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互動】中國大學生爲何就業難?(二)

人氣 6

【大紀元7月8日訊】 (新唐人熱點互動採訪報導) 聯結收看

主持人: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您收看《熱點互動》節目,高考就要開始了,在上一集節目裡我們跟大家談一談中國大學生就業難以及教育體制改革的一些弊端。對這些學生來說我們並不想澆一盆冷水,因為他們還想擠入大學的門檻,但這些現象卻是我們大家不得不關注的,所以我們在這集節目裡,再進一步分析一下中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一些弊端。韋實,歡迎您再次來到現場。

韋實:觀眾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我們接著上一期來談談中國教育改革的問題,那說到衡量教育改革成敗的問題,實際上有很多指標,其實民間很關注的一點就是教育質量問題,教育公平性問題,就教育質量方面您能不能談談現在是什麼樣一種情況?

韋實:其實整個中國教育程度在中共建政後發生很大的變化,那時是以蘇聯模式為指導,典型就是說以前民國或是一般正常的國家,是四系結構,校、院、系和班。

院,指的就是一個綜合型大學有文學院、理學院,它裡邊可能還有商學院、法學院,但是他一個大學是綜合系的一個院校,你學生一般可以有接受其他東西,有各種系、各種課的人文精神。真正一個大學,他學生學得不只是專業的技能,他有整個全面的教育,就是一個為人或者是人文素質的教育,或者理工科基本知識的教育。

可是前蘇聯模式是這個校、系和班,他把院給撤銷了,蘇聯要給社會主義培養人才,只要“又紅又專”它有最不好的特點是什麼呢?它是重工輕理更輕文,結果就很多東西都改成工科院校,工學院,煉鋼煉鐵重工業,所以當年蘇聯工業這麼發達。

但是他忽視一點就是人是非常侷限的,他的視角很窄,很多變成專業的高級技工,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生,他人文方面是缺腿的,也造成現在很多國家首相領導人是律師,或者政治家是學文的,恰恰相反都不是學理的。

而你看中國高層清華幫全是學工的,就造成他把人當做機械零件了,所以很多中國人他活在這體制裡很不舒服,就覺得冷冰冰,很僵硬,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再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教育黨文化,前蘇聯和中國都要求又紅又專,包括從上小學思想政治、歷史,到後來這些什麼馬克思主義原理,到考研究生都要考政治,那麼這些的一切它教你什麼呢?它教你去背標準答案,時事的論證題你是要把中共那一套背下來,你才能答對,而任何一個正常國家,他要講說你對一個歷史現象怎麼看,當時造成的制度是怎麼樣,有沒有更好的途徑來解決,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主持人:至少要有多元的角度來看問題。

韋實:都是學生去引論文,看各家之說,自己形成自己的世界觀,沒人去灌你。而中共這個就是說你要批判的看一切制度,你批判的原因是什麼,你也拿馬克思主義這一套作為你的基石,所以造成中國人的思維非常偏激且狹窄,你只從這一個學說裡看問題。

另外一個就是說譬如我們非黑即白,譬如人和人之間沒有意見是完全一樣的,但是你看,很多中國人之間包括子女之間,家長之間,親朋好友之間,意見不一致就視為仇人,為什麼呢?

就是因為黨的因素就是說只有自己為大,批判一切跟你不同的東西,所以造成這種教育制度出來的人,非常難以包容,就是說一旦你和我的標準答案不一樣,你就會用一個非常不好的手段去對其他人,造成對別人不寬容,對自己也不寬容。

主持人:那按照你這樣分析的話,中國在教育改革方面,當初決定要做教育改革走向市場化的時候,是不是因為人文方面的缺失,所以他往往很難考慮到兼顧社會效益和公平的原因。

韋實:這就是一個最大原因,第一他是在黨的體系裡面改的,他是維護黨的統制為第一要素,絕不是為了服務老百姓為第一要素。再一個,他思考是很狹隘、很愚蠢的,後來八十年代開始學美國,就是你看中國一切都跟美國去掛勾。

主持人:現在開始搞更多的綜合院校,那您覺得是不是對學生中文素質有所幫助?

韋實:他現在是一種武力的併校,就是說都來個什麼大學,比如說中南大學把三四個大學往裡邊一合,這個東西就是說你去學美國,美國這些科學技術不是說他像前蘇聯這麼搞出來的,他後面有整個的民主社會,有一個自然而然的從小教育,包括對民主、對個人自由、對各種權力的表達,他有一個道德的基石來產生這些東西。

不是你光學科技就能學得來的,而我們強力把學校併在一塊,而沒有給學生自由度,你就等於說還在一個大學裡面學你工學院的東西,這是換湯不換藥的一種作法,包括西山會議,有人就講說高校裡面應該搞民主化,搞這種小範圍的民主才能改變教育系統。

主持人:黨委跟校長之間的責任,還有要改變教授去治校的問題,應該是治學而不是治校,就很多不民主帶來的問題。

韋實:所以問題就出現中共領導人現在也穿西服,美國領導人也穿西服,但是他們思維方式是完全不一樣,也就是中國的大學也叫大學,但是他這裡邊整個的思維觀念都不改變,他還是以前老一套。

那麼也帶來就是說中國很可憐,從小就應試教育化,把人摧殘到這麼一個程度,本來孩子應該非常優秀,但恰恰到了大學這一個關鍵層面以後,反倒不如西方社會,就是說整個民族為什麼中國人得諾貝爾獎這麼少,不是中國人笨、不聰明,恰恰在該出成果的大學、研究所這個階段上,這個地方和國際脫節了。

這個你不改的話,很多中國人本應該更優秀,更有造就,那麼被人為的給扼殺了,因為你上了大學就這麼教你,你在體制裡邊你也體會不到這多不好,那麼很多中國人也是到正常大學,正常國家以後,回頭一看才覺得說那種教育其實是在扼殺人的天性。

主持人:那您說到了教育質量上面的問題,但是對現在很多大學生來說,整個社會風氣也已經促成給大家都想錢,大家儘可能考慮說我拿到學位,怎樣找到更高的薪水更好的工作,您說人文方面歷來都是很難找到工作的,對不對?

韋實:這是沒有疑問的,但是問題是說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很多人都說是改革的陣痛必然帶來的隱患,實際上改革弊端是共產黨造成的,不想要讓你找到工作也是黨要這麼幹的。

主持人:為什麼這麼說?很多人覺得政府至少鼓勵教育現代化。

韋實:絶不是這樣。為什麼要這麼講呢,就說黨想幹什麼,比如說當年文革的時候可以讓所有人不上學去搞串連。為什麼說黨能解決這個問題呢?中國是世界上唯一這麼幾個國家之一,除了幹實事的人還有一套黨的班子,那麼漢朝幾千人養一個官,現在中國二十幾個人養一個官,等於說那個並行的那個體制有一半是黨員,是黨委這麼一套架子。

主持人:在學校裡也一樣。

韋實:對。如果中國人都可以拿錢去養一套不幹事的共產黨官員,為什麼養不了大學生呢?大學生一年才四百多萬。全國黨委員書記發了幾千萬不成問題,那大學生怎麼會成為問題呢?這本身不是一個問題嘛!

而且大學生可以做各個級的顧問,他可以去發揮各個階層的所長,哪怕大學生去管居委會,去做街道的縣委書記、鄉委書記,他也會比黨委書記更有責任心一點,知識水平也高一點,這本身就不是一個問題。

如果你能架成一個黨的班子來被老百姓養活的話,大學生我相信還可以創造一點價值的,怎麼會成為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社會問題呢?這恰恰是一個制度的問題。

主持人:那按理來說,教育應該是整個政府承擔相當大的比重的,但是政府在改革時是不是有點像醫療改革一樣,就把它完全推給社會呢?

韋實:不是像,根本就是。美國大學生裡分三份,三分之一是大學生的學費,三分之一是州政府、聯盟政府的撥款,三分之一是校友的饋贈。對於中國而言,中國在發展中國家占GDP百分比可以倒著數,人均是比烏干達還低,是排一百二十多位。

如果做為發展中國家水平來衡量的話,政府給的錢都相當少,教育產業化的根本核心是本來政府應該去負責高校的投入的,因為畢竟培養大學生的成本超過你的學費,這一點是不庸質疑的,但是它把負擔提到民間去了就跟醫療一樣說老百姓自己掏自己的錢上學吧!這才是造成人均收入漲了大概四倍,可是教育的投入漲了大概二十五倍就是這麼一個關係。

主持人:就是逼著學校亂收費或者是擴招之類的,所以各種弊端就隨之而來。

韋實:隨之而來。因為它的投入遞減了,然後高校他還可以去擴招。

主持人:而且學校有的時候他也是不得已,我知道有很多中學,校長不得天天去想著怎麼賺錢,不然的話這個學校撐不下去。

韋實:所以說從低到高的話就是整個國家的錢,比如說可以養一百萬、二百萬武警,廣東現在這個城管隊可以一個人一千塊錢買裝備,就是說這種鎮壓老百姓的錢能花的這麼多,它去投資點教育並不損傷你什麼,相反的它不投資教育出現一個問題,以前農村出大學生是敲鑼打鼓慶祝,現在農村一個一個說還是不上大學的好,。是知識無用,為什麼呢?因為某某人的兒子到哪邊去打工現在比大學生掙的錢還多,你大學生還找不到工作。

等於說是做一個社會菁英的人,比如說像五四、六四為一個民族而言,大學生起了一個就是在高水平上有一個道德的指導、有一個知識的指導,而這部分人反倒被整個社會的人看不起的情況下,那這個民族還有未來嗎?

大家都不重視知識和道德,只重視錢,那這個民族變成一個謀利的民族,謀利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為什麼這麼講呢?他的眼光非常非常的狹窄。如果說五千年中國的老祖宗都為了掙錢去的話,那中國也維持不到今天,因為中國能維持到今天恰恰是說我們的倫理道德、傳統文化,還有人與人這個關係,以人為善這些基本的道德的準則,不是這個經濟的準則。

主持人:現在按照中國這個經濟發展總方針說到:先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樣的情況,那實際上就相當於說教育整個體系或者這些大學生他本身也是兩極分化或者說貧富懸殊。

就是說很優秀的人才或者很有關係的這些人結合在一起的話,實際上形成一個菁英階層,他們很容易找到各種工作,但是就是對於相當大的人,他們就面臨就業的困難,甚至是根本就找不到出路,所以甚至有學生找不到工作就自殺的都有,也就是說極端的貧富分化。

韋實:實際上很多人現在找工作還是在寄希望就是說政府給什麼政策,或者說國家能發分配,或者今年能不能調解一下,造成這些問題就是根本不想解決本身就是中共政權的本身,如果它想解決這個問題,這就不是一個問題。

主持人:而且我覺得總方針肯定是有問題,什麼叫讓一部分先富起來呢?

韋實:它的引台詞就是當年鄧小平提的。實際上部分人的看法是偏向於太子黨,就說有特權的人去經商,等於是打開一個關口,就是說以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是做到了,可是先富帶後富這個完全沒有做到。

它這裡邊還有一個根本問題就是說一般的學說都講說:一個國家的中產階級到一定程度會自動催發民主。共產黨也在看這些理論,它不想看到就是這一點,當中國人都很窮的情況下,為了生存而奔波的時候,他不會有精力去想其他的事情。

主持人:所以反而有利於它的地位的。

韋實:反而有利於它的統治。再者中國人全富了以後,自然而然對物質以外的東西要有追求了,比如說對這個民主、自由,對各種信息和整個國家自己身邊治理,他會去致力去做這個事情,那麼就是保持一個相對的貧困。

那麼第一點有利於共產黨的腐敗。第二點就是中國就這麼多錢,黨撈的就這麼多,剩下的人就這麼少。第三點很有利於它的統治,人都逼著只為了賺錢,一旦有了工作就覺得黨的政策真好,改革經濟發展了,我現在還有工作,我比以前工作來說,生活變好了,人們一定會這麼想的,就更有利於維持它的統治,不用用槍了對不對?因為人民的腦子不會想這個事情。

主持人:相當大的程度上是犧牲大部分中國人的利益來扶持一小部分人。可以說是黨的集團和菁英階層形成了一個利益集團。

韋實:所以對很多大學生而言,在這個黨的體制裡解決這個問題是不可能的,因為黨員當時講說吃苦在先,享受在後,那麼可以在分配的時候問一問所謂的黨員或者輔導員,為什麼黨員不做一個表率?為什麼黨不解決一下我的問題呢?不是說「八九點鐘的太陽」和「將來知識治國」嘛!

根本的時候,在畢業的時候,大學生除了錢是六親不認的,相反就是說黨的體制裡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也不希望黨給你解決任何問題。

主持人:所以前一段我看到一個報導就是說甘肅蘭州的一些學生,甚至幾百人參加了高智晟律師的絶食維權,他們也要維護自己的利益。

韋實:他們要維持自己利益就說明就要找工作對吧!那麼很多人覺得我不想和這個體制對抗,對自己而言在寫自己簡歷的同時,在想方設法去找工作的同時,在動關係網的同時,有些事是可以做。

如說「退黨」、「退團」、「退隊」,這本身他是一個好事,就說他不會影響你去找工作。那麼很多人覺得走投無路了,在這時想起來借助其他的力量,比如說我們說看看我的運氣怎麼樣?那你不妨先把這件事情做一做,看看有什麼改變。

主持人:因為時間關係我們就只能談到這了。謝謝韋實深入的分析。從剛才的分析來看,中國大學生就業難,中國的改革的困境也都是體制內弊端所帶來的。那大家知道中國的社會的各個團體已經加入了上訪維權的行列,像被拆遷戶、退伍軍人之類的,那麼下一個大的團體會不會是就業難的大學生呢?感謝各位觀眾收看這一期的《熱點互動》節目,我們下一期再見。

(據新唐人電視台《熱點互動》節目錄音整理 2006/7/15 12:37 PM)(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國首度公布網路語言使用率 頂字最常見
11次高考失利 38歲農家青年誓願再接再厲
防止作弊  廣州今年高考實施網上監考
北師大禁止欠學費學生參加論文答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