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秋風起 正是吃蟹好時節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雖說一年四季皆有蟹吃,但是在秋天,才是吃蟹的最好季節。有說“秋風起,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每年9~10月正是螃蟹黃多油滿之時,所以有食家言 “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據說,蟹,自古就有“四味”之說。“大腿肉”,肉質絲短纖細,味同乾貝;“小腿肉”,絲長細嫩,美如銀魚;“蟹身肉”,潔白晶瑩,勝似白魚;“蟹黃”,含有大量人體 必需的蛋白質、脂肪、磷脂、維生素等營養素,營養豐富。

正是如此,廚師們也是費盡苦心,搞了許多有關“蟹”美食創意,如生蒸大閘蟹、香辣蟹、薑蔥蟹、椒鹽蟹等。說秋天是吃蟹的季節,這是因為季節與蟹的生長品質有很大的關係,秋季是螃蟹生長最好的時期,它們的肉厚肥嫩,且味美色香,為一年當中最鮮美。什麼膏蟹、肉蟹、大閘蟹等,都在秋天長得最好。特別是“大閘蟹” 肉質細嫩,膏似凝脂,味道鮮美,是蟹中上品,價值不菲。

秋季的河蟹個兒雖不大,但殼薄,肉質細膩而有香味,據說還分雌雄兩性來吃,聽有廚師說,農曆八月母蟹最肥,蟹黃足;農曆九月公蟹最香,蟹脂多。不過,吃河蟹的時間比較短,10月和11月是最好的,而農曆9月以吃雌蟹為佳。不過,也有人說,秋季的蟹固然好吃,但要吃出個悠閒勁來,才算是“爽爽的天,爽爽地吃”。

可一個人獨吃,這樣沒人跟你爭吃,你大可以慢悠悠地嘗,一直連那蟹蚶中的汁水都給吸出來為止;其次,你可以邀請兩三個好友,圍上一小桌,一邊聊一邊嘗,不失滋味。因為人一雜,那就不是品蟹,而是大口大口地嚼蟹了。

蟹之美味,早被古人發現。在周代,古人們就學會了製作蟹胥。《周禮•天官•庖人》:“皰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凡其死生鮮薨之物以共王之膳,與其薦羞之物及後、世子之膳羞。”這段話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庖人主管天子膳食所需的肉味,所謂六畜是指馬、牛、羊、豕、犬、雞,六獸是指麋、鹿、熊、麇、野豬、兔,六禽指雁、鶉、雉、鳩、鴿。

要辯別這些家畜、野味,以一切鮮活和殺後幹制的食品來供給天子、王后、太子膳食。這段話後,東漢鄭玄注:“薦羞之物謂四時所膳食,若荊州之魚,青州之蟹胥。”晉呂忱《字林》:“胥,蟹醬也。”這種蟹醬,用海蟹製作,非常美味。

  吃蟹的好時候是在秋後,所以有“持螯餐菊”之說,俗語“九月團臍十月尖”,也就是說九月母蟹有黃,十月公蟹才有膏。

  吃蟹開始講究,是在明代。明代有能工巧匠發明了一整套小巧玲瓏的食蟹工具,初創時共有錘、鐓、鉗、匙、叉、鏟、刮、針八件,故稱“蟹八件”,後又在此基礎上發展為十二件。這些工具,一般都是銅制,講究者,則是白銀的。這些工具,製作都很精巧。

其中刮具形狀有點像寶劍,匙具像文房中的水盂,盛蟹肉使用的是三足鼎立的爵。這些工具又都配以圓形、荷葉狀的盤,盤底下亦有三足,三足均雕成龍狀,三條龍頂起一隻荷葉盤。

吃蟹的時候,先把蟹放進荷葉盤,用錘具把整個蟹各個部位敲打一遍,再劈開蟹殼,剪下螯和腳,分別用釺、叉、鑷,夾出剔出蟹黃、蟹膏和各部分蟹肉。食時先吃鬥再吃箱最後吃腳和螯。每吃一部分時先要舀進爵內,再用匙盛上作料,一點一丁地品嘗。

  這種食蟹工具大大提高了食蟹的品位。至清代,開始有“全蟹宴”,它集蟹類菜肴、麵點之精華,可謂“吃蟹大全”。清時“全蟹宴”食單今已不存,今北京柳泉居秋後仍設有“全蟹宴”。

  吃蟹,江蟹勝於海蟹,湖蟹又勝於江蟹。清人李鬥在《揚州畫舫錄》中記:“蟹自湖至者為湖蟹,自淮至者為淮蟹。淮蟹大而味淡,湖蟹小而味厚,故品蟹者以湖蟹為勝。”湖蟹有多種,味佳者多在蘇州,如太湖之“太湖蟹”,陽澄湖之“大閘蟹”,吳江汾湖之“紫須蟹”,昆山蔚洲之“蔚遲蟹”,常熟潭塘之 “金爪蟹”。而汾湖蟹之紫臍,最為有名,與松江四鰓鱸並列為江南佳品。

文章來源:星辰美食網

評論