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兩會的敗筆

標籤:

【大紀元3月8日訊】(亞洲時報記者潘小濤3月7日撰文)十屆四次中國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會議,議期已過了一半,可議之處甚多。今年的財政預算跟去年一樣,不再由財政部長金人慶在全國人大全體會議上宣讀,而是把報告文本直接交給代表審閱,然後在閉幕當天表決。表面上,這種做法無可厚非,可以簡化會議,節省代表們的寶貴時間,但這個改革很可能成為今年兩會的敗筆,變相凸顯了全國人大“橡皮圖章”的形象。

過去,每年的全國人大會議都會由國務院總理、國發改委主任和財政部長,分別在大會上宣讀“政府工作報告”、“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和“財政預算”。因此,財政部長在人大會議上,先向代表們報告上年預算的執行情況,接著宣讀來年的財政預算案,然後讓代表討論幾天,到了閉幕當天表決。

自從去年開始,中共當局為了體現“胡溫新政”,帶頭在全國性的會議減掉那些不必要的繁文縟節,於是取消在全國人大會議上宣讀“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和“財政預算”這兩個程序,僅把相關文件交給代表,好讓他們有更多時間討論議案。今年的兩會繼續沿用這個作法,僅得總理溫家寶在台上宣讀政府工作報告。

很可惜,“通往地獄之路多是由善意鋪成的”。這項改革,特別是取消財政部長宣讀財政預算的安排,雖然簡化了會議程序、節省了資源,卻也讓外界以為中共完全不尊重全國人大。按照中國的憲政,全國人大是最高的立法機構,也是最高權力機構,肩負起監督政府的任務。除了立法、修憲、選舉和任命國家領導人,最能體現人大職權的,就是對政府開支的審批權。

正正因為立法機構擁有審批財政預算這把“尚方寶劍”,行政機構才會乖乖的接受立法機構的監督。香港或其他西方國家,多由行政首長或財政部長,到國會或立法機關宣讀來年的財政預算。

但是,根據過去的人大會議經驗,不要說否決財長的預算報告,即使是投反對或棄權票的比例,也少之又少(通常少於一成)。因此,財長在人大會議上宣讀報告,無疑已成了例行公事,宣讀與否也無關宏旨,最後肯定會以絕大多數比例通過。

雖然財長在人大會議上宣讀財政預算,已變味成為走過場的形式,卻多少體現了行政機關向全國人大負責的態度,凸顯全國人大是制度上的最高權力機構。現在中共當局把這個程序裁掉,雖然在客觀效果上沒有分別,財政預算照樣會獲得通過,但很容易讓人以為:行政機構漠視全國人大的法定地位,不尊重人大的審批權力,因而連形式也免了。

當然,保留原來宣讀財政報告的程序,並不表示行政當局就真的尊重人大,更不表示人大真的能夠行使監督權,而是否宣讀財政預算,也不能真正體現全國人大的憲政地位。但是,連形式也不屑做,客觀的效果就一定是矮化了全國人大!(上)(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兩會」前二度被抓 維權者悲歎出路
香港支聯會在兩會期間發起全球同步絕食行動
中國自由民主黨提案廢「一黨專制」的聲明
訪民發出致人大政協建議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