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高溫乾旱的反思

人氣 2
標籤: ,

【大紀元8月21日訊】(亞洲時報記者潘小濤8月21日撰文)重慶、四川等地的高溫旱災持續,重慶更錄得五十三年來最高氣溫的攝氏四十四點五度,並引發一場關於三峽大壩是否這場旱災禍首的爭論。

北京地理環境學者王紅旗指出,四川的旱災主要是三峽工程引起的。他指出,三峽大壩建成後,變成一道人工的屏障,令長江江面的水氣無法正常的進出四川盆地,盆地猶如一個大木桶,水氣無法正常與外界循環交替,經年累月而導致「桶內」氣溫失衡,高熱乾旱天氣隨之產生,是謂「木桶效應」。

不過,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影響評估室主任張強表示,四川等地的高溫現象是大環境造成的,「木桶效應」之說並無充分的科學依據。

誰是誰非,暫時不會有定論,因為雙方都不能提供有關三峽工程的權威實證數據去支持自己,只能停留在理論層面的爭論,因為三峽工程開工前,根本沒有做這方面的模擬實驗數據。

一個投資近二千億人民幣、影響近億人口的浩大工程,事前竟沒有這方面的科學實驗論證,實在不可思議。龐大的公共工程,對生態環境一定會造成深遠影響,事前應該做足論證,要求科學家在實驗室「建造」一個模擬的三峽大壩,找出大壩建成後會有甚麼實質影響的實證數據,包括會否誘發更多地震、山體崩塌會否加劇、植被是否減少、庫區內生物種類及數量的變化、氣候受到甚麼影響等,讓公眾去判斷究竟應否支持。這些實驗室模擬的實證數據,是理論論證時照顧不到的盲點。

北京有學者指出,四川的旱災主要是三峽工程引起的。(Getty Images)

但很可惜,由始至終,三峽工程是李鵬的政績工程,而且當時正值他攀上權力的高峰,要動用大量公帑為自己樹碑立傳的意欲非常強烈,又沒有任何制衡的力量加以反對。因此,雖然民間及海外一片反對及質疑,北京當局不但不容許公開辯論,也不提供任何模擬數據(只有片面的、肯定式的論證)去評估三峽大壩落成對環境、氣候等方面的影響,然後就匆匆上馬,以免夜長夢多。

在大型工程上馬的問題上,中國政府一向的決策效率無疑很高,但在沒有詳細和科學的實證之下,必然出現很多始料不及的後遺症。今天外界質疑三峽工程造成四川重慶大旱,當局就無法提出有力的實證數據加以反駁。類似的窘局,日後必然不斷出現,也會不斷挫損三峽工程的聲譽。

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訓。目前,中國各級官員對浩大工程的饑渴程度,可說是歷來之最,撇開工程愈大愈容易貪污這個問題不說,一方面因為政府掌握的財政資源愈來愈多,另方面「工程出政績、政績出幹部」的情況變本加厲,以致各級官員對大興土木推動經濟的熱情高漲,從中央到地方,都存在投資衝動,甚至千方百計要繞過正常的申請程序,加快工程的進度,最近內蒙古被國務院通報批評的新豐電廠就是最佳例子,而近年動工的「百億工程」,包括「南水北調」、「西氣東輸」、「青藏鐵路」、「金沙江溪洛渡水電站」等,現時又有人建議「引西藏水救中國」,解決黃河逐漸枯水的問題。這些工程,莫不對自然生態造成巨大衝擊,但在目前的決策機制下,根本不會在審批或動工前,進行有公眾參與的公開、科學評估,只是內部的論證,環保評估也只是走過場。在此情況下,工程愈大,後遺症愈嚴重,對環境的影響就愈大,以致一項項大工程峻工的同時,埋下更大破壞環境的計時炸彈。

南京長江大橋,是第一條橫跨長江的大橋,被視為中共建國之初的最大成就,由於當時欠缺長遠及全面的規劃,橋身高度不足,目前已成為萬噸輪船航行長江的主要障礙,近日有人建議炸掉此橋去改善長江的運輸能力。三門峽水電工程也頂著「重大成就」的光環,但動工前的科學論證不足,泥沙堆積問題一直無法解決,目前變成一個既不能發電、又不能防洪的擺設工程。三峽工程會步此後塵嗎?

考慮不周、缺乏公眾的諮詢、沒有模擬的實證數據,必然會出現很多意料之外的後遺症,到時候我們獲得一個個建設成就之餘,背上更多的環境、氣候、地質等方面的定時炸彈,又是否得不償失呢?(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小妙招】如何清洗衣物能防制細菌的方法
專家指川渝大旱與三峽大壩無關
重慶坐擁長江等三江仍遭遇大旱
組圖:熱!數千重慶人防空洞裡找清涼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