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過度依賴出口 國際貿易摩擦接踵而至

標籤: ,

【大紀元4月7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七日電)根據世貿組織的統計,從一九九五年至二零零五年,中國已連續十一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在世貿組織成員發起的反傾銷案件中,約六分之一針對中國。二零零五年,中國遭遇反傾銷調查五十一起,為歷年最多。

繼三月二十三日歐委會正式批准對中國產皮鞋反傾銷案的初裁方案一周之後,三十日歐盟、美國常駐WTO代表團大使分別致函中國駐WTO代表團孫振宇大使,就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政策等措施在WTO提起爭端解決機制下的磋商請求。

新華社報導,時隔一天,歐盟又發表公報稱,將對中國七家彩電企業恢復徵收百分之四十四點六的反傾銷稅。十天之內,三起貿易摩擦接踵而至,再次敲響了中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警鐘。

中國商務部公平貿易局局長王世春表示,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抬頭、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等因素的影響,中國遭遇的貿易摩擦日益增多,已進入貿易摩擦高發期,摩擦形勢日趨複雜,中國遭遇的貿易摩擦呈現四大徵兆。

一是涉案產品範圍不斷擴大,而且主要集中在輕工、紡織、機電等中國具有競爭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此外,在中歐、中美就紡織品問題達成一致後,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在紡織品方面的矛盾有可能進一步顯現。此外,近期國外還高度關注中國鋼鐵等產品,摩擦可能會接踵而至。

二是在中國與發達國家貿易摩擦不斷增多的同時,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摩擦也呈擴大化趨勢。目前,印度、土耳其、南非等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的數量佔案件總數的百分之六十。

三是從貿易保護手段看,反傾銷仍是對中國使用最多的貿易救濟手段。部分WTO成員援引中國加入WTO議定書第十六條對中國發起的特保調查增多。此外,發達國家同時還利用技術貿易壁壘、技術標準、檢驗檢疫等非關稅壁壘和手段,限制中國產品出口。

四是貿易摩擦逐步由貨物貿易領域擴展到服務貿易、投資、知識產權等多個領域,由企業微觀層面向宏觀體制層面延伸:特別是在人民幣匯率、知識產權等方面,中國面臨的壓力增大。

中國製造業實力雄厚為何成為全球貿易摩擦的「重災區」?專家指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成為產業轉移的重要目的地,中國具有的比較優勢決定了所生產的產品具有極強的競爭力,對國外相關產業造成一定的沖擊,成為貿易摩擦的矛頭所向。

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基於自身利益,將部分利潤較低的中低端產業外包給發展中國家。中國由於具有比較明顯的勞動力價格優勢和資源優勢,因此成為全球產業轉移的重要目的地。二十多年來,中國出口高速增長,產業鏈日趨完善,部分產業具有了生產中高端產品的能力,出口產品質高價廉,以致中國商品不但成為發展中國家,甚至成為發達國家的有力競爭者。

作為全球製造業大國,中國扮演的這一角色日顯尷尬:一方面是接踵而至的貿易摩擦;另一方面卻是量增價跌後日益微薄的利潤。一方面出口量很大,產品遍及全球;另一方面卻背負了傾銷的惡名,還帶來了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污染。

這樣的尷尬顯示,中國是製造業大國,但不是製造業強國,在全球產業鏈條中,中國目前的生產方式處於加工、裝配這一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環節。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認為,投資佔比過多,帶來產能增加過快,而最終需求不足,造成了企業經營上的困難,越來越多地依靠出口,而出口最終引起中國與貿易伙伴國之間的摩擦愈加頻繁。

相關新聞
李家同:一支未好好訓練的百萬雄兵
中國文字、預言與神傳文化(二)
算命師
算命師 人氣 22
智利首次九評研討會聖地亞哥舉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