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稱中國人才浪費九千億人民幣

標籤:

【大紀元7月25日訊】(美國之音記者:張光華2006年7月25日北京報導)中國社會科學院剛公佈的2006年《中國人才發展報告》顯示,僅僅去年一年,中國就有2500萬人因為沒有能“人盡其才”而被無端消耗,人才浪費造成的經濟損失已經超過9千億元。

報告指出,由於用人觀念和制度安排存在欠缺,中國的人力資源沒有得到充份發揮,人才浪費情況令人觸目驚心。中國青年報報導,報告的一位撰寫人余仲華說,中國的人才形勢不容樂觀。首先,人才高消費的趨勢非常明顯。用人單位普遍提高了對學歷的要求,人才市場形成了“博士碩士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專看都不看,中專靠一邊站”的畸形局面。其次,內耗嚴重,排斥競爭。這種情況在一些黨政機關表現得頗為明顯。“一杯清茶一支煙,一張報紙混半天”仍然是一些公務員的真實寫照,還有個別幹部過著“上班捧一杯茶水,下班喝一頓酒水,外出撈一些油水”的日子。第三,人才閒置普遍。有些單位領導從小團體利益出發,甚至憑個人好惡決定人才的流動和使用,造成人才的閒置性浪費。

*郭立場:重形式而輕實用*

河南信陽師範學院教師郭立場表示,中國評價人才沿用的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做法,暴露出重“形式”而輕“實用”的思維方式。他說,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如何培養人,這也是造成人才浪費現象嚴重的一個原因,眼下最突出的問題是畢業生就業遭遇尷尬,問題在於目前高校的專業設置,學科結構與社會需求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

郭立場說:“我們的高校的本科生畢業之後和這個技校的學生去競爭的時候,競爭不過這些技校的學生,以至於這些高校的畢業生再從新回爐,重新再走技校這些學生走過的道路,進行短期的培訓,然後再就業。由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來,我們這個高等教育體制和機制存在很大問題。”

郭立場認為,浪費本不可怕,可怕的是根本不知道甚麼是浪費,誰在浪費和浪費了多少。他指出,一個大學生或是一個研究生培養出來要花費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經費,但是在畢業以後都沒有學以致用,那就是一種浪費。

郭立場說:“如果是一個人他學非所用,可能就是一個人的悲劇,也可能不會對我們這個社會造成太大影響,但是如果這樣一種現象逐漸蔓延開來,逐漸形成一種社會風氣,那它肯定對這個國家和民族帶來毀滅性的打擊,表象就是這個人才浪費。深層次呢,它可能就是掩蓋了這個人才浪費背後的一些東西,就是說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觀念都僵化了。”

*“高學歷運動”刺激高等教育擴張*

東方早報7月25日的報導指出,沒有公平競爭的人才市場,則不知人才為何物。報導建議取消一切人才流動的壁壘,包括改革戶籍制度;加快民主制度建設,提高黨政機關的用人透明度和薪酬福利透明度,降低灰色收入,加速市場化改革,打破一切形式的行政壟斷。

自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中國的“高學歷運動”刺激了高等教育的劇烈擴張。2005年,中國共有各類高等教育院校近2300所,在校博士生近20萬人,碩士生近79萬人,本科和專科大學生1560多萬人。“高學歷運動”雖然提高了中國人力資源的數量和教育水平,但是也造成了就業環境惡劣,人才浪費現象嚴重的局面。東方早報的報導還指出,中國每年大學畢業生大約400多萬,按去年70%左右的就業率,每年就有100多萬大學生畢業就失業。

*大學畢業生承受就業壓力*

北京大學一位女研究生表示,現在大學生承受很大的壓力,畢業之後除了要找到工作之外,還希望能夠找到一個適合自己學有所用的職業或是自己感到有興趣的工作。她說:“因為現在大學在不斷地擴招,一屆比一屆的學生更多。但是,對於這些需要選擇大學生的企業來講,它們所需要的人數又是有限的。所以說這樣一種就業壓力,對於大學生來講,我覺得還是非常非常重的。”

中國社科院發表的[中國人才發展報告]指出,在人才國際競爭力排名中,美國第一,其次是日本、德國,中國位居第四,然後是俄羅斯和印度。中國人才投入和人才環境方面明顯處於劣勢地位。在人才投入方面的劣勢主要來自研究與發展投入和公共教育投入的不足。報告的數據顯示,中國人才流失嚴重,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2002年底,中國出國留學人數近60萬人,學成回國的只有15萬人。這份人才藍皮書指出,中國人才面臨大量流失的危急狀況,威脅國家整體經濟安全。

相關新聞
李敖:繁體字才有優勢  中國人才有機會
中國人才市場四大問題並存
中國人才短缺狀況
專家:城市宜居度將改變中國人才流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