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大陸工資上漲外商頭痛

人氣 1
標籤: ,

【大紀元3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羅莎編譯) 在這一期的商業周刊中針對中國工資上漲問題,提供了一篇分析及評論,提到中國勞工的短缺,已導致工資的上漲,而這個趨勢,勢必會對全球造成影響。

永進集團在數年前從事銷售燈具及傢俱給Wal-Mart (WMT ), Home Depot (HD ), Target (TGT )及 Pottery Barn的生意,有相當不錯的利潤。但最近該公司的獲利率郤降到只有5%,是14年前的一半。因勞工的短缺,已迫使該公司不得不提高工資,隨著成本的增加,也就影響了利潤。光是去年一年的薪資即調漲了40%,目前平均一個月的薪資是160美元,但雖然薪資調高了,該公司仍然無法召募到足夠的員工。

生產冷氣壓縮機的Emerson公司也面臨到同樣的問題,該公司部分工作的員工流動率每年高達20%。Emerson公司總經理David Warth表示,目前係透過交換員工及提高薪資的作法,來防止800名員工跳槽到Samsung, Siemens (SI ), Nokia (NOK )以及其他多國籍企業。

以前大家印象中有取之不盡廉價勞工的中國已不復存在了。從中國南方的紡織及玩具工廠到在上海北京的公司總部及研究實驗室,目前他們所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找到以及擁有一批好員工。依據屬深圳勞工研究集團的現代觀察機構統計,一些屬於較低技術層次的產業員工流動率高達50%。廣東省表示,有250萬個工作找不到員工,同樣的,江蘇、浙江以及山東省也都面臨找不到合適員工的問題。北京社科院人口及勞工經濟所副所長張炬威(音Zhang Juwei)即指出,以前大家都說中國有無限的勞動供給,現在應該修正為中國正面臨有限的勞動供給。

相關報告指出,勞力短缺的情形首次出現在2004年末,當時許多公司認為僅是短期現象。現在同時出現了流動率及薪資成本提高的情形,才讓許多跨國公司充分了解到中國的遊戲規則正面臨永久性的改變。固然薪資的上漲問題,可藉由生產力的提高方式,抵銷所造成成本的增加問題,但畢竟生產力的提升是有一個限度,如果無法追上薪資的漲幅,則仍會迫使廠商調整價格。隨著中國與其他國家薪資水準的拉近,已經加大了將所增加的成本轉嫁到美國及其他市場消費者的壓力。Citigroup (C )在今年二月份的報告中也提到,中國勞動成本的持續成長,即使是很緩慢的成長,仍然會對全球造成通貨膨脹的壓力。

廠商所面臨的勞動力壓力,不僅僅是數字的「量」的問題而已,還涉及到「質」的問題,也就是技能問題。雖然中國目前擁有8億的勞動力,但真正能符合雇主要求水準的,就不是太多了。去年跨國公司員工流動率平均值是14%,2001年及2004年分別是8.3%及11.3%,流動率逐年提高。依據Hewitt Associates LLC人力資源顧問公司統計,薪資漲幅為8.4%。在中國的美國商會一月份報告顯示,勞動成本的增加已經壓縮到48%在中國設廠的美國製造商利潤。

為了吸引勞工,許多企業除了調高薪資外,也加強相關員工福利措施,如:宿舍環境的提升以及用餐菜色的改善等。而Emerson更針對有小孩的員工引進彈性工作的作法,並提供員工免費旅遊;此外,該公司也採取建構節約能源的辦公處的作法,以降低營運成本的方式自行吸收薪資的上漲。

依據McKinsey顧問公司的統計,在財務、會計及工程方面能符合外國公司標準的只占應徵者的10%。目前中國僅能提供跨國公司約5000名經理人,但預期未來的五年,經理的需求量將高達75,000名。為能培養更多經理人,許多公司是採取自行辦理教育及訓練的作法,如:Motorola即定期直接雇用學校畢業生,然後在Motorola學院中施以訓練。在北京的Intel公司投資了13億美元的晶圓組裝、測試及研發廠,已訓練出600,000位講師,將投入未來人力的培養工作。

薪資的問題,已讓美國公司開始重新思考廠房的設置地點,是否應移往中國內陸或甚至移到越南及印尼等較低成本的國家。事實上,最近這幾年,GM、Honda、Motorola及Intel已經將部分製造或研發部門移往中國內陸。但隨著赴內陸投資廠商的增加,中國內陸勞工短缺及薪資上漲的問題也已經開始產生。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李家同:不宜過分依賴和大陸的貿易
李家同:兩岸競爭,別輸了國際觀和創意
葛特曼:誰扼殺了中國大陸的互聯網?(六)
金門檢疫站:來自中國肉品 一律沒收銷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