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結合台灣傳統夜市 引領創新與應用

人氣 5
標籤: ,

【大紀元6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永昌台北十九日電)由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MIT Media Lab)、國立台灣美術館等聯合主辦的「夜市2006」科技人文創作坊,結合科技重新塑造與詮釋台灣傳統夜市文化。

「夜市2006」在「夜市街頭藝術」、「互動夜市」、「夜市行動主義」與「夜市經驗回憶」四個創作主題下,創作坊參與者展示20種蘊含科技元素的夜市新玩法或新概念,帶來許多創新應用的可能性。

工研院創意中心主任薛文珍表示,「夜市2006」創作過程,運用互動設計 (Interaction Design)、擴增實境 (Augmented Reality),以及通訊科技(Telecommunication)等科技元素,創作出以夜市為應用場所的作品,讓台灣夜市文化搖身變為科技創作舞台,能夠引領台灣科技應用與創作的新方向。

「夜市2006」的成果展示中,常見的夜市撈金魚遊戲化身為作品「金魚樂團」,讓池子裡的金魚成為美妙音樂的創作者,金魚池的面積已被電腦軟體設定成代表不同音符的方格,當感應器偵測到金魚游過的路線時,啟動金魚所在位置的音符,便能奏出美妙音樂,讓我們在撈魚時多了另一層體驗音樂的趣味。

作品「賓果人」則是運用手機的 GPS空間定位與追蹤功能,先讓每人在夜市入口處於手機中得到一個數字的身分認證,於是除了可由手機上隨時得知同行但已經分開逛夜市的好友位於何處,或是哪一個攤位人氣最旺,甚至把每個人當作是一個號碼來玩賓果遊戲,將人視為夜市空間中碰撞的賓果球,此作品延伸了手機內容應用的新視野。

作品「蚵仔煎」則是一套模擬夜市蚵仔煎老闆緊張心情的互動電腦遊戲,透過各種可以用手拍打與按壓的感應器進行蚵仔煎的煎煮過程,遊戲畫面更不斷出現客人等待的表情與找零的需求,此作品讓科技經由遊戲的方式,深刻體會夜市攤販們的手忙腳亂與複雜心情,頗耐人尋味。

夜市2006總策劃李佳勳表示,夜市工作是以科技為工具的創作新舞台,期待運用這樣的方式,激發出一些具有產業效益的創作,諸如手機的創新應用、無線網路於夜市的應用、街頭科技藝術的革新以及美好記憶的保存方式等。

夜市科技人文創作坊16日到18日在台北華山文化園區進行一場科技應用與台灣本土文化的精采對話與創作實體展出。工研院表示,有興趣了解相關資訊的民眾可以上網,夜市2006網站:http://web.media.mit.edu/~jackylee/nightmarket/。

相關新聞
李家同:攸關人類福祉的科技不得操在少數人手中
李家同:步上恐龍的後塵
李家同:不要再強調「高科技」了
李家同:凍結大學人事,凍結競爭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