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二零五零 難以實現的美妙預言

胡少江

標籤:

【大紀元2月18日訊】 二月七日,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發表了一份題爲《中國現代化報告2006》的研究成果。隨即,各大媒體迅速以“二零五零年:國內居民最低月薪一千三百美元”的醒目標題轉載了這份研究報告的摘要。

報告稱,二零五零年的中國將是一個中等發達社會,人均預期壽命逾八十歲,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覆蓋率達百分之百,人們可以自由合理流動,按二零零二年價格最低月薪超過一千三百美元,絕對貧困和童工率下降到零。讓我們先看報告關於中國月薪的預測,因爲這的確是這份報告的一個賣點。

就最低月薪而言,涉及到兩個很重要的變數。

首先是中國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如果將數億生活在農村的貧困人口排除在外,只考慮城市工人,二零零五年的最低月薪大約爲五十美元。假使中國的收入結構不發生任何變化,也就是說假定中國城市工人的最低月薪的年增長速度與國民經濟的年增長速度完全相同,根據簡單的數學計算,人們不難看到,要想在二零五零年達到最低月薪一千三百美元,中國經濟必須以年均百分之七點五的速度增長。

截至目前爲止,中國經濟已經高速增長二十七年,達到這一目標,意味著中國經濟需要以百分之七點五以上的速度持續增長七十多年。從世界歷史看,沒有一個國家的經濟能夠持續七十年以百分之七點五以上的速度增長。這不僅僅是由於資源、環境等條件的約束,也是由於勞動力市場的限制和世界上其他後起國家的競爭。從中國自身的情況看,資源約束、環境污染、與主要的國際貿易夥伴的摩擦已經十分嚴重。由於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中國增長的主要因素—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到了二零三零年前後也會消失殆盡。

其次,能否實現最低月薪一千三百每月的目標,中國的經濟和財富分配結構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即便中國的經濟總量達到了如前所述的規模,不同的經濟和財富分配結構也會導致不同的最低月薪。假使中國經濟能夠以百分之七點五以上的速度增長,到了二零五零年,中國的人均國民收入大約能夠達到今天英國的水平。英國現行的最低工資大約爲九美元一小時。如果是全日制工作,最低月薪相當於一千四百美元左右。美國的人均國民收入高於英國,但是最低月薪才不到一千美元。

英國是一個收入分配和社會福利相對平均的國家,但是它是在完成經濟起飛之後才實行高福利和高工資政策的。自從它實行了這一政策後,很快便失去了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優勢。中國想要在經濟起飛的同時實行平均分配的收入政策,其難度可想而知。更何況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爲世界上貧富收入差別最爲懸殊的國家之一,要想實現向一個均富的社會的轉變,必然要經歷激烈的社會結構的變化,從而一定會影響到經濟增長的速度。

這份報告多次提到中國經濟的後發優勢,並且將持續高速發展寄託在這一優勢上。所謂的後發優勢,是指發展中國家不走發達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已經走過的彎路,並且利用引進技術的低廉成本實行跨越式趕超。不錯,從技術上看,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技術普及後成本迅速下降的規律而獲取低成本的技術,從而幫助其實現經濟起飛。這一點從中國過去二十多年的發展實踐也得到了證明。例如,由於生産成本的迅速降低,中國的電話、電視、汽車等普及的速度比起發達國家來說要快得多。

但是報告所極力回避的是經濟學家們常常提到的後發劣勢。不少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利益集團,常常有意忽略社會公正和法律制度的建設。這一做法的後果在發展之初常常不明顯。這是由於有引進技術之類的後發優勢,經濟在滯後的政治法律制度下仍然可以取得一個時期的高速發展。但是假以時日,各種社會矛盾會逐步得到暴露並且激化,等到社會不得不做出調整的時候,常常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世界上有不少集權國家的歷史經驗都證明了這一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伊朗等就是很好的例子。中國的情況也是如此,近年來,各種社會衝突愈演愈烈。最爲嚴重的事,當局並沒有顯示出從制度安排上根本解決這些社會衝突的意願和能力。我想,這一點正是中國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也是實現這份研究報告的預言的最大障礙。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胡少江:冰城變毒城,只是一夜間
胡少江:中國發展 幾代人的代價(上)
胡少江:中國發展 幾代人的代價(中)
胡少江:世貿組織香港會談難以成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