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蘭花病毒檢測技術領先全球

人氣 57
標籤: ,

【大紀元3月3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三十日電)蘭花是台灣出口大宗,每年為台灣賺進不少鈔票,但蘭花病毒卻是品質的重大威脅,一般的檢測技術往往不夠精密,待蘭花長大後才發現病毒而遭退貨,因此農委會農試所經多年研發出高敏感度的蘭花病毒晶片檢測技術,可同時檢測三種病毒,目前已經技轉廠商,可望大幅提高品質和商機。

農委會的研究團隊指出,大多數感染蘭花病害只要用傳統的防治法施用藥劑即可良好防治,但唯獨由「濾過性病毒」所感染的病毒,至今仍無有效治療對策。

農試所植物病理組研究員張清安表示,感染蘭花的病毒至少有28種。但在台灣發生的只有蕙蘭嵌紋病毒(Cymbidium mosaic virus,CymMV)、齒舌蘭輪斑病毒(Odontoglossum ringspot virus,ORSV)、胡瓜嵌紋病毒 (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及番椒黃化病毒(Capsicum chlorosis tospovirus,CaCV)等四種。但對蘭花影響最嚴重的是CymMV及ORSV。

張清安指出,ORSV及CymMV主要藉由傷口入侵感染,二者性質非常穩定,可在細胞外存活極長時間,因此容易污染栽培環境、器具與人員。部分蘭花品系感染病毒後於幼年期並不表現明顯病徵,容易導致栽培者的忽略,增加病毒傳染的機會。

近年國際間蘭花品種交流頻繁,也助長病毒散佈。尤其產業界全面應用「組織培養技術」複製分生苗,加上業者忽略病毒檢測,使得近年來帶病毒的蘭花種苗在市場上極為普遍,相對造成買方在選購時趨於保守,對台灣蘭花產業發展不利。

國際上,荷蘭是台灣輸出花卉的最大競爭者,他們有專門的生物科技公司使用國際上最廣泛應用於植物種苗病毒檢測技術─「酵素連結抗體吸附法」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但由於精準度不夠,無法測出極微小量的病毒,所以風險仍高。

張清安強調,近十年來台灣的蝴蝶蘭及文心蘭等蘭花產業突飛猛進,蝴蝶蘭外銷更是全球重鎮,農委會甚至將蝴蝶蘭選為台灣重點發展的旗艦作物。因此從2000年起執行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計畫,已成功研發可同時偵測ORSV及CymMV的「one step multiplex RT-PCR檢定流程」,可同時偵測兩種病毒。敏感度是ELISA的一千倍,且試驗證實流程對於經ELISA測定為負反應的蘭花樣品中,仍可順利偵測出病毒。

這個技術大幅降低檢測人工與耗材成本,接近傳統ELISA的水平,且已經於去年12月正式授權專業生產蘭花組培苗的新高生物科技公司,進入產業應用階段。

不過RT-PCR法必需有專業人員判讀電泳分析結果,不便於中下游蘭花栽植者,因此研發團隊再度將此法與DNA微矩陣生物晶片檢測法,成為整合型生物晶片試劑套組。這項技術可省略RT-PCR的判讀結果,只要運用晶片上構築的圖譜呈色變化,即可肉眼判別檢測結果,顯著提升檢測效率、敏感度與結果重現性。

經過臨床測試晶片檢測技術的病毒檢出率可以達到98%,比ELISA的60%與RT-PCR的80%顯著提昇。這項技術已在今年一月正式技術授權「晶宇生物科技公司」進行量產與銷售。

這項技術發展對於未來蘭花健康種苗驗證制度的推行將有極大助益,並使台灣在蘭花病毒檢測技術的研發與商業化上領先其他蘭花生產國,更有助於台灣未來蘭花產業競爭力的提昇。

相關新聞
高縣鳥松國中校園  兩千株蘭花飄放淡淡花香
台灣中研院SARS基因新發現 國際期刊發表
瑞典發現染上禽流感的野貂
黃根節蘭觀賞價值高 桃園農改場研究繁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