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鼓勵生育誘因多 出生率還是低

人氣 16
標籤:

【大紀元8月11日報導】少子化現象海內外連線報導(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特稿)據統計,德國去年每名婦女僅生育一.三六個寶寶,出生率千分之八.五,不僅是全歐最低,也比台灣的千分之九.○六還要低。不過,從台灣觀點來看,德國福利制度相對健全,政府鼓勵生育所提供各種豐厚的誘因,還是有值得借鏡之處。

鼓勵生育 誘因豐厚

德國生育補助及相關配套措施,主要是由「聯邦教養金法」和「母親保障法」來規範。根據家庭部發行的說帖,為了讓父母兼顧家庭和工作,使剛出生的嬰兒受到完好的照顧,每生一個小孩就可選擇連續領兩年、每月三百歐元(新台幣一萬兩千元)或領一年、每月四百五十歐元的「教養金」。父母同時、或其中一人有權請「育兒假」留職停薪,最長可到孩子滿三歲為止,在這段期間內雇主不得解僱;如果雇主點頭,孩子八歲前父母還可再請一年的「育兒假」,專心在家照顧小孩。

孩子從出生到受完教育的開支,對很多家庭來說是一大負擔。為了保障孩子基本生存和受教的權利,德國政府還另外發給父母「育兒津貼」,前三個小孩每一個出生後可月領一百五十四歐元(新台幣六千五百元),第四個小孩開始月領一百七十九歐元,而且可以一直領到十八歲為止;如果孩子還在就學,最高年限可達二十七歲。

以上這些獎勵生育的福利措施,儘管按照父母收入高低金額有些許的差別,不過基本原則是生的愈多領的就愈多,甚至連居住在德國的外國人也享有同樣的福利。另外,未婚生子在德國相當普遍,平均每四個小孩就有一個是由單親媽媽所生,因此不論已婚或未婚福利都相同,沒有任何差別待遇。

去年十一月上台的梅克爾政府新任家庭部長賴恩女士,本身不僅是醫學博士和學者,還同時生了七個小孩,可說是兼顧工作和家庭的超級媽媽。她就任以來十分關注少子化的問題,積極推動全天候的中小學(德國中小學一般只上半天的課),鼓勵職業婦女生育,同時希望有更多的爸爸也能在家照顧小孩。

在她的主導下,德國明年一月一日開始實施革命性的新措施,廢除施行經年的「教養金」制度,改由孩子出生後,政府連續十二個月支付在家照顧嬰兒的父親或母親原來薪水的三分之二、所謂的「父母金」津貼。如果其中一人,一般來說是父親,一年後也中斷工作天天在家帶小孩,取代原來母親的角色,還可多領兩個月,也就是說為人父母者最多一共可獲得十四個月的帶三分之二薪產假。通過新法當天,德國總理梅克爾開玩笑地說,男人在家待兩個月,社會不僅不會崩潰,還會有更多「幸福的爸爸和孩子」。

誘因雖豐 生育意願仍低落

儘管政府提供這麼多誘因,然而環顧周遭,還是有許多人儘管有長期交往的對象,也想要有孩子,卻依然膝下猶虛,到底原因何在?畢勒斐德大學知名的人口專家畢爾克(Herwig Birg)在分析德國少子化現象時指出,經濟因素、追求個人享樂、不願承擔責任、不重視家庭價值,都是造成生育意願低落的原因。

生不生本來就是個人的決定,國家最多只能被動鼓勵。不過,真的有那麼多年輕人不願生小孩嗎?倒也未必。波希基金會去年普查全德國一萬人後發現,儘管德國男人平均只想要一點五九個、女人一點七五個寶寶,比任何一個歐洲國家都要低;不過事實上,只有四分之一的男人和七分之一的女人下定決心一輩子都不願有小孩,可見大部份的人還是希望有孩子;百分之八十想要有孩子的婦女甚至同意,好的家庭政策的確會增加她們生育的意願。

抱著五個月大的嬰兒、今年二十九歲的年輕媽媽安妮卡,大學畢業才剛開始在小學當實習老師,馬上就決定將工作先擱一旁,趁年輕的時候生小孩。兩個月產假一過,她請了整整一年的「育兒假」專心在家帶小孩,一年後再去上班;等到小孩開始上小學,她計畫再請一年,好好陪孩子度過這段難熬的時光。

安妮卡說,孕婦班裡高齡產婦比比皆是,德國女性超過三十五歲才懷第一胎的情況很普遍。觀察周遭朋友後她認為,尤其對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而言,每個人不僅期盼在職業生涯追求自我實現,對人生伴侶的要求也特別高;雖然大家都想要有孩子,但在還沒「遇對人」前寧願先等待,才造成這麼多人晚生、甚至最後錯過機會而不生的社會現象。

她說,與世界各國比較後發現,德國的福利制度其實還不錯,生育補貼、工作和托育的配套措施一應俱全,連大學也廣設托兒所,讓年輕的爸爸媽媽可以同時唸書;很多人自認負擔不起而不生,其實只不過是藉口罷了。

少子化現象不改善 公共財政恐爆炸

近年來,出生率低落已成為工業國家普遍關注的課題。少子化導致人口結構改變,對於像德國這樣高福利的國家來說,首當其衝的就是老人年金制度。光去年,德國政府補貼年金的金額已經高達七百八十億歐元(約合新台幣三兆三千萬元),成為年度預算中支出最多的項目。少子化現象如果再不改善,不僅影響經濟復甦,還會造成公共財政爆炸,令德國政府憂心如焚。

相關新聞
全球50最佳餐廳出爐 一歐洲國家成績亮麗
31歲美國人看上「液體黃金」 兩年暴富
英偉達瀕臨倒閉時獲救 黃仁勳與恩人的故事
比父母起得早 兩少年兄弟每天為全家人做早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