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寧:中國 你需要一場文藝復興

——寫在即將到來的新人文運動前夜

劉軍寧

人氣 36

【大紀元12月9日訊】人與動物的一個根本不同之處,在於人不僅是吃飯的動物,而且是觀念的動物。人靠食物充實自己的肚皮與軀體,靠觀念與信仰充實自己的靈魂與思想。而一切觀念中最為重要的是有關人類認識自我的觀念。換句話說,人類不是在食物的攝取中提升自己,而是在觀念的昇華中提升自己的。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也是人類不斷重新認識自身的過程。新的觀念通過文藝形式的傳播並被人們普遍接受,一場文化運動(革命)也就發生了。

這樣的文化運動在中外歷史上一再發生。在西方有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在中國有新文化運動,甚至還有一場由上至下的“文化大革命”。這種以思想觀念變革為核心的文化運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許多文化運動往往不成功,沒有像發起者所預期的那樣改變人們對自身的認識,哪怕其所提倡的觀念後來被證明是正確的。二是並非每次文化革命所傳播的觀念都是正確的,或者說真的有助於提升對人類自身的認識。有的偽文化運動甚至傳播對人性的錯誤認識,這樣的運動,不論當初力度多大,最終還是要歸於失敗,因為其所傳播的觀念違背人性。

文藝復興,個人的復興

個人是人類社會的根本。這一明白無誤的事實卻被無視了數千年,而且在許多地方繼續被無視。卑躬屈膝的個體能夠昂首挺胸,冰封在群體中的個體得以復活自我,在西方,啟動這一進程的正是文藝復興。作為14世紀起源於義大利並擴散到整個西方的一場空前而持久的新文化運動,“文藝復興”是歐洲歷史上乃至影響到全人類的一次人文主義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擊碎了由來已久的精神枷鎖,塑造並普及了關於個人的尊嚴與價值的觀念。

在沒有出現文藝復興的地方,理想中的人應該是卑微的、馴服的、聽命的。個人不把自己看成是自己,而是看成一個民族、種族、階級、國民、政黨、家庭和公司中的一員。他被要求為他所屬於的那個抽象的集體活著,卻不能為自己活著;他什麼都可以是,就是不可以是他自己。個人就像是社會機器上的螺絲釘,被固定在命定的角色中,在僵化的社會秩序中動彈不得。他們被迫終身帶著自己的身份與政治標籤。憑藉權力可以任意剝奪個人的價值與尊嚴。一個人的價值不是由他自身的價值來衡量的,而是由他的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和個人身份來決定的。一個有價值的人不是人,而只是為掌權者所用的人“才”!現世生活的創造者和享受者,不是“活生生的個人”,而是那些冰冷無情的集體。

文藝復興的最大成就是在觀念上復活了真正的個人,否定了抽象的、集體的、附庸的人,肯定了個人和個體的價值、尊嚴與偉大,斷定個人不應該成為任何集體的附庸,主張個人是自身命運的主宰。文藝復興向我們揭示,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小宇宙,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能並擁有實現這一潛能的權利。而這正是現代世界文明及其制度架構的觀念基礎。世界雖然不是由觀念決定的,但是人類的行為和人類的制度都是建立在某種觀念基礎上。

這場文藝復興表明,以對個人的發現和確立個體價值為使命的文藝復興,是任何文明的成長必須經過的階段。文藝復興是人類文明的演進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是人類一次精神涅磐,是人類對自身認識的一次觀念上的脫繭。

復興,為何是“文藝”?

文藝復興不是復興文藝,而是借助文藝的文化復興與觀念創新。為什麼要借助文藝?因為文藝是人性的鏡子。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匠,其成就無一不是個性的淋漓發揮。文藝復興時期的每一幅傑作,無疑不是人性的自然流露。藝術作為傳播觀念的一種手段,與學術相比,具有無限的穿透力、震撼力、感染力、擴散力。學術是為同行的,藝術卻是為公眾的。攜帶價值觀的文藝是聯通哲學觀念與大眾文化的橋樑,是把知識轉化成文化觀念的最有效的手段,因為藝術能夠在人們的心靈中潛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態度、價值觀念等的深刻變化,還能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文藝本身又是最具個性、最離不開自由的社會活動。這使得文藝格外適合於傳播觀念、塑造信仰。沒有文藝,哲學觀念是無法變成大眾所認可、接受的價值觀。只有學術,沒有文藝,是不會有文藝復興的。所以,即將到來的中國文藝復興一定是而且必須是一場通過文藝來傳播的文化運動。學術與思想繁榮是文藝復興所必需,但是,沒有文藝,就沒有文藝復興。

值得提醒的是,文藝復興,不是文化復古。文藝復興雖以發掘、整理和研究古希臘羅馬的文化遺產為旗幟,但實質上是為了建立新思想和新文化。文化像人類自身一樣是演化而來的。任何新文化都一定能夠從既有的文化遺產找到種子、找到養分。文化不過是人性的再現。凡是人性中所蘊涵的,在文化中一定有積澱。文化擦不掉,就像人性改不掉一樣。沒有全新的人性,當然也就沒有全新的文化。所以,任何新文化不論多麼新,都是對既有文化傳統中的某種成分的繼承和放大。文藝復興不是要復古,而是要從古典文化中尋找普世價值,同時讓普世文化在本土傳統中紮下根來。

中國有過文藝復興嗎?

中國不曾有過真正的文藝復興,至少沒有成功的文藝復興。關於中國是否發生過文藝復興,有過很多爭論。有的人說,有!不僅有,而且從先秦、漢唐,到宋明、清末民初,發生過多次。如果把文藝復興看作是通過重新發掘、肯定古典文化來確立人的價值,來發現個人,那麼,文藝復興從來沒有駐足於中國。中國也許有過文藝繁榮,出現過好作品,但是,中國沒有成功的文藝復興,只有文藝復興的嘗試。

在中國現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影響最深的思想文化運動應該是發生在上個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這場完全由民間發起、民間主導的思想文化運動從觀念上進一步瓦解了持續數千年的君主專制社會,推動了人性的解放,引進了民主科學等現代概念,初步普及了自由、平等、人格獨立的觀念。即便如此,個人的主權者地位在中國從來沒有被確立起來過。普世價值與中國古典傳統的關聯性,從未真正建立起來。文藝復興向我們證明了一個貌似悖謬的道理,創新只能通過復興才能實現的。而這是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們根本來不及明白的道理。文藝復興成功的標準是:以個人為本位的價值觀,是否已經滲透到大眾文化中並成為主流價值觀,是否已經轉化為主導性的政治法律制度。中國歷史上的文化運動達成了這一目標嗎?

沒有人認為義大利今天還需要一場文藝復興來伸張個人的價值,因為這個任務已經完成了。未競的事業必須要完成。所以,中國今天仍然需要有場成功的文藝復興。這樣才能對今天的和未來的每個中國人有個交代,對歷史上那些致力於張揚個人價值的人有所交代,對中國的文化傳統有所交代。

文藝復興,抑或啟蒙運動?

有人會說,中國需要的是啟蒙運動不是文藝復興。為了抓緊趕超,何不妨跳過文藝復興直接進入啟蒙運動如何。在中國談啟蒙運動已經很多年了,至今沒有實現預期的結果。為什麼?因為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環環相扣,缺一不可。沒有文藝復興通過文藝的形式把個人的地位確立起來,啟蒙運動所涉及到的制度設計和秩序構建,就得不到大眾文化觀念的支撐。文藝復興喚醒了人們內心深處對人性的尊重和對自由的渴望,而啟蒙運動則向世人描述了一個怎麼才能夠尊重人性和保障自由的制度框架圖景。文藝復興是向過去要自由的正當性,啟蒙運動是向未來要自由的正當性。在基本精神上,兩個運動並無二致。啟蒙運動砸碎了中世紀思想專制鎖鏈的最後環節。啟蒙運動為新思想大廈新添了不少磚瓦,但埋下這一大廈基石的是文藝復興。

事實上,近三十年,或者說,近一百年,中國的啟蒙者們試圖繞開文藝復興直接進入啟蒙運動,只面向未來不面向過去,只面向精英不面向民眾,只面向學術不借助藝術,以至於啟蒙對中國至今還是一個夢想。中國人一直看到了自己需要一場啟蒙運動,而沒有看到在啟蒙運動之前還必須有一場文藝復興,或者說一場新人文(復興)運動,不論你叫它什麼。

從文藝復興到憲政民主

沒有新的觀念,不會有新的制度;沒有正確的觀念,不會有合理的制度。制度離不開人,尤其離開個人。個人與制度也離不開觀念。沒有個體自由自主的觀念,沒有自立的個人,不會有能夠保障個體地位的正義制度。在看待人、觀念、制度三者之間的關係時,不僅要看到制度,而且要看到制度背後的個人;不僅看到個人,而且要看到支撐個人的觀念與信仰。如果沒有文藝復興等一系列思想解放運動,十七、十八世紀西方的幾場重大憲政革命是不可能發生的。文藝復興奠定了文化思想運動的方向性,而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則是加速器。正是文藝復興帶來的“個人的發現”為後來的憲政民主革命奠定了觀念基礎。正是因為有了文藝復興在前,啟蒙運動才得以成功地演變成一系列憲政革命。

觀念是有後果的。憲政革命,正是關於個人的自由、與尊嚴的觀念的後果。文藝復興的突出貢獻之一,是把個人的自由與自主變成信仰,變成占主導的文化觀念,使人的思想靈魂有了歸宿,精神力量有了源泉。沒有自由的信仰,就沒有自由的個人,沒有自由的個人,就沒有保障自由的憲政。心中有了信仰,現實中也就有了憲政的柱礎。如果建設憲政的大廈材料現在還沒有備齊,我們是否可以先在每個人的心中築起信仰的大廈?

沒有文藝復興,就沒有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也就沒有後來的憲政革命。個人的覺醒必然導致對憲政民主的追求。文藝復興是一連串事件的第一樁。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和憲政革命,保障民權、限制君權的憲政體制逐步確立起來。在自由的觀念與信仰、自由的個人、自由的制度的鏈條中,觀念不能決定一切,只是起點,是一系列事件的起點;制度更不能決定一切,因為它只是一系列前提的結果,一系列事件的終點。沒有起點,哪來終點?

文藝復興,條件何在?

中國一直需要一場文藝復興,可是直到今天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備發生文藝復興的條件。今天的條件也許不是絕對成熟,但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成熟。

歐洲文藝復興的最根本原因是發達的商業,即市場經濟的萌芽。文藝復興因市場經濟萌芽而起,又服務于商業文明。文藝復興不是孤立的,沒有市場經濟,文藝復興不過是句口號。中國的今天有比上個世紀初更為發達的市場經濟,中國人從未像今天那樣受到商業文明的浸濡。導致“發現個人”的社會經濟條件正在形成。市場經濟所帶來的自由空間給思想和藝術的繁榮提供了溫室。市場經濟所孕育的中間階層日益茁壯。互聯網和市場經濟所帶動的全球化推動中國人與全球互聯互通,使中國人有可能在思想上和精神上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向內走得更深向外走得更遠。

即將到來的文藝復興其所面對的阻力與障礙仍是巨大的。但是,阻力是構成文藝復興的必要社會背景。沒有阻力,新的觀念就不會有爆發力。當年,義大利文藝復興的爆發力正是來自衝破了政權與教權的雙重阻力。文藝復興是不可能發生在文化大革命那樣的偽崇高氛圍中。正是價值的虧空和信仰的迷失提供了思想升級與觀念脫繭的契機。

事實上,中國已經悄然處於一場新人文運動的前夜,中國的文藝復興甚至正在悄然來臨。中國從未如此接近過一場即將到來的真正的文藝復興。我們已經能夠看到文藝復興前夜的熱身動作,從對古典的著迷,到個人自主意識在一部分人中的初步覺醒、再到文藝的民間化,而且躁動的個人無處不在。由於傳媒科技的發展與普及,一個自我解放的時代正在到來。伴隨著互聯網而興起的個體傳播,將是中國新人文復興運動的新景觀。

毋庸置疑,中國人需要重建文化自信。在全球化的今天,只有通過文藝復興才能重建文化自信。文藝復興首先是普世價值的文化尋根。只有確立、發現並承認個人的價值與尊嚴,才有可能找回文化自信。當時的義大利和歐洲,只能從自己固有的古希臘羅馬的思想和人文傳統中尋找支援力量。今天的中國既可以內引自身的傳統資源,也可以外聯西方的人文遺產。因此,中國文藝復興的目標是發現個人,方法不是復古、不是媚外,而是內部發掘外部引進。

天地之間,個體為尊!

只有個人的站立,才有中華的真正站立。西方的崛起和繁榮,首先要歸功於文藝復興運動,歸功於個人的覺醒。中國的落後首先要歸因於個人和個體意識長眠不醒。中國需要一場文化風暴,需要一場文藝復興,需要一場新人文運動來喚醒沉睡了幾千年的民眾!喚醒的目的不是為了富強,而是為了個人的價值與尊嚴。

只有觀念的進步,才有社會的真正進步。法國著名思想家帕斯卡有一段名言:“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我們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思想。”人是一種有思想的動物。人類前進的每一步,表面上是靠腳帶動的,實際上卻是由思想驅動的。而任何思想首先都是個人的,而不是集體的。文藝復興的貢獻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不幸,一個文明的衰落,歸根結底是失去了思想的驅動力。對中國來說,這樣的驅動力已經熄火很久了。

在即將到來的觀念變革風暴中,當個體本位的思想閃電擊斷無形鐐銬,當反人性的惡之花不再綻放,“我”就會從我們中凸現出來,“我們”將變成小寫,“我”將變成大寫!個體的價值與尊嚴,既是先天的,也是後天的;既是過去的,也是現在和未來的。如果先天沒有獲得,那就在後天爭取;如果過去沒有獲得,那就從現在開始爭取。這片土地上的文藝復興,這個國度中的個人覺醒與人文精神的確立,已經晚了五百年,還能更晚碼?

──轉自《新世紀》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劉軍寧:老子為何總是標獨立異?——天堂茶話之二十:我就是我
復興烏來觀光 泰雅歌舞帶動
【藝術家小故事】少年米開蘭基羅二三事
劉軍寧:中國哪有什麼利益集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