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結構式商品 節稅有一套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25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陳麗珠/專題報導

結構式商品課稅方案,讓許多投資人看了還是「霧煞煞」,銀行理財專員表示,市面上發行的存款連結利率的結構式商品,現階段大都以大額存款利率開立扣繳憑單,依投資本金計算利息收入,並未將資本利得列入,且大額存款利率低於一般存款,對於利息收入較高者,應具有節稅效果。

理專指出,銀行所發行的結構式商品,以新台幣定存連結利率或股權、外幣定存連結外幣匯率等,較為民眾所熟悉,那麼到底要怎麼課稅?依照財政部的說法是:舉凡利息收入可列為每年27萬元免稅額,若屬財產交易所得則必須申報所得稅。

◎個案舉例:

某銀行發行的新台幣定存連結三個月商業本票利率的保本型結構式商品,契約載明期限為三年,每季配息一次,前半年固定配息3.2%,以後則視三個月期商業本票利率變化;如果超過1.8%,則超過的天數不計息,沒超過的期間則依照1.8%計息。

如果投資人投資100萬元,目前三年定存牌告利率機動計息約2.16%,每年有2.16萬元利息收入,如果該年利息收入沒有超過27萬元就可享免稅。

但操作結構式商品前半年的報酬率為3.2%以及1.8%利率的計息部分,到底應該怎麼報稅,才不會被國稅局列為逃稅黑名單?財政部官員一派輕鬆地說,投資前述類似的結構式商品,銀行每年依例用牌告利率計算利息給投資人,提供給投資人計算利息收入,但財產交易所得因契約尚未到期,民眾也沒有提前解約,必須等到契約期滿或中途解約時,才能計算財產交易的損益,當年度再報稅就好。

◎解析:

有人可能還是聽不太懂吧,其實簡單來說,如果前述三年的契約,期間屆滿,民眾就可知道三年來總共拿回多少錢;如果帳列本金加獲利為110萬元,扣除三年來拿到的利息收入五萬元,剩餘的五萬元就是財產交易所得。再扣除付給銀行的手續費、管理費等支出後,實際拿到的金額可能只有三萬元,財產交易所得就是三萬元,必須列入當年度所得稅申報之中。

如果是連結海外商品,無論是新台幣資產抑或外幣存款連結海外商品,目前稅法規定海外所得免稅,所以,沒有申報財產交易的問題,僅需就利息收入申報即可。

以民眾握有一萬元的澳幣存款,連結日本的REITs(不動產信託基金 )為例,僅就澳幣存款的利息收入申報即可。因為連結日本REITs取得高於澳幣存款的獲利,不用申報財產交易所得。

至於券商之前發行的股權連結選擇權的結構式產品,那就更容易解釋了。財政部官員指出,有的券商認為民眾購買結構式商品的資金有一部份是存在銀行定存,只有一部份進行選擇權操作,因此,也應該有部分屬利息收入,納入27萬元免稅額的優惠;其實不然,27萬元利息收入可免稅,是指民眾將錢存入銀行,所取得的利息收入才算,券商發行結構式商品因所有的資金操作都是券商的配置,無所謂利息收入。

提前解約 本金恐大失血

記者陳麗珠/專題報導

財政部對結構式商品開鍘後,海外結構式商品免稅誘因讓投資人躍躍欲試,銀行理專表示,海外結構式商品具零息債券的特質,即使屬於保本型商品,倘若提前解約不僅本金嚴重縮水,兌回新台幣,還可能出現匯兌風險;因此,考量節稅,避免白白借錢給發行機構,對投資標的上漲前景應有所掌握。

近年來,海外結構式商品頗為熱門,卻也是交易糾紛相當多的理財商品。幾年前,在利率低檔時,投資人看到標榜6%至10%配息,即一窩蜂湧入,但事先卻未瞭解結構式商品的特色,一旦中途發現投資報酬率不如預期,想要贖回或中途解約,立即發現本金減損的現象。

銀行理專舉例,投資人投資一個契約六年的保本型結構式商品,第六年預估價值十萬美元;但以市場利率概算,可能只有價值9.6萬美元,投資人卻必須付高出4,000美元的代價,主要是發行機構信用評等的加分效果,以及所連結商品的上漲前景。

倘若該結構式商品契約載明前半年給予6%的配息,之後每季依照市場利率與約定利率進行比價,因為近年Fed升息腳步相當快,導致許多人看錯利率爬升速度,買了這類結構式商品,只有在前半年拿到高額配息,以後都沒有機會配息,想要半途解約,當時的市場淨值,通常距離六年後可拿回的本金有極大差距。

例如第一年贖回,原始投資十萬美元,當時可能只有9.1萬元的價值,等於折損了9,000美元。如果逢美元重挫,兌回新台幣後,投資本金更必然蒙受二度傷害;這就是結構式商品惹出許多客戶糾紛的主因。

銀行理專提醒投資人,財政部將對國內結構式商品課稅後,海外結構式商品的詢問度又開始增加,一定要熟讀風險預告書,清楚投資時間長短、最小報酬率、保本率多寡、計價幣別,風險承受度低者,其中保本率較高的商品,應是比較好的選擇。

自己操盤 無須申報所得稅

記者陳麗珠/專題報導

外商投信主管表示,國內券商發行的股權連結債券的結構式商品(俗稱ELN )面臨課稅問題後,倘若瞭解商品設計原理者,可以自己操盤,即可避開申報財產交易所得的問題。

例如:原本100萬元想要買ELN,契約期滿,以投資額扣除取回的金額申報財產交易所得。現在也可自己進行配置,撥出80萬元做定存、20萬元做現股操作,前者可列為每年27萬元利息收入免稅範圍;後者沒有申報財產交易所得問題,僅需支付手續費及證交稅。

外商投信主管說,ELN設計若為一年期,看多台積電會從50元上漲至60元,投資金額100萬元、保本率100%、參與率(分享報酬率的比率 )20%;因為保本率高,所以,券商也不會將所有資金拿去操作選擇權,可能一部分放在定存,一小部分操作選擇權。

一年後,契約期滿,獲利五萬元,依據20%參與率計算,投資人可以分享的獲利為一萬元,總計拿回101萬元,目前一萬元必須申報財產交易所得。

外商投信主管認為,在沒有課稅問題之前,ELN多少還會吸引部分投資人進場,如今,只要瞭解商品設計的原理,自己可以操盤,即使現股暫時套牢,可暫時等待解套,不會因為ELN契約期滿,一定得算總帳,進而造成投資損傷。

買賣選擇權 獲利靠眼光

所謂結構式商品,可分為保本型商品(PGN )與股權連動型(ELN )兩大類。

舉例來說,梁先生看好聯電,又擔心看錯行情風險,可買進保本型結構商品100萬元契約,假設保本率95%、參與率90%,鎖定連結標的聯電,約定履約價21元。

如果梁先生真的看錯行情,當聯電到期結算股價低於21元,仍可保有95萬元本金;如果梁先生看對行情,聯電結算高於履約價,假設股價漲到25.2元,到時可拿回的本利為:100萬元乘上〔95%+90%×(25.2-21 )÷21〕(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