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中研院選出15院士 85歲夏志清創最高齡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7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郭怡君、袁世忠、謝文華/台北報導〕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昨日選出第廿六屆新科院士,三十八位候選人最後只有十五位戴上院士桂冠,當選率和當選人數均創下十六年來最低紀錄,八十五歲的中國文學重量級學者夏志清則成為中研院史上最高齡當選的院士。

人數創十六年來新低

一九九○年第十八屆院士只選出十四位,其後每屆選出的院士至少有十六位,對於今年當選院士偏少,中研院院長李遠哲表示,很多院士認為是目前選舉制度不夠完善導致,將提早組成籌辦下屆院士會議的選務委員會,對制度加以檢討改進,希望能減少遺珠之憾。

第二十一屆數理組院士林同驊十年前當選時也是八十五歲,夏志清當選的年齡比他還大四個月。本屆當選院士最年輕的是五十歲清大歷史所講座教授黃一農,大學念物理、博士修天文的他,也是第一位具有科學背景的人文組院士。

新科院士有九位在國外任職、六位在國內服務,李遠哲於會後記者會中,特別介紹台大醫院副院長楊泮池是生命組院士難得的「MIT」,學業和研究均是在台灣完成。清大材料科學工程系教授陳力俊,則是國內工程科學界十年來首次當選的院士。

海外名譽院士緩選舉

本屆候選人清大化學系教授李遠鵬、密西根大學講座教授楊祖保、美國紐約西乃山醫學院教授胡流清,分別是數理組院士李遠川和李遠哲、楊祖佑、胡流源的弟弟,三人已連續兩屆入圍候選,上屆未能過關,本次開票結果再度全軍覆沒,據指出李遠鵬未能當選,可能是受哥哥李遠哲盛名之累。

院士會議原訂在昨日恢復選舉非華裔的海外名譽院士,但在審查討論時,多位院士均認為,名譽院士已有三十年未選,復選的首屆名譽院士有很強的象徵性,但本次提名作業太匆促,使候選名單不夠理想,本屆不對八位候選人進行實質投票,將由籌辦下屆院士會議的選務委員會檢討後,再正式恢復選舉。

「樂得像新娘」 夏志清願回台授課

〔記者趙靜瑜/台北—紐約電話採訪〕聽聞被選上中研院院士,遠在紐約的夏志清開朗地笑了︰「好像在作新娘子。」夏志清鄉音甚重,卻硬朗響亮,反應快,思路清晰。對於是否回台灣,他說︰「有邀請就回來,開課或是講學都願意。」

夏志清是江蘇人,小時候無意間找到一套《三國演義》,開始了閱讀的旅程。一九四二年他從滬江大學英文系畢業時,已閱讀大批中國文學名著,一九四六年隨哥哥夏濟安到北大擔任助教,不到一年時間,就因研究布雷克論文脫穎而出,到耶魯大學獲得英文碩士及博士學位。

夏志清在紐約州立學院任教時,獲得洛氏基金會贊助,完成《中國現代小說史》一書,奠定他學者評論家的地位,一九六一年也因該書被聘為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一九九一年他從服務二十九年的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退休,當時該校已成為西方漢學研究重鎮。

夏志清學的是西洋文學,卻以中國文學揚名,從張愛玲、姜貴到琦君,這些作家所以被拉拔到一個大家的文學高度,都是因為夏志清為文論述,對台灣當代文學影響至深,尤其他只問作品好壞不看政治,是所有文學評論者的典範。

夏志清目前與妻子王洞及女兒定居紐約,感情甚篤,最近他編訂完哥哥的《夏濟安日記》,即將在台灣重新出版。

夏志清也致力於十九世紀中國小說史的研究,希望有系統地整理從《紅樓夢》以來一直到魯迅之前的小說演變脈動。

「遲來的榮譽」 院士為夏紅了眼眶

〔記者謝文華、孫梓評/台北報導〕「夏志清過去沒當上院士,只能說是陰錯陽差,他當上了院士,我們坐在椅子上才安穩!」院士許倬雲昨天高興地說︰「真是遲來的榮譽。」

現任中研院歐美研究所所長的李有成直呼:「實至名歸!」也有人文組院士聽到夏志清當選院士後,忍不住紅了眼眶。

提名夏志清的王德威說,夏志清過去曾被提名兩次,前幾天還在越洋電話中問他:「這次沒問題吧?」顯然他一直很在意自己至今未能得到這項殊榮。

王德威說,昨天他第一時間打電話致賀時,電話才響了一聲,師母就接起電話,電話那頭傳出陣陣笑聲,老師(夏志清 )興奮地說不出話來;當時紐約時間是凌晨三、四點,他猜老師應是緊張地一夜難眠。

王德威曾在哥倫比亞大學與夏志清共事十五年,他說,夏志清是一個天真、坦白的人,到了八十五歲還像個「老頑童」。

詩人余光中指出:「夏志清的第一本書『中國現代小說史』即為扛鼎之作。他將錢鍾書跟張愛玲兩位作家經典化,可以說,張愛玲後來在海外被高度肯定,錢鍾書作品能廣為閱讀,都始於夏志清在『中國現代小說史』獨闢專章。」

現任東華大學創英所所長郭強生說:「夏志清是當代文人裡,唯一讀透了東西方文學作品,又能以一套自己設計的方法來檢視中國現代文學者。夏志清出世又入世,對文學、音樂、戲劇都有通盤了解;尤其是對新鮮知識的愛好,更不亞於年輕一輩。」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