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老別墅 變身花園住宅

人氣 54
標籤: ,

【大紀元5月27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陳品竹/報導‧攝影

今日案例

當林文彬教授第一次踏進這棟位在中興大學附近南門路靜巷中、約40年的老別墅時,他和太太幾乎被室內潮濕的霉味嗆到不能呼吸,只見整個牆面都是壁癌,地板泛潮、光線陰暗,但就是一個10坪的大花園,讓他這個生長在水泥叢林的台北人,有無法抗拒的致命吸引力,終於提起勇氣,買下這個老屋子。

改造前


透過朋友介紹,林文彬請陳美珠設計師為這棟房子做「全身美容、從頭改造」;林文彬在中興大學教老莊哲學,本身個性也如老莊哲學的低調、謙和,在逢甲大學教台灣文學及台灣書法的太太余美玲,則是個性自然豪爽,兩人只給初次見面的設計師一句話:採光、通風、健康、樸實,儘量保存原房子的「味道」;如今,這裡庭院花木扶疏,環境清幽。

設計師說法
陳美珠/貞元設計公司

剛接這個案子時,我並不急著畫圖設計,而是多次到林教授原來居住的家,觀察家具的擺設、林家成員的生活習慣、需求。在溝通過程中,林教授夫婦一直耳提面命:「一定要保留老房子的味道」,因此保留了原屋主花園的一草、一木、一石,即使要更改房子老舊斑駁的外牆,也採最自然會呼吸的抿石牆。比較遺憾的是,因為原空間的設計及預算問題,無法將兩間較暗的衛浴室移到有採光的位置。

看招1 解決陰暗潮濕
改造前,整個牆壁因為潮濕而長「壁癌」,為了一勞永逸,設計師將整個「癌面」刮除,重新做防水、上泥、油漆。

雙併的別墅3面採光,照理說應該不會陰暗潮濕,但因為原屋主的側院及後院以石棉瓦加蓋,因此通風採光受阻,全棟牆面潮濕而生壁癌。為了一勞永逸,將牆面混凝泥土全部刮除到磚塊裸露,再重砌混凝土、防水工程,之後再上潻,因為如果是只做表面粉裝,半年內壁癌一定重現。

接下來將後院、側院加蓋的石棉瓦全部拆掉,部分側院栽花種樹,成為餐廳窗外的綠景。加蓋採光罩部分則成為家事工作陽台,部分空間用格柵濾掉陽光,成為養蘭室。這樣既通風、透光,空間又充分運用。

看招2 增加採光


接著把客廳的落地窗外推,側牆窗子加大,增加了光源的納進。而客廳與餐廳的隔間牆,打掉約60公分,改為透明玻璃牆,玻璃面上印的是夫妻倆最鍾愛的台灣書法家陳丁奇的字。不只讓客廳光源穿透,這面玻璃書法牆也成為客廳的藝術裝置。

看招3 提升安全

由於房子實在太老舊了,為了安全,整個房子的電路管線重配,並收納在天花板內。生鏽的鐵水管也改成不鏽鋼水管。在改裝過程中,設計師才發現這棟屋頂呈「人」字形的房子,椎頂空間所支撐屋樑的竟只是木條,因此全部改為鋼構。另外,斜屋頂下的隔戶牆,竟沒有整個隔到屋頂,兩戶相鄰住戶,可一清二楚聽到彼此的對話,完全沒有隱私,因此也將隔戶牆做滿,避免「隔牆有耳」。

看招4 闢養蘭室

由於林教授家人口簡單,夫妻倆加一個小孩,因此原來房間雖然不大,卻已夠用了,但林教授書籍多,因而將最大房間改為書房,1樓房間則做為父母來住時的房間,但將房子的高檯度窗子,改為落地窗,窗外就是養蘭室,讓林教授父母在房間可欣賞到蘭花。

看招5 廚房變大

由於夫妻倆都非常愛看書,因此除了書房外,其他空間或走廊,也儘量有書架,隨手可拿到書、隨時可閱讀。另外,在1樓樓梯下空間,設計為收納雜物的儲藏室。而餐廳與父母房的隔牆,則設計為透明玻璃櫥窗,展示兩人收藏的茶具。至於原來1坪不到廚房,利用後院空間而稍做外推,變成2坪大,開放式的架櫃,擺置瓶瓶罐罐。特別挑選白色廚具並在上方做光罩,採光好之外,也有空間加大的視覺效果。

屋主心聲

屋主/余美玲

由於事前溝充分,整個房子的設計基調都沒有悖離原先想要的,全家人住得很開心。只有音響的線路,因為雙方的疏忽,設計師以為只是一般音響,因此只請普通的管線師傅來配線,而非音響專業人員,因此管線不合音響使用,目前正在改善中。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新一代別墅主人 偏愛輕古典風
建材含甲醛 辦公藏危機
台房產專家:舊屋改裝翻新 省錢購屋新選擇
法拍劉冠軍別墅 鄰居債主 幫助脫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