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湧:尋找舊王朝 老面孔背後的新意

傅國湧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3月25日訊】黃曆新年前後,坊間流行一本書:《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 。老實說,這七張面孔,我們都並不陌生——朱元璋、朱棣、海瑞、魏忠賢、張獻忠、吳三桂、鄭成功,這些文章大部份我都已讀過,其中四篇先前也曾收入《另一面》中,但是將這七張同屬一個朝代的面孔放在一起,感覺竟然就大不一樣了。

一個開國皇帝,一個建功立業的篡位皇帝,一個名動青史的清官,一個權傾朝野的大宦官,一個殺人如麻的造反梟雄,一個留下千古罵名的「貳臣」,一個無意中成了民族英雄的末代忠臣,七張面孔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清晰的王朝剪影,興衰榮辱、是非成敗,盡在其中。

其中的有些篇目,我在雜誌上陸續讀到過,而且一年多以前就寫過一篇小文《重寫歷史的可能性》,就文學想像與歷史的關係等提出了一些看法。

1644年的吳三桂不過三十出頭,「這是一個充滿激情、慾望、才華和能量的生命」, 「衝冠一怒為紅顏」,作者的思維沒有停留在多少世代以來人們早已形成的定式之中,對一個被唾罵了6個甲子的吳三桂給予了「同情之理解」,並力圖從人性的、特別是心理的角度去重新解讀吳三桂當年的選擇。

對於兩個注定被後世記住的皇帝,年輕的張宏傑察覺了「歷史的慣性」,也看到了「權力的奧秘」,正是朱元璋、朱棣父子塑造了朱家王朝的性格,當然,歷史的巨大慣性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個王朝的命運,儘管綿延幾百年之久,畢竟走不出那種週而復始的惡性循環,彷彿橡一個圓圈般,繞來繞去,總是在原地踏步。宮廷權力的故事總是重複著血的輪迴,篡位的陰謀,武力的後盾,堂皇的裝飾,這一切都被高高的宮牆擋住了。

《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沒有關注制度性的缺陷,而是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人性深處,試圖揭示人性的複雜性,特別是人性的幽暗一面,飛揚跋扈的張獻忠連自己有時候都對難以抑制的嗜血慾望無法理解,只好以所謂「收人」的使命來自我安慰,他對沒有抵抗能力的平民、文人以及投降者大開殺戒,為四川留下了濃重的血的記憶。

令人談虎色變的魏忠賢,不過一個弄權的太監,卻能挾天子令天下,他身材高大、性格開朗,重感情,也有一肚子的抱負宏願,他容不下任何對他的專橫跋扈不滿的聲音,對於不服者毫不留情,在面對政敵的時候,他渾身上下似乎都瀰漫著一股殺氣。@

就是連那個在歷史中留下了好名聲的大清官海瑞,在人性、人格的層面也並不是那麼完美,作者從史料判斷這位清官是個「偏執症患者」,所謂清官也不過是中國發達的貪瀆文化中一朵病態的奇葩,越開得艷麗,我們的民族就越可悲。

如果說「關心歷史其實是關心自己」,那麼多讀一點歷史對我們總是有好處的。@(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日讀賣報社會長渡邊說國會應檢討戰爭責任
獅子王主題曲版權官司 原創人女兒勝訴
王子亦:中共邪黨滅亡之後清算罪惡,迎接未來
國家地理頻道首播「猶大福音」特別節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