過美國人。

1987年返回中國短期任教,那一次是在離黃河不遠的山東省聊城。我所在的大學由高牆包圍著,通常外國人被禁止進入,當地農民也不去注意它。就這樣,我在校園裏工作、度日,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那是一種完全中國式的生活,也是一種古老、純粹、真實、沒有任何旅遊景點裝飾的生活。那也是大多數中國人過的生活,從中我懂得了許多在其他情況下學不到的東西。

  為了理解我在中國所學到的東西的意義,請記住20世紀著名的英國移民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說過的一句妙語。其大意是:只有那些離開祖國的人,才真正瞭解祖國。

  我們與中國人既相似又不同,這種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同等巨大,而且以後也會繼續存在。從文化的角度講,中國人從遠處遙望我們,他們在我們身上看到了我們所看不到的東西。反之亦然。

  1949年我才22歲,馬林尚(音譯)也是,後來他成了我的學生。雖然我們生活的地方相隔半個地球,但我們之間也有一些共同之處。我們都是大學生,都愛讀俄羅斯小說。

  我們再次相遇是在30年後。他奉命從教俄語轉為教英語,我的工作就是教他和他的11個同事學英語,使他們達到教書育人的程度。我當初沒有申請這項工作,因此有些措手不及。在我所教的班級中,有五分之一的學生都曾是俄語教師,他們跟我屬於同一代人,剩下的是二十來歲的年輕學生。

  我從這些中國學生那裏學到了什麼呢?對中國和美國,這意味著什麼呢?

  1.中國最古老、最快樂的節日是農曆新年,各種喜慶活動約持續兩個星期。隨著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家團聚,所有的商業活動宣告暫停。想像一下,將西方的母親節、感恩節、耶誕節和新年統統加在一起,差不多能跟中國新年的喜慶氛圍比一比。

  2.格言警句在中國頗為盛行,且許多內容也可見於我們的語言中。比如歲月既往,一去不回、防微杜漸、不勞無獲等等。但是,碰到有些格言警句,我們可能用來激勵年輕人,而他們卻用在其他方面。

  馬林尚和同事曾驚訝地發現,“時光飛逝”的說法在我們兩國語言中都很常用。不過,他們說的是“光陰似箭”。起初,我不明白“箭”在這裏是何涵義。直到有一天,我恍然大悟。對中國人來說,時間與離弦之箭的相同之處,不在於飛行軌跡、所指方向或目標,而在於它的終止,這意味著時間到頭了。

  在中國文化中,“光陰似箭”形象地表達了個人轉瞬即逝的必然命運。“光陰似箭”與我們西方人擁有的“時間飛速”的觀念結合一起,就變成了典型的中國人的自我審視,即人在世間的時間終歸要窮盡……並且是以離弦之箭的速度走向終結的。

  3.在我們兩國的語言中,詞序都很重要。但在中文裏,不同的字詞排列方式會深刻影響詞義。例如,“蜂蜜”是由“蜂”和“蜜”這兩個字組成,如果把這兩個字的順序顛倒,就成了“蜜蜂”。

  可以說,如果沒有統一的語言,官員們就不可能統治整個中央王國。不可忘記的是,大英帝國在其鼎盛時期都沒有排斥學習別國的語言。語言過去是、現在也還是權力的工具。難道這就是中國雇我到蕪湖和聊城教授英語的原因?

  4.在中國旅行時,我發現商品價格分3個等級。中國人買東西價格最低,對像我這樣的西方人通常要貴上一倍,而處在其間的是“海外華人”。中國人經常使用“海外華人”這種稱呼,它的含義似乎超越了字面意思。我並不抱怨購物時分三六九等的做法,我只是納悶,為什麼中國人願意給我的鄰居打折,而我沒有這樣的好運?

  這種獨特的表達方式,和世界各地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與祖先相差不大的事實,都表明了中國人對本國民族具有的一種親緣性。從地理上說,中國確實是一個國家,但中國更代表一個民族。

  5.為了說明我所瞭解的中國人的倫理道德,我想在此講一兩件事。有一年,一個好朋友向我透露,我們所在的大學開除了兩名女生,因為她們懷孕了。這是五千多名學生中僅有的兩位,比例還不到0.04%。

  我曾向一位中國朋友請教中文裏的“罪”字。他遲疑了一會,然後重複了幾次“罪”的發音。這位元朋友拿出一本小字典,隨後告訴了我這個中文字的意思。
  我們西方人通常的看法是,沒有罪惡,就沒有罪行,沒有罪行就沒有懲罰,這也反映在我們的語言中。而據我觀察,中國文化忽略罪惡,淡化罪行,但主張懲罰。我們兩國在許多方面既如此相同又如此不同。文章來源:【看中國網站】

相關新聞
一位媽媽的體驗生活札記(三)
一位媽媽的體驗生活札記(四)
一位媽媽的體驗生活札記(五)
一位媽媽的體驗生活札記(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