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專家質疑中國犯罪數字 分析根源

人氣 1
標籤: ,

【大紀元8月10日訊】(美國之音記者:錢衛申華2006年8月10日華盛頓報導)中國官方報導,2006年上半年中國發生的所謂擾亂公共秩序的案件數量有所下降,惡性抗議和犯罪案件下降的同時,經濟案件呈上升趨勢。不過,西方中國問題專家對中國官方統計數字的準確性持有疑問,對導致中國社會犯罪的根源另有一些分析。

中國:暴力犯罪下降 經濟犯罪上升

新華社援引中國公安部的話說,2006年上半年,中國的社會秩安形勢繼續維持穩定,殺人、強姦、放火、爆炸等主要刑事犯罪數量均有所下降,不過犯罪案件的類型有所變化,惡性暴力抗議事件下降的同時,經濟犯罪數量卻在上升。對中國社會半年來治安形勢的所謂“四降一升”的基本概括是公安部新聞發言人武和平在星期二舉行的記者會上做出的。

這位發言人具體提供了一系列有關數字,用以說明中國社會治安形勢和新的特點。據報導,今年1至6月, 全國殺人案件減少了14.9%,強姦案下降了6.3%,縱火案的下降幅度為17.5%,爆炸案的數量減少了18.3%。另外,有組織賣淫案下降了6.2%,賭博案下降的幅度幾乎近50%,毒品走私下降了20%,青少年犯罪更是出現“大幅下降”。

中國官方在列舉犯罪數量全面下降的同時指出,今年上半年經濟犯罪案件為三萬三千例,比去年同期上升了6.8%。就涉案金額而言,上升幅度接近90%,達到72億多美元。英文的中國日報報導的突出標題是“暴力犯罪下降,經濟犯罪上升”。報導說,中國經濟犯罪的主要形式是欺詐,犯罪發生地區主要以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為主。

中國公安部在解釋犯罪案件下降的原因時認為,今年3月開始實施的經過修改的《治安管理處罰法》為穩定社會治安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日報援引中國公安部發言人的話說,上述法律詳細說明了對有關犯罪的處罰標準,因而“有效遏制”了犯罪。

路透社在報導中說,儘管中國官方為了掩蓋社會問題、維持一黨統治有虛報統計數字的歷史,不過,上述數字如果屬實,的確表明中國社會的治安趨勢上半年出現了“扭轉趨勢”。合眾國際社發出的簡短報導扼要報導了公安部提供的主要數字,不過沒有加以評論分析。

分析:中國統計手段弊端

美國漢米爾頓學院教授李成接受記者採訪時首先對中國統計手段的弊端提出疑問。

李成說:“首先我覺得,中國在做統計的時候始終是有很多些問題。國家這麼大,統計方法也不完全一致,所以這是很值得商榷的。”

分析:民眾鬧事與土地批租有關

李成教授在採訪中沒有就中國公安部公佈的刑事犯罪類型加以評論,而就廣義的中國社會動亂問題提出了分析。他認為,中國政府大力限制土地開發,減緩了因土地批租糾紛引起的社會矛盾激化現象。他認為,對土地批租的控制與所謂社會動亂關係密切。

李成教授說:“那太有關係了。實際上,2003年以後,(中國)國務院發佈了很多條令,各地要減少開發區,而且開發區減少的數字非常大,同時,大城市實行的宏觀調控也減少了很多開發項目,這些都是有關係的。中國的一些媒體以及研究部門,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中國社會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所謂群眾鬧事案件與土地批租問題有關。”

李成補充說,官員腐化、環境污染、貧富懸殊等繼續是導致社會動亂事件發生的原因,而且其程度隨地區不同而不同,不過,土地大量批租,開發商與政府官員勾結牟取暴利是一段時間中國社會動亂的主要原因,這個問題的突出存在似乎並不能掩蓋中國社會兩極分化的基本矛盾以及社會制度本身的弊端。

分析:經濟犯罪數字上升?

在談到中國公佈的經濟犯罪案件上升的問題時,李成教授介紹了美國學術界正在討論的看法。很明顯,美國學術界對導致中國經濟犯罪統計數字上升的原因看法不一。

李成教授說:“我們學術界一直在討論,到底增加的原因是中國經濟犯罪越來越多呢、還是與政府的各種手段措施有關經濟犯罪的很多東西因此被抖露出來了,因此,這個數字很值得商榷。”

李成教授還指出,中國消費者權益意識的提高、民間非政府組織對經濟犯罪的舉報和揭露也是導致許多長期存在的經濟犯罪案件被暴露出來的原因,因此,近半年來經濟犯罪案件的上升很可能只是統計上的相對差異而已。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李家同:道德低落,兇殘文化正在形成 (09/23/2000)
【命運的迷霧】命運的有無
風水理論和流派
中國三名保釣活動人士被拒出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