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百華:有感於茅老獨憂金融危機

樊百華

人氣 1

【大紀元9月1日訊】最近經濟學家茅於軾撰文《中國真要經受這麼多的危機嗎?》,對很多專家憂慮的「糧食危機,能源危機,水危機,土地危機」,都等閒視之,認為「統統都不存在」。但他卻承認:「更現實的危機是金融危機。現在看來已經很難避免,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現在最需要研究的是金融危機發生之後用什麼方法減輕損失,盡快恢復正常秩序。」

茅老這個人是比較樂觀的,原因是他認為目前的中國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時期。記得胡錦濤剛上任總書記時,他寫了一篇思想界多半不以為然的文章《曙光初現,待見朝陽》。最近看到茅老等發了一個聯合呼籲,抗議許志永博士被當成小偷抓進派出所。茅老近幾年多次參加過類似的聯署,是老年學者中參與民間維權意識最強的一個,在經濟學範圍,也曾多次談到人權的樞紐性,不像他的一些「新自由主義」同行,對人權不聞不問。但茅老仍然時而發一些引起爭議的意見,例如被肖雪慧女士批評過的高等教育就是要產業化,被更多學者批評過的上述「危機烏有」論。坦率說,茅老人品很好,「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思路也很清晰,但對「中國問題」的現實綜合認知,還是有些許不足。

這兩年中國經濟學界多有金融危機的憂慮,有的人認為將會發生全球金融危機--「全球流動性泡沫可能就要破滅」,也就是巨大的全球游資洪水將會衝破既有的金融秩序;有的認為亞洲將再一次發生金融危機。認為中國必將發生金融危機的專家就比較多了,茅老的上述說法已經算是輕描淡寫的了。

作為在山西晉行小額扶貧貸款試驗的茅老,(一度時期傳言茅老的試驗屬於需要取締的民間非法行為,其實,一些境外慈善組織早在茅老之前就在做類似好事了)茅老認為中國的金融混亂與共產黨壟斷金融有關,克服混亂的辦法之一是趕緊向民間開放。但是茅老又曾說到:金融「雙軌制」在目前會造成金融危機。這樣,茅老對開放民間金融的態度就游移不定了。實際上,中國的金融一是以地下方式早已出現眾多的民間錢莊、民間打會,只是因為害怕政府排斥打壓,反倒出現規範不力帶來的風險。可就算是政府的金融,不也規範的很差麼。二是已經進入大陸數年的境外銀行當然屬於非政府銀企,只不過是享有特殊優遇(與清末民初的治外特權有一比)的「民間」罷了,像花旗銀行還以獲得優厚補償為前提而以幫助承擔部分壞賬為代價,與壟斷銀行合作了。

但一些專家恰恰認為:2006年11月,隨著共產黨壟斷金融的壁壘在加入WTO的撤除承諾兌現後,共產黨自己的金融系統將遭遇毀滅性替代。有的將此視為金融危機的根源。我的看法:如果共產黨在撤除壁壘的同時,利用優惠誘餌拖境外銀行下了水,內外銀行將同甘共苦,要有金融危機也不光是共產黨的銀行癱瘓,否則,光是共產黨的銀行癱瘓的話,就一定說明共產黨有了金融賣國主義,使得境外銀行光撈到好處了。要麼就是壁壘真正得到撤除後,金融界大洗牌,大陸民間金融也一齊上,這樣,本來因為壞賬纍纍的壟斷金融已經剩下的軀殼也會進一步傾塌。否則,何言金融危機?

實際上,中國的壟斷金融已經發生實質性危機了。之所以沒有出現劇烈的外部震盪,實在與壟斷銀行的政治支撐因素相關。

中國的銀行是國家的銀行、政府的銀行,更是領導這個國家的中國共產黨的銀行,但是從銀行的運作上說到底則是領導人的銀行。銀行既然是經濟的血液,也無妨成為腐敗的血液,由亂決策、權力批貸、關係放貸、政治性投資(例如靠無條件的持續貸款支撐貧血的國企以維持社會穩定)、泡沫經濟等等造成的金融窟窿簡直是天文數字。解鈴還須繫鈴人,若干年來補的各種各樣的「窟窿」一共有多少?數以萬億計。那麼,補「窟窿」的錢又從哪兒來的?無非是更大範圍乃至全國範圍老百姓掙的錢,讓政府非法挪用拿去打了圓場。在2004年「兩會」上,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先生反反覆覆要求人大對動用外匯儲蓄450億美元注資兩家商業銀行一事作出事後監督性的調查、說明。吳先生真是緊盯不放了,不同場合不同時間的呼籲光傳媒報道的我就見到三次,但是,沒有應有的回應。

其實利用行政手段非法填補銀行窟窿,已經不止一次,據專家披露已經遠遠超過萬億了。而且不止補銀行的窟窿,還補證券公司的窟窿。政府圓場,對金融侵權案中的受害人來說,這是來自老百姓的一種被動慈善;對「窟窿」爺們來說,這是政府的江湖義氣、息事寧人。

可以從很多行業標準看到中國銀行的問題:第一,2001年巴塞爾新資本協議:銀行準備金的最低要求平均在10%以上。但中國銀行體系資本充足率相去很遠。2001年中國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為8.30%,工行為5.76%,建行為6.78%,農行1.44%。2006年夏,共產黨政府終於出台提高準備金政策,其實不過是重申原先就承諾過的標準,雖此,也不過要求達到8%。公佈吧,反正做不做到只有天知道--據報道一些銀行主管連所管銀行準備金等基本情況都回答不了審計部門的提問。第二,根據1999-2000年度四大國有銀行的損益平衡表,國有銀行的收益高度依賴於存貸款的利率差(占69%)。2000年,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利潤率分別為0.13%、0.01%、0.14%、0.14%。第三,就國際銀行業的水平而言,北美銀行的不良貸款比率最低為0.96%,日本銀行為5.99%,歐洲銀行居中。但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資產呢,中國銀行、中國工行、中國建行、中國農行的不良資產率%按四級分類法分別為24.12、25.70、14.92、35.06;按五級分類法為27.51、29.80、19.35、42.12;差異水平依次為3.39、4.10、4.43、7.06。經濟學博士易憲容就此指出:這裡還應該注意到,中國銀行業2003年在採取國際上通行的貸款五級分類後,不良資產比率可能還會上升,而且上述四大國有銀行的數據沒有考慮轉移到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不良資產。

《中國經濟時報》2002年6月13日報道:從是年2月份開始的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大額不良貸款狀況及成因的專項檢查終於有了結果:截至2001年10月末,涉及223戶企業的277筆、單筆餘額在1億元以上共572.8億元不良貸款中,89%轉成了呆滯帳,損失率為50%,有的高達100%。

2003年9月間的消息:經審查,全國85個城市的隸屬於四大商業銀行的670多家分支行,有高達98%的銀行做假賬、虛賬,並持有二至七、八本各種形式的賬冊,應付檢查。

據2003年11月28日《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單羽青報道:27日標準普爾剛剛公佈的評估報告指出:中國銀行等中國內地8大銀行的資產質量整體信用風險都亮「紅燈」,即使是招商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深發銀行等所謂的民營銀行,資產質量的整體信用風險也很一般,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建設銀行、光大銀行的信用風險則很高,尤其農業銀行、廣發銀行、工商銀行的信用風險「相當高」!

在4家國有銀行、3家政策性銀行、11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中,2000年以前的不良貸款普遍居高(官方公佈的比率為平均20%左右;標準普爾的權威評估則在45%)的情況下,農村信用社最糟,達到30.3%;信託投資公司更糟,達到42.4%!最近三年來「積極財政」的擴張達到歷史新高,這中間已經有多少還談不上衝銷、債轉股等等的不良貸款,還是未知數。而在中國的外資銀行不良資產的比率都在3%以下。金融是經濟的血液,信用是市場經濟的靈魂,那麼,中國共產黨憑什麼說它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呢?

2003年自稱「國家財政看門狗」的審計長領導審計工商銀行總行及21個分行和中國人壽保險公司,查出違規資金350多億元。而部分領導幹部共被查出違規資金671億元。

在聽到350億和671億兩個數字時,「一家佔據壟斷地位的金融企業的一位核心人士淡淡地對記者一笑:那只是小兒科。」「在這位人士看來,中國的幾家國有商業銀行……管理者們『不把國家的錢當錢看』,私設小金庫、濫放貸款、鋪張浪費、貪污腐敗,這些都是一些國有金融企業的通病。」「就在前不久標準普爾公司對世界主要銀行的評估排位中,中國幾家國有商業被評為『垃圾等級』。」(引自《法律與生活》2004年2下半月)

再看相關資料披露的事實吧--

海南發展銀行1998年關閉,央行提供了40億元的再貸款;鄭州城市合作銀行1998年出現擠兌,1999年實施全面救助;廣東汕頭商業銀行1999年出現全面支付困難,當年11月重組;1999年,光大銀行整體收購中國投資銀行,當年為此增加撥備73.2億元。1998年,財政部發行了2700億元特別國債,用於補充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1999年,四大行向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剝離了14000億不良資產,財政為每家提供100億元開辦費。業界稱此為對四大行的「前兩輪輸血」。結果是,中國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達到8%,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接近8%。

此外,「還有一些地方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它們可能也有些問題,需要補充一定的資本金。」 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說。

儘管最終的支付方式可能有所不同,或是國家財政注資,或是地方政府輸血,或是發債,或是央行再貸款,但總而言之,這部分的損失,總計至少在2.54萬億元以上的金融業改革成本絕大多數終歸都得由國家財政扛起來。

而且,根據周天勇的保守估計,中國金融業還需要注資至少1.2萬億。

兩者相加,財政若要為金融業壞賬買單的話,其數額最終至少會達到3.7萬億。

第三輪銀行業「輸血」是由450億美元的注資拉開序幕的。前兩輪實際上已經注資逾萬億。業界預測,四大行所需增加的此輪「輸血」資本金高達8000億元,財政可能買單1000億元。財政買單金融業壞賬在中國改革進程中有例可循。「僅補充資本金一項,光四大行就要8000億,這還沒算上保險、農信社、地方股份制銀行、證券公司等等,我估計把這些全部算起來至少還需要1.2萬億元的資本規模,我們的財政哪負擔得起呀!」周天勇語氣沉重。(引自2003年12月《經濟觀察報》載文《金融業過於依靠政府輸血,財政買單能維持多久》)

1998年,為加強中央銀行管理,提高商業銀行效益,中國銀行業進行了空前的大合併,全國30家人民銀行合併為9家,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進行省市分行合併或其他形式的機構合併。對此,有專家在指出其一系列負面影響後,特別指出這樣一點:機構合併人員調整之後,某些企業會趁企業改革和銀行機構合併之機,逃避還貸責任,造成新的資產流失。某些責任人可能趁管理鬆懈發放關係貸款,增加銀行新的不良資產。

其他金融領域一樣混亂--

在信託業,1995年10月,中銀信託關閉,廣東發展銀行承擔了全部債權債務;1996年,湖北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獲注資渡過難關;10月,光大信託投資公司不能支付到期債務,央行決定把部分債權轉為股權,約50億元;1997年,中國農村發展信託投資公司因到期債務不能償還被關閉;1998年6月,中國新技術創業投資公司關閉,負債73.69億元;同年,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破產,廣東省政府仍支付了廣國投的境內自然人存款;1999年,廣東國民信託撤銷;2002年,賽格信託關閉,負債80億元。

在保險業,1996年,永安保險公司在人行托管後進行重組,增資擴股;而利差損問題則是三大壽險公司的巨大歷史包袱。高盛預測,中國人壽、平安和太平洋三大壽險公司的潛在利差損約達320-760億元。三年前中國人壽爆出審計風波:2003年審計工商銀行總行及21個分行和中國人壽保險公司,查出違規資金350多億元。這樣一個公司卻能夠在2003年6月在香港上市。(取自《財經》2004年3-4合刊,記者康偉平李勇文)學者郝演蘇經過多方面長期跟蹤研究指出:中國保險業存在著「40%的泡沫」,「無論是重慶『井噴事件』,還是北京『密雲事件』,以及一些礦難事件,在事故處理中,保險索賠金額和人數與五年前、十年前並沒有太大區別,這說明國民的商業保險保障沒有很大改觀,我們的保險密度並沒有出現大的變化。」

保險有保障功能但不是公共保障。公共保障部門如何呢?案例很多,說 2006年新披露的:上海市社會保障局,將30多億借給私營企業主難以追回……

農村、城市信用社也是問題重重。1996年,貴州貴陽清鎮紅楓城市信用社發生支付危機,1999年歸並貴陽市商業銀行;1997年,海口33家城市信用社被關閉,並由海南發展銀行收購併承付債務;1998年7月,建行恩平市支行被撤銷,農行恩平市支行停業整頓,20家城鄉信用社被行政關閉,損失國家資金68億元;1998年,廣西北海城市信用社關閉12家,吊銷2家金融營業許可證,全部退出當地金融市場;同年,河南長葛市人民城市信用社違規設立,非法經營,被行政關閉。曾有央行統計顯示,目前絕大多數農信社的不良資產率都遠遠高於四大國有商業銀行。4萬多家農村信用社中,只有約15%能夠盈利。專家測算,要使農信社擺脫歷史包袱,重煥生機,國家至少需要掏出1000億元。

1995年海南發展銀行成立。這家銀行是國內第一家以改組合併5家信託公司的方式組建的銀行,這5家信託機構中只有一家獲得經營金融業務許可證的機構,這種「出身」被業內稱為「怪胎」。1997年海南發展銀行因信譽破產,發生儲戶頑強擠兌事件,政府首先是派警察保護銀行,後來事情鬧大,北京的中央政府不得不緊急支援,第一筆補窟窿的資金就高達35億。1998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陸續給海發行提供了40億元的再貸款,加上一系列「救濟」,央行累計投入了100億元。一位原海發行員工說,「大量的再貸款也沒有被合理使用,而是用以償還關係戶的存款,如果及時進行風險處置,就不會發生關閉的事件了。」 央行、當地政府、債權人、債務人等各方出現了嚴重的裂痕,危機由此爆發。之後,央行決定不再給予資金支持,而海發行也早已失去獨立償債能力。作為主要的債權人,央行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最終決心關停整頓海發行。(取自《「海南發展銀行」何以重生,企業急需解決融資難》www.xWTO.com ,2004-3-29)

各地農村信用社危機之前,便是農村合作資金。這筆巨額欠帳,10餘年後的今天還遠遠沒有還清呢!我老家的弟弟每年年底都非常不好意思地跑到一些人家收取相關稅費,是鄉里欠他投的合作基金,收了抵鄉里欠債的。本來就難收,如今相關稅費一概取消了,鄉里拿什麼來抵賬?

最後看看與金融能力密切相關的政府欠債吧--

學者李英強、蒲春琴在專文談到養老金問題時說:中國「養老金的缺口到底有多大?根據中國人民大學社會保障研究所的一項研究,在新舊養老制度的轉軌過程中,產生了約8萬億元人民幣的養老金債務總額。官方稱引的數字也各不一樣,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前任部長鄭斯林公開宣佈的數字是2.5萬億,而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項懷誠更傾向於引用世界銀行2005年5月提供的研究數據-9.15萬億。」。

學者魏加寧在談到各級地方政府債台高築時說:「我國省級政府的直接負債,可靠且保守的估計約為3000億元。縣(市)級地方政府的負債規模比省級政府要大。里昂信貸證券曾對我國縣級政府的負債作全面估計,認為數字應為30000億元。雖然這一數據早到原財政部長項懷成的質疑,但它確實揭示了縣(市)級地方赤字的危機。2001年,我國一般預算赤字縣共計731個。2003年國家審計署所作的關於中西部49個縣的赤字調查顯示,49個縣(市)累積債務達163億元。如粗略地將這一數據推廣到全國731個縣(市),負債金額約為2500億元。這只是縣(市)級地方債務的一小部分。以2500億元作為省(市)級地方政府負債的估計顯然是保守的。鄉鎮包括村級地方政府的負債,統計更為困難。財政部財科所曾提出一個數字,2000年稅費改革的時候,全國鄉鎮村級的負債大概為3700億元。另外根據數據標明,這一級別的地方債務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長,2003年就已超過6000億元。

這只是粗糙的估算,它忽略了地方之間的差異,同時也忽略時間上變化,以上數據只具有數量級上的借鑒意義。另外根據規律,越是低層級的政府,負債情況就越嚴重,縣(市)級赤字的規模可能高於上文的數字。上文的估計不包括隱性負債和未被批露出來的部分。」

回到銀行本身的問題上來。學者李志艷最近撰文論證銀行呆壞賬問題:我國銀行業累計產生的不良貸款到底是多少,官方一直沒有規範的信息披露。經過政府三番兩次的「沖銷」、「剝離」、「注資」,不良貸款反而被弄得紛繁複雜,讓人眼花繚亂。根據銀監會2006年第一季度的統計數據,全國銀行不良貸款的餘額是13124.7億元,不良貸款比例8.03%,其中國有商業銀行10588億元,比例為9.78%。但這是己經剝離之後經過包裝的數據。我們要知道不良貸款的真實數目,必須將剝離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部分也計算在內,它們雖然不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體現,但銀行對儲戶的負債關係依然存在,因此仍然屬於銀行的壞賬。這些年來銀行陸續剝離壞賬的總額,官方沒有可信的數據。

李志艷對1999年以來銀行不良貸款剝離數據進行了如下「不完全統計」:

「1999年,剝離不良資產13939億元,其中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剝離不良貸款約為10000億元;2004年5月,建行第二次剝離不良貸款569億元;2004年6月,建行再次剝離1289億元可疑類貸款;2004年6月,中行上市前夕,剝離了1498億元壞賬;2005年5月,工行處理不良貸款7050億元。其中4590億元直接剝離給資產管理公司,2470億元劃歸財政部和工行共管基金賬戶,並委託給華融資產管理公司處置。

「根據以上統計加總,累計剝離不良貸款24375億元,這還不包括沒有搜集到的剝離信息以及政策性銀行其它不良貸款數額。扣除截至第一季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累計回收資產2096.5億元,由資產管理公司管理實際應由銀行承擔的壞賬共計22778.5億元。這一不完全數字和銀行系統內的不良貸款相加,我國銀行不良貸款的總額不低於35903.2億元。有人估計,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可能高達50000億美元。這約是中國保險和證券市場規模總和的兩倍。」

有梅先生寫過一篇文章,分析「中國銀行面臨全局崩潰」的問題。他這樣分析道:溫家寶總理在2003年3月18日講:中國四大國有銀行不良資產率是25%,國有銀行去年的不良資產下降了3%,不良資產降低到了目前的一萬八千億元,整整降低了四百六十多億元。但是,根據中國四大銀行自己公佈的經濟數據看:工商銀行使用了381億元的利潤填補不良資產,建設銀行使用了301億元,農業銀行使用了84億元,目前飽受抨擊的中國銀行則動用了381億元,占銀行全年利潤的92%。四大國有銀行在2002年為消除不良資產而投入了高達1127億元人民幣,全國百姓人均94元人民幣。既然四大國有銀行拿出了1127億元來消除壞帳,但溫家寶總理怎麼會說只消除了460億元人民幣的壞帳呢?真正的原因是,中國四大國有銀行在消除460億人民幣壞帳的同時,一年內又增加了700多億元人民幣的新壞帳,新增加的壞帳竟然接近於消除的壞帳的兩倍。更可怕的是,2002年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好的一年。無論是國際環境,還是國內環境都是中國改革開發的二十年來最好的一年,企業的經濟效益也是最好的一年。在這樣好的環境下,中國的企業和銀行竟然還出現如此大的不良資產,你說這不可怕嗎?

梅先生告訴讀者:中國設立了四家國有資產公司。當時朱總理高興地宣佈:「國有銀行的壞帳14,000億元人民幣將全部轉到四家國有資產公司中,國有銀行將輕裝前進。」但是朱總理只講了一個方面,隱藏的另一面沒有講,這就是:在中國政府財政部的主持和支持下,四大國有資產公司馬上發行了14,000億元人民幣債券,然後將這些債券又賣給了四大國有銀行,從帳面上看,四大國有銀行減少了不良資產,而且又增加了有利潤可以回收的債券,但實際情況如何呢?四大資產公司沒有一分錢,接受的14,000億元不良資產連百分之十都沒有收回來。先不說中國政府自己違反法律濫發債券,僅中國國有銀行接受的,根本就無法兌現的14,000億元人民幣債券,根本就是100%的壞帳。但這筆壞帳竟然冠冕堂皇地以「正常資產」出現在各個國有銀行的帳面之中。而作為這些債券的支付人中國財政部更是大言不慚。因為中國2002年的財政收入是創造歷史記錄的,其收入不過是17,000億元人民幣。各位算一下就會知道,這14,000億元人民幣佔了中國一年財政收入中的多大比例。這就是中國金融界隱藏的壞帳之一。

如果梅先生說的是事實,那麼梅先生「中國金融必將崩潰」的結論誰又能夠懷疑呢?有良知的人們應當都會感到恐怖的。

好了,銀行的壞賬、各類金融衍生品的泡沫化(光是股市就蒸發了中小散戶至少12000億)、政府的巨額欠債,更兼投資長期過度膨脹(最近中央電視台報道將近一半是違規的亂投資),財政緊張更使得教育、醫療、住房等價格居高難下(不得不對老百姓竭澤而漁),老百姓消費能力差必然造成例如房地產(空置房面積官方說是1億多平方米,有專家兩年前就說達到了4億平方米)資金回籠困難、令人難以想像的腐敗(學者楊帆論證說達到了60萬億)……林林總總,這些還不足以說明中國已經發生了金融危機嗎?

所以,茅於軾先生說的遲早會到來,應當指例如惡性通貨膨脹、企業紛紛倒閉、民眾出現擠兌恐慌、失業劇增等劇烈外部震盪。這一天會到來嗎?我不希望它到來,儘管我希望看到共產黨死,但這是對共產黨的反動力量講的;我更希望共產黨與人民一起新生--誰不想過自由平等安逸富足的幸福生活呢?
──原載《民主中國》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溫家寶談金融危機 警鐘長鳴
中國金融危機一觸即發(上)
中國金融危機一觸即發(中)
樊百華:中國醫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